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个人认为,唐山地区的方言大致可分为三大块:
一、丰玉遵区。
丰润玉田遵化及市区陡河——大城山——凤凰山一线以西从商代到清代大多时期为一个诸侯方国(如北方游牧民族山戎建立的无终国,后被西周的燕国等诸侯方国联合所灭,后归属燕国)或同一行政区划(如清代的直隶省直隶遵化州),此区域同保定东部、廊坊的香河大厂、北京的平谷、天津的蓟县宝坻等地一样,基本为古燕国语区。这一地区后来所有大批移民迁入,如明初的江浙移民和清初的山东移民,到都因为迁入时间和地点都相对不太集中,基本被古燕国话所融化。附带说明一下:北京的全部和天津的北部过去都是说古燕国话的,如北京因为几度变为空城然后从其他地方整体移民过来(金灭辽、元灭金、明灭元、清灭明等),而使北京变成一个语言孤岛。而天津则是在明初才建城(即军事卫所天津卫),城内的居民基本为来自南直隶即今江苏安徽一带的士兵和家属,所以也是一座语言孤岛。
二、呔儿话语区。滦县滦南乐亭丰南唐海等地,古属孤竹国,后来也被燕国所灭,至明清也基本归属同一行政区域管辖,如府治在今卢龙县的永平府。但这一区域的方言形成却另有原因。辽代初期,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从定州一带的安喜望都义丰三县掳掠来大量汉人,在今迁安滦县等地设置安喜望都义丰三个侨县予以安置。所以这一区域的口音和现定州市的口音非常相近。后来人口扩散迁移,今滦南乐亭丰南唐海和昌黎一带都说这种方言。这一区域也有大量山东移民迁入,但也因迁入的时间和地点的不太集中,而被呔儿话所融化。
三、迁安迁西口音区。这两个地方从古至今同呔儿话区基本属于同一行政区划但口音却相差很大,主要是因为明代著名抗倭名将戚继光带着他以浙江义乌兵为主的戚家军驻守蓟镇并修建起嘞至今保存较好的明长城,其总兵府在今迁西三屯营。义乌人说不了儿话音,他们的语言和古燕国话,呔儿话融合,形成嘞包括迁安迁西在内的从北京到山海关长城沿线两边的一个特殊的语言带。我们大家俗称它为大舌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