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求艺—您的留学规划师

问下匈奴这个名族的知识

260次

问题描述:

问下匈奴这个名族的知识求高手给解答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其他答案

中国古代匈族起源这支来到欧洲的古代民族在欧洲的语言中被称为Hun人。关于Hun人即匈奴的说法,最早来自18世纪初法国耶稣会士冯秉正(Josephde Moyria de Maillac,1669~1748)所译朱熹《通鉴纲目》法文版,后为西方学者所广泛采纳,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英国人吉本(Edward Gibbon)的名著《罗马帝国衰亡史》。以后中国学者也逐渐接受了这一观念,洪钧、王先谦、章太炎、梁启超等人先后介绍过这一说法。但是,近年来国际国内一直有一批学者反对此说,西方当代有不少学者也反对这种说法。这就使得我们不得不对此重新审视。匈奴,是最早在中国北方活动的游牧民族。自古以来,从阿尔泰山到伏尔加河的大草原上,是古代游牧民族繁衍生息的大舞台,在激烈的战争中,不断形成新的民族,又不断重新组合,形成越来越大的民族集团。根据有关史料记载,匈奴应当是在公元前3世纪前所形成的大民族之一,其所活动的区域也是最早使用青铜器的地区之一。所以有人推测匈奴起源极早,至少在3000年前就在这一地区活动,这是完全有可能的。《史记·匈奴列传》记载道:“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笔者认为,其中最值得注意的就是所谓“荤粥”,这一民族很可能就是以后的匈奴。从各种典籍中屡次提到荤粥,可以证明两点:一,这个民族与汉族关系密切,他们居住地不会太远,就在中国北方边界活动。《史记·五帝本纪》中说黄帝“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鹿之阿”。可见其地甚至会深入中原。二,在众多古代民族中,这是一个比较强盛的民族,其力量足以与中原民族进行较量。关于荤粥即是匈奴,前人早已经有过类似说法,乐产《括地谱》中说过:“夏桀无道,汤放之鸣条,三年而死,其子獯鬻妻桀之众妾,避居北野,随畜移徙,中国谓之匈奴。”这种说法在中国历史上是常见的,一是把异族说成是黄帝子孙,以证明同种同宗。而且把一个民族说成是一个人,也是世界古代史上常见现象,如“以色列”是一个民族,同时历史上有同名的一个人。以此类推,獯鬻是族名,可能来自于人名,这是古人思维的习惯。其二,獯鬻妻其父之众妾,这其实是一种值得重视的历史现象,父亡妻后母,这可以说是古代游牧民族所特有的一种风俗,其中含有一定的母系社会因素。另有吕思勉先生在《中国民族史》(东方出版中心,1987年版)中也曾指出:此族在古代,盖与汉族杂居大河流域,其名称:或曰猃狁,或曰獯鬻,或曰匈奴,皆一音之异译。笔者认为,以上说法仍然未能确切说明匈奴的来源。另外,近年来一些作者把北方边疆诸多民族如殷商时的鬼方等全部看成是匈奴,也是值得探讨的。甲骨文“亚凶”即匈奴匈奴在北方的存在为时既久,而古代文献却没有记载,显然是受到文字等原因的限制。可以推断,在殷商时代,就有匈奴在北方活动,而且是重要的势力,那么在甲骨文中应当有相应记载。甲骨文中有一个古代民族长期与中原对峙,这就是亚凶(甲骨文中的凶字下应加十字——笔者注)。甲骨文与金文中,亚凶作为一个民族非常多见:己未卜,凶子亡疾。(《殷虚书契后编》,二卷,罗振玉编, 下,29,4)贞,使人于凶(《龟甲兽骨文字》,二卷,林泰辅编,1,26,18)戊寅口口于凶鹿(《铁云藏龟》,刘鹗编,42,1)丁卯……兽正……凶,集口百六十。(《殷虚书契后编》,罗振玉编, 下,1,4) 简略地说,亚凶,就是猃狁,也即严狁,这是匈奴的一个重要古代部族。