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诗人身在庐山中却无法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这个问题的提出,缘自宋代著名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一诗的名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该诗是一首七言绝句,全诗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庐山,又名匡山、匡庐,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市境内,系中华十大名山之一。庐山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是世界文化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四大避暑胜地,首批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他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览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诗的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系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就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步移形异、姿态万千的庐山风景。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作者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正是因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身置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不可能看到庐山的整个面目,看到的只是庐山的局部,一峰一岭一丘一壑而已。人们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是一首有着丰富内涵的哲理诗,它启迪人们: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都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而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跳出和超越所在的狭小范围,从更高处鸟瞰事物的全部,才能摆脱由于视野所限而形成的主观成见。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山势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脍炙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