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星海(1905年6月13日-1945年10月30日),男,曾用名黄训、孔宇,祖籍广东广州府番禺县(现属广州市南沙区榄核镇),出生于澳门,中国近代著名作曲家、钢琴家,有“人民音乐家”之称,其作品中《黄河大合唱》最广为人知。
1926年入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1928年进上海国立音专学习音乐。1929年去巴黎勤工俭学,师从著名提琴家帕尼·奥别多菲尔和著名作曲家保罗·杜卡斯。
1935年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赴延安,后担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1939年6月,加入中国*** 。1945年10月因劳累和营养不良,他的肺病日益严重,最后冼星海病逝于莫斯科。
扩展资料:
由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在中国家喻户晓,而今这首广为传唱的经典之作已首演80周年,振奋人心的乐曲激励了几代中国人的家国情怀。
在《黄河大合唱》背后,冼星海有着一段鲜为人知的经历。1940年,以著名导演袁牧之为首的延安电影团,以“延安与八路军”为主题进行了整整一年的战地拍摄,他们踏遍了八路军整个北部战线,拍摄的电影胶片长达两万米。
因当时延安设备简陋,无法将胶片制作成电影,最后决定将这些胶片送往莫斯科显影,为影片配上音乐和解说。同时派一名音乐家前往莫斯科负责配乐和制作,他就是冼星海。这就是电影《音乐家》的开场。
整部电影展示了从延安到莫斯科再到阿拉木图,冼星海生命最后5年的漂泊历程与他对祖国的深切思念。“半年之后我就能回来。”随着冼星海临别之际的一句承诺,他异国漂泊的历程就此开始。
战火阻断了归国之路,他流离失所,几经辗转来到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承受着与妻女分离的“小家”之痛,更承受着祖国遭受战争洗礼的“大家”之恸。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冼星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