匈奴是一个大的民族,其中分为不同的小部族。匈奴的部族统称为“匈”,也就是“荤粥”,即是以后进入欧洲的Hun人,Hun与荤、匈都是一音之转。从最早的匈奴部族来看,亚凶即严狁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支,长期与中原民族进行斗争。甲骨卜辞中有大量征伐文字是关于他们的,其与土方等少数民族一起,被看作敌人。另外,他们是一个狩猎民族,所使用的主要是弓矢。卜辞中有一条:于王曰匈凶方矢(《殷虚书契后编》,罗振玉编, 下,17,4)郭沫若解释说:凶方与殷亦有和好之时,其国当长于为矢,故殷人求之也。凶方乃严狁之一族。《考工记》云:“胡无弓车,胡之无弓车者,非无弓车也。夫人而能为弓车也。”胡即严狁之异称。(《郭沫若全集》,考古编,2,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这些说法都是非常正确的。胡,即荤,也就是匈,亦即为凶,胡人起初主要指匈奴,以后成了北方异族的统称。土方与亚凶居地位置,据郭氏猜测应在北方,土方在山西北部,而亚凶在河套地区,距殷地有10日以上的路程,按每日80里的行程计,大约有千里之遥。从方位与距离看,应是匈奴无疑。王国维曾有《鬼方昆夷严允考》一文,其中说到:我国古时有一强梁之外族,其族西自、陇,环中国而北,东及太行、常山间,中间或分或合,时入侵暴中国,其俗尚武力,而文化之度不及诸夏远甚,又本无文字,或虽有而不与中国同。是以中国之称之也,随世异名,因地殊号。至于后世,或且以丑名加之。其见于商、周间者,曰鬼方,曰混夷、曰獯鬻。其在宗周之季,则曰严狁,入春秋后,则谓之戎,继号狄。战国以降,又称之曰胡,曰匈奴。(王国维:《观堂集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王国维虽然精于考证,但是其所言鬼方即匈奴之说,亦稍显武断。而且还对于甲文中的亚凶也注意不够。从文献中还可以看出,匈奴的“奴”字也应当有其出处,中国异族虽多,但以民族而称其为奴者并不多见,可见亚凶即匈奴民族可能在某一时期曾经被殷商所征服,成为殷商的臣仆,也就是奴隶。《尚书》微子篇云:“今殷其沦丧,我罔为臣仆。”为臣仆就是成为奴隶。而奴役蛮族,或是以其为军队,是历来文明民族的重要殖民方式。罗马帝国就长期使用蛮族为军队服役,以至于最后军队蛮族化,这也是罗马帝国军队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古代印度曾经大量使用突厥人为军队,甚至作战双方都是突厥人,就是明显的例子。由于匈奴曾经被奴役,所以汉人一直称其为匈奴。当然,这只是一种推测,由于历史久远,加之缺乏文字记载,其证明只能有待于将来的历史发现了。其二,甲骨文中,亚凶族的凶字是一个象形字,关于这个字是什么,我的看法是,凶就是弓箭的象形字。匈奴向来以狩猎为生,使用弓箭是其不同于中原民族的特征,对于农耕民族而言,以弓箭作为匈奴的代表是十分合理的。汉霍去病墓前的石雕名曰马踏匈奴,被踏在马前蹄下的胡人手持弓箭,颇具代表性。这个字的写法其实比较多,有的字中还有明显的带有犄角的羊头,证明其与猎取野羊之类动物的关系。但大多则直接与弓箭形状相同。语言文字是一种符号,尤其是甲骨文,是以象形与表意为手段的符号体系,以弓箭为符号表示匈奴这个民族,是顺理成章的。这样,我们可以确认,亚凶就是匈奴,也就是以后从中国北部消失,而在欧洲出现的Hun族。他们仍然保持了自己的称号,并且成了欧洲最具威胁力的游牧民族。 匈族西迁的走向关于匈奴的走向,也有学者有不同意见,《剑桥中国秦汉史》的作者之一余英时先生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位,他的看法主要有两点:第一, 匈奴与匈人(Huns)“不能等同”。他征引的是西方学者的一些论著,如拉施克《罗马与东方贸易新探》等。