“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这是古人对阅读重要性的经验之谈。无论是过去的语文教学大纲,还是现在的新课程标准,都把阅读置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这是很有道理的。尤其是对小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积累、理解、运用语文资料的初始时期,能否使学生有效地提高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语文学习成败的关键。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一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提高对阅读的认识。“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充分说明了多读对提高语文能力的重大意义。因为在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四种能力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而读,主要是通过人的眼睛对语文信息的认知,再由口念出来,从而使这些信息印在人脑中,逐渐形成语文知识。心理学家研究也表明,人类90%的信息来自眼睛的获取。因此,教师要告诉学生阅读的重要性,并身先士卒,给学生做阅读的表率,引领学生涉入博大精深的语文阅读中,以课本为范例,向课外书、报、刊等方面拓展阅读。 2.做好阅读计划。提高阅读能力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既不能急功近利,也不能松懈怠慢。“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对学生的阅读要做好周密的计划,包括年、月、周、日等。同时在备课时还要对阅读能力提出一定的要求,并落实到具体的各个教学环节中,并要与其他听、说、写互相配合,协调进行。 3.通读全文或全书。按照魏书生老师的教学方法,首先要让学生通读全文乃至全书,让学生通过自学,对语文教材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以便提纲挈领地形成初步的宏观认识,这个过程也可以被认为是预习。教师应要求学生把难以理解的字词或自己认为很特殊、很恰当的词语标出来,需要查工具书的要自己动手查,或进行恰当地评论批注等;把那些精美的词汇与主体关系密切的重要句子标出来,作为自己积累的素材。 4.阅读要与思维联系起来。如果机械地阅读,那是毫无意义或收效甚微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思考。比如读《两小儿辩日》,就要想到他们各抒己见、争论不休的实质到底是什么,谁说得更有道理,更加科学的方法是什么,这样才能使阅读更上一个档次。 5.要善于进行比较性阅读。在阅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觉地将此文与已经阅读后的文章进行比较,从主题思想、人物性格、情景描写、语言特色等各个方面进行归纳总结,找出它们的异同,并提出哪些是更需要我们汲取的。 6.要进行想像和联想。想像和联想是阅读的高级层次。它是发散思维、创造思维的基础。当我们阅读到一个场面、一个肖像时,就要联想到另一个场面或肖像,或者利用所阅读的内容,通过积累或再创造,自然而然地想像出另一个场面。这是创新的目标要求,也是教学的最高境界。 7.及时做摘录笔记。我国自古就有“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传统习惯。教师应要求学生在读书时将其中的重点、难点、名言、警句、优美的词句记下来以加深印象,并存入自己的材料库中。 8.进行阅读比赛。采用丰富多彩而切实可行的方法进行朗读、演讲、展示摘抄等不同层级的竞赛,可以促进阅读能力的整体提高。 当然,除了以上这些方法以外,还需要我们根据课程标准,多方面开发和探究,使学生做到准确理解课文,扩大视野,全方位提高语文阅读能力,为学生全方位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