我们不知道他所说的“不能等同”的确切含义是什么。但我们认为匈奴民族西进欧洲是一个历史事实,并且由此引起已经风雨飘摇的罗马帝国最后崩溃。第二, 匈奴中的一支北匈奴在公元91年逃往西方。那么,这个“西方”是逃往何处呢?余英时先生认为是伊犁河流域:受各方的侵扰,北方的单于难以维持他的地位,便逃往西方。特别是北匈奴遭受来自新兴的鲜卑联盟的威胁,后者在公元87年给予匈奴巨大的打击,杀死北方的单于,剥他尸体的皮。这次灾难性的失败使部分北匈奴南逃;包括20万人的58个部落—其中8000人能作战—来到边境的云中、五原、朔方(在鄂尔多斯)和北地(宁夏)四郡向汉朝投降。公元91年,北匈奴的残余向西远徙至伊犁河流域,他们对外蒙古和中亚的统治结束了。(〔英〕崔瑞德、鲁惟一编《剑桥中国秦汉史 公元前221~公元220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匈奴确实有西迁伊犁河流域的史实,但这只是前期,北匈奴占领西域之后,最终不能立足,远走欧洲是以后的事。匈奴在中国北方称雄近800年,从公元前3世纪,也就是战国后期至南北朝初期,即公元5世纪初。自从匈奴这个名称出现起,它已经是个强大的民族,战国时的秦、赵、燕三国的长城就是为了防御匈奴的侵犯而修筑。秦朝建立后,派遣蒙恬发兵30万,北击胡人就是匈奴,“略取河南”,与匈奴分立。秦末汉初,冒顿即匈奴单于之位,他战胜东胡、月氏、楼烦等少数民族,并且一直进犯到了秦朝所建立的河南寨。匈奴并没有就此而止,而是北上与西向,征服浑庾、屈射、丁灵、鬲昆、薪犁等国。汉文帝时,匈奴又西征西域26国。西汉初,匈奴建立起北自西伯利亚,东到大兴安岭,西到帕米尔高原和新疆伊犁河畔,南到河套地区的大帝国。这种兴盛局面到了汉武帝时代开始转衰。汉匈大战40多年,汉朝占据了河西地区与黄河南北,匈奴败走大沙漠以北。从此,匈奴内部陷于纷争与战乱,多次发生几个单于并存的局面。 最为激烈的斗争是呼韩邪单于与哥哥郅支单于之间的争夺。公元前52年,呼韩邪单于在内部斗争中失败而降汉,并且南迁到汉朝的光禄塞,汉宣帝将王昭君嫁给他。在汉朝帮助下,呼韩邪单于统一匈奴民族。郅支单于对于汉朝庇护呼韩邪十分不满,杀了汉朝的使者,带领人马向西域进发,征服西域城邦小国后,与康居结盟。公元前36年,汉西域副校尉陈康在康居战胜郅支,匈奴残部开始了西迁。呼韩邪的匈奴国家后来分为南北匈奴,北匈奴在漠北势力强大,并且占有了西域。而南匈奴逐渐溶入汉民族之中。所谓西迁,主要是指公元89年汉将窦宪攻破北匈奴后,北匈奴中的一部分与郅支残部合在一起,继续向西。其开始时间一般认为是公元91年,至于其具体路线现在尚不能完全确定,大致可以说是沿着位于哈萨克斯坦与乌兹别克斯坦交界处的咸海北岸向西到达伏尔加河流域,从公元3世纪到公元4世纪中叶,匈奴在这里得到迅速发展。其原因是这里处于罗马帝国的边远地区,它的势力不能控制这一地区。斯拉夫人与其他蛮族在这里各自独立,为匈奴在这里的休养生息提供了条件。经过与强大的汉朝军队战争锻炼的匈奴在军事上是远远强于其他蛮族的,他们很容易地在这里建立了自己的根据地。如果匈奴主要力量定居于伊犁河流域,这里仍然是汉军的势力范围,进一步的征伐必不可免。况且匈奴是游牧民族,不会停止对于农业民族的进犯。所以如果余先生所指的北匈奴为后汉新莽之乱后匈奴分成两大部——北匈奴与南匈奴——之中的北匈奴,那么这一部西去的可能性是极大的。《后汉书·南匈奴传》中记载汉章帝时北匈奴的内乱与走向:“北虏衰耗,党众离畔,南部攻其前,丁零寇其后,鲜卑击其左,西域侵其右,不复自立,乃远引而去。”这里所说远引而去,就是西进欧亚大草原,这是当时北匈奴的惟一出路。它所余留的部族并没有为南匈奴所收留,反而归顺了鲜卑人,《资治通鉴》中记载:“匈奴余种留者尚有十余万落,皆自号鲜卑。”其实以上所描述的对于匈奴的大合围中,主要力量应当是当时强大起来的鲜卑人,匈奴早在汉初就已经征服了鬲昆、薪犁等民族,后又平定西域邦国包括楼兰、乌孙、呼揭等26国,帕米尔高原与伊犁河流域早已经是它的旧地了,不可能再突然崛起成为主要敌人,所以经过这里西去的可能性最大。至于南匈奴,以后融入汉民族,史书记载清楚,不必再议了。

其他答案

匈奴是一个或两个古代生活在欧亚大陆的游牧民族在汉语中的称呼。中国古籍中讲述的匈奴是在秦汉时期称雄中原以北的一个强大的游牧民族,前215年被逐出黄河河套地区,历经东汉时分裂,南匈奴进入中原内附,北匈奴从漠北西迁,中间经历了约三百年。匈奴影响了当时的中国政局,《史记》、《汉书》等留下了匈奴情况的一些记载。现代中文书籍有时也把4世纪西迁到了欧洲东部,并入侵东、西罗马帝国的匈人(Hun)译为“匈奴人”。欧洲的古文献对此一民族及其在欧洲的事迹有若干叙述。但中国古代的匈奴和欧洲的匈人(匈奴)是否有血缘关系或系同一民族尚无定论。近年来使用DNA等测试手段也未能回答这一问题。认为这两个民族系出同源的最主要证据是北匈奴西迁和三百年后在欧洲出现的匈人时间上的吻合。两个匈奴的种族、语系,至今仍未能考证。现代考古学只透过欧亚草原和中国北方出土的文物,了解此一(或二)古民族的历史。目录 [隐藏]1 起源 2 周朝 3 秦朝 4 西汉 5 东汉 6 汉朝之后 7 匈奴君主 8 匈奴世系表 8.1 秦汉时期 8.2 东汉时期以后 9 匈奴语 10 参见 11 注释 12 参考资料 13 外部链接 [编辑] 起源据中国部分史籍记载,匈奴人是夏朝的遗民。《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山海经·大荒北经》称:犬戎与夏人同祖,皆出于黄帝。《史记索隐》引张晏的话说:“淳维以殷时奔北边。”意即夏的后裔淳维,在商朝时逃到北边,子孙繁衍成了匈奴。还有一说认为,移居北地的夏之后裔,是夏桀的儿子。夏桀流放三年而死,其子獯鬻带著父亲留下的妻妾,避居北野,随畜移徙,即是中国所称的匈奴。部分学者根据《史记》记载的后半段文字,认为匈奴原是山戎、猃狁、荤粥。王国维在《鬼方昆夷猃狁考》中,把匈奴名称的演变作了系统的概括,认为商朝时的鬼方、混夷、獯鬻,周朝时的猃狁,春秋时的戎、狄,战国时的胡,都是后世所谓的匈奴。还有一说,把鬼戎、义渠、燕京、余无、楼烦、大荔等史籍中所见之异民族,统称为匈奴。还有人认为匈奴与先秦时期的北方少数民族不可混为一谈,匈奴应是西方草原的一个游牧民族,战国末期之前,还未游牧至中国北部。上述看法,在近现代学者中并未取得统一。由于匈奴的起源问题不能解决,匈奴的族属与匈奴的语系也都成为悬案。[编辑] 周朝自西周起,戎族开始威胁中原王朝,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后,犬戎部落攻陷镐京,迫使平王东迁。战国时林胡、楼烦多次侵扰赵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驱逐林胡、楼烦,在北边新开辟的地区设置了云中等县。林胡、楼烦北迁融入新崛起的匈奴。战国末期赵将李牧曾大败匈奴。[编辑] 秦朝前3世纪匈奴统治结构分为中央王庭、东部的左贤王、和西部的右贤王,控制着从里海到长城的广大地域,包括今蒙古国、俄罗斯的西伯利亚、中亚北部、中国东北等地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前214年,命蒙恬率领30万秦军北击匈奴,收河套,屯兵上郡(今山西榆林东南)。“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过秦论》)。蒙恬从榆中(今属甘肃)沿黄河至阴山构筑城塞,连接秦、赵、燕5000余里旧长城,据阳山(阴山之北)逶迤而北。并修筑北起九原、南至云阳的直道,构成了北方漫长的防御线。蒙恬守北防十余年,匈奴慑其威猛,不敢再犯。[编辑] 西汉 冒顿单于时的匈奴真正与匈奴进行大规模战斗是在汉朝。汉初前201年,韩王刘信投降匈奴。次年,汉高祖刘邦亲率大军征讨,在白登(今山西大同东北)被匈奴冒顿单于30余万骑兵围困七昼夜。后用计逃脱,之后开始与匈奴和亲。其后的文、景诸帝也是沿用和亲政策以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汉朝从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元朔二年(前127年)派卫青占领河套地区,前121年派霍去病夺取富庶的河西走廊,前119年卫、霍分东西两路进攻漠北。霍去病击匈奴至今蒙古国境内狼居胥山,卫青东路扫平匈奴王庭。右贤王率领四万余人投归汉朝,单于及左贤王逃走。汉朝在东部联合乌桓,西部以和亲(前105年,汉武帝封细君公主下嫁乌孙国王)、通商的方式联合西域诸国,压缩匈奴的空间。前73年,汉与乌孙联兵20万进行进攻匈奴,直捣右谷蠡王庭。前57年匈奴分裂,郅支单于获胜据漠北,呼韩邪单于前51年南下投靠汉朝。后来郅支单于则率部众退至中亚康居(今巴尔喀什湖与咸海之间,即阿富汗、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一带),呼韩邪单于占据漠北王庭。前36年,为了清除匈奴在西域的影响,甘延寿、陈汤远征康居的匈奴,击杀郅支单于。前33年呼韩邪单于娶王昭君与汉修好。西汉时期的单于有: 头曼单于、冒顿单于、老上单于、军臣单于、伊稚斜单于、乌维单于、儿单于、呴黎湖单于、且鞮侯单于、狐鹿姑单于、壶衍鞮单于、虚闾权渠单于、握衍眴鞮单于、呼韩邪单于、郅支单于。[编辑] 东汉48年,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两部,呼韩邪单于之孙日逐王比率4万多人南下附汉称为南匈奴,被汉朝安置在河套地区。留居漠北的称为北匈奴。89年到91年南匈奴与汉联合夹击北匈奴,先后败之于漠北和阿尔泰山,迫使其西迁,从此几十年后北匈奴就从中国古书中消失。187年,东汉末年黄巾起义、董卓专权之际,南匈奴发生内讧。195年,南匈奴参与了中原混战,东汉蔡邕之女蔡文姬被掳掠去匈奴。202年,南匈奴首领归附汉丞相曹操,蔡文姬归汉。曹操将南匈奴分成五部。[编辑] 汉朝之后南匈奴南下汉化,一直居住在河套一带,三国时期曹操把匈奴分成五个部。4世纪初,匈奴族的五部大都督刘渊在成都王司马颖手下为将。乘西晋八王之乱之后的混乱时期,刘渊起兵占领了北中国的大部分地区,自称汉王,311年刘渊子刘聪攻占洛阳,316年攻占长安,灭西晋。史称前赵或汉赵。匈奴的一支地位低下的族群称为羯人。汉赵的大将羯人石勒自立,建立赵国,史称石赵或后赵。351年被石虎的汉人养子石闵(即冉闵)所灭。融入匈奴人中的月氏人,称为匈奴别部卢水胡。其中沮渠家族推后凉汉官段业为主,在现甘肃地区建立北凉。后沮渠蒙逊杀段业,自立为北凉主。433年蒙逊子沮渠牧犍继位。439年被鲜卑人拓跋氏北魏所灭。牧犍弟沮渠无讳西行至高昌,建立高昌北凉。460年高昌北凉为柔然所攻灭。匈奴与乌桓、鲜卑的混血后代称为铁弗人。铁弗人刘勃勃被鲜卑拓跋氏击败后投奔羌人的后秦。后自认为是末代的匈奴王,改姓赫连,在河套地区创立夏国,史称胡夏。425年赫连勃勃卒,子赫连昌继位。428年北魏俘赫连昌。赫连昌弟赫连定在平凉自称夏皇帝。431年北魏俘赫连定,夏亡。夏国的国都统万城是作为游牧民族的匈奴在东亚留下的唯一的遗迹。匈奴融入靠近高丽的鲜卑的宇文氏部落,进入朝鲜半岛。后来宇文氏篡西魏建立的北周政权,后被汉族外戚杨坚所篡。杨坚创立隋朝,统一中原。以上是五胡十六国及南北朝时期,匈奴在中国历史舞台上进行了最后一场演出。之后匈奴作为一个独立的民族从中国历史中消失,和其他一些民族一起融入华夏族为主体的汉族。匈奴后裔汉化后,所改汉姓有刘、贺、丛、呼延、万俟等,很多生活在今天的陕西、山西和山东等地。[编辑] 匈奴君主匈奴单于汗号 姓名 在位时间 上任时间 退位时间 头曼单于 栾提头曼 前209年 冒顿单于 栾提冒顿 36年 前209年 前174年 老上单于 栾提稽粥 14年 前174年 前161年 军臣单于 栾提军臣 36年 前161年 前126年 伊稚斜单于 栾提伊稚斜 13年 前126年 前114年 乌维单于 栾提乌维 10年 前114年 前105年 儿单于 栾提乌师庐 3年 前104年 前102年 呴犁湖单于 栾提呴犁湖 2年 前102年 前101年 且鞮侯单于 栾提且鞮侯 6年 前101年 前96年 狐鹿姑单于 栾提狐鹿姑 12年 前96年 前85年 壶衍鞮单于 栾提壶衍提 18年 前85年 前68年 虚闾权渠单于 栾提虚闾权渠 9年 前68年 前60年 握衍朐提单于 栾提屠耆堂 3年 前60年 前58年 呼韩邪单于 栾提稽侯栅 28年 前58年 前31年 复株累若鞮单于 栾提雕陶莫皋 12年 前31年 前20年 搜谐若鞮单于 栾提且麋胥 9年 前20年 前12年 车牙若鞮单于 栾提且莫车 5年 前12年 前8年 乌珠留若鞮单于 栾提囊知牙斯 21年 前8年 13年 乌累若鞮单于 栾提咸 6年 13年 18年 呼都而尸道皋若鞮单于 栾提舆 29年 18年 46年 乌达鞮侯单于 栾提乌达提侯 1年 46年 46年 北庭匈奴单于汗号 姓名 在位时间 上任时间 退位时间 屠耆单于 或称贤单于 栾提薄胥堂 3年 前58年 前56年 呼揭单于1年 前57年 前57年 车犁单于2年 前57年 前56年 乌籍单于1年 前57年 前57年 闰振单于3年 前56年 前54年 郅支骨都侯单于 栾提呼屠吾斯 21年 前56年 前36年 伊利目单于1年 前49年 前49年 南匈奴单于汗号 姓名 在位时间 上任时间 退位时间 醢落尸逐鞮单于 栾提比 9年 48年 56年 丘浮尤鞮单于 栾提莫 2年 56年 57年 伊伐於虑鞮单于 栾提汉 3年 57年 59年 醢童尸逐侯鞮单于 栾提适 5年 59年 63年 丘除车林鞮单于 栾提苏 1年 63年 63年 湖斜尸逐侯鞮单于 栾提长 23年 63年 85年 伊屠於闾鞮单于 栾提宣 4年 85年 88年 休兰尸逐侯鞮单于 栾提屯屠何 6年 88年 93年 安国单于2年 93年 94年 亭独尸逐侯鞮单于5年 94年 98年 万氏尸逐侯鞮单于 栾提檀 27年 98年 124年 乌稽侯尸逐鞮单于 栾提拔 5年 124年 128年 去特若尸逐就单于 栾提休利 13年 128年 140年 南庭虚位4年 140年 143年 呼兰若尸逐就单于 栾提兜楼储 5年 143年 147年 伊陵尸逐就单于 栾提居车儿 26年 147年 172年 屠特若尸逐就单于 栾提屠特 7年 172年 178年 呼征单于 栾提2年 178年 179年 羌渠单于 栾提10年 179年 188年 持至尸逐就单于 栾提8年 188年 195年 汗号 姓名 在位时间 上任时间 退位时间 车钮单于4年 140年 143年 须卜骨都侯单于2年 188年 189年 呼厨泉单于 栾提呼厨泉 22年 195年 216年 左部帅刘豹 刘豹 64年 216年 279年 北匈奴单于汗号 姓名 在位时间 上任时间 退位时间 蒲奴单于年 46年 年 优留单于年 年 87年 北单于(不知名号)4年 88年 91年 于除犍单于3年 91年 93年 逢侯单于25年 94年 118年 [编辑] 匈奴世系表[编辑] 秦汉时期 一 世二 世三 世四 世 五 世 六 世01头曼单于——02冒顿单于——03老上单于┬—04军臣单于 │ └—05伊稚斜单于┬—06乌维单于—┬————□—————┐ │ ││ │ ├—07儿单于————┐│ │ │ ││ │ │ ││ │ │ ││ │ └————□———┐││ ││││ ├—08呴犁湖单于 │││ ││││ └—09且鞮侯单于——10狐鹿姑单于┐│││ ││││ ││││┌——————————————————————————————————————————┘││││┌——————————————————————————————————————————┘││││┌——————————————————————————————————————————┘││││┌——————————————————————————————————————————┘││││七 世 八 世九 世 十 世│││└01屠耆单于(北)│││││├—13握衍朐提单于│││││└—07伊利目单于(北)│││└——05闰振单于(北)│├———11壶衍鞮单于│└———12虚闾权渠单于┬—06致支单于(北) │ └—14呼韩邪单于┬—15复株累若鞮单于 │ ├—16搜谐若鞮单于 │ ├—17车牙若鞮单于 │ ├—18乌珠留若鞮单于—————23醢落尸逐鞮单于(南匈奴) │ ├—19乌累若鞮单于 │ ├—20呼都而尸道皋若鞮单于——21乌达鞮侯单于 │ └—22蒲奴单于(北匈奴)02呼揭单于(北)03车犁单于(北)04乌籍单于(北)01头曼单于(?年——前209年) 02冒顿单于(前209年——174年)头曼子 03老上单于(前174年——161年)冒顿子,名稽粥 04军臣单于(前161年——126年)老上子 05伊稚斜单于(前126年——114年)军臣弟 06乌维单于(前114年——105年)伊稚斜子 07儿单于(前105年——102年)乌维子 08呴犁湖单于(前102年——101年)乌师庐季父 09且鞮侯单于(前101年——96年)枸犁湖之弟 10狐鹿姑单于(前96——85年)且鞮侯之子 11壶衍鞮单于(前85——68年)狐鹿姑子 12虚闾权渠单于(前68——60年)壶衍鞮之弟 13握衍朐鞮单于(前60年——58年)乌维耳孙,名屠耆堂 14呼韩邪单于(前58——31)虚闾权渠子,名稽侯珊屠蓍单于(贤单于)(前58——56)争立,握衍从兄薄胥堂呼揭单于(前57)争立,呼揭王车犁单于(前57——56)乌籍单于(前57)争立乌籍都尉闰振单于(前56-54)西方争立,屠蓍从弟致支单于(前56-36)东方自立,呼韩邪兄,名呼屠吾斯伊利目单于(前49)屠蓍弟(以上为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前的争位期)15复株累若鞮单于(前31——20)呼韩邪子,名雕陶莫皋 16搜谐若鞮单于(前20——12)复株累弟,名且糜胥 17车牙若鞮单于(前12——8)搜谐弟,名且莫车 18乌珠留若鞮单于(前8——后13)车牙弟,名囊知牙斯 19乌累若鞮单于(13——18乌珠留弟,名咸 20呼都而尸道皋若鞮单于(18——46)乌累弟,名舆 21乌达鞮侯单于(46)呼都子 22蒲奴单于(46——?)呼都弟,北匈奴单于 23醢落尸逐鞮单于(48——56)乌珠留子,名比,南匈奴单于 [编辑] 东汉时期以后北匈奴 八 世九 世十 世 十一世 十二世呼韩邪单于—┬—乌珠留若鞮单于———南单于比———南单于屯屠何———05逢侯单于(此后北单于世系不明)│└—01蒲奴单于———————□——┬—03北单于 │ ├—04於除犍单于 │ └—02优留单于01蒲奴单于46——? 02优留单于?——87 03北单于(史失其名号)88——91优留异母兄右贤王 04于除犍单于91——93北单于弟 05逢侯北单于(此后北单于世系不明)94——118南单于屯屠何子 南匈奴九 世十 世十一世十二世乌珠留若鞮单于┬—01醢落尸逐鞮单于┬—04醢童尸逐侯鞮单于——————师————┐ │ │ │ │ ├—06湖斜尸逐侯鞮单于——11万氏尸逐侯鞮单于│ │ │ │ │ └—08休兰尸逐侯鞮单于 │ │ │ ├—02丘浮尤鞮单于———05丘除车林鞮单于│ │ │ └—03伊伐于虑鞮单于┬—07伊屠于闾鞮单于│ │ │ └—09安国单于 │┌——————————————————————————————————————┘│十三世├—10亭独尸逐侯鞮单于│├—12乌稽侯尸逐鞮单于│└—13去特若尸逐就单于车钮单于14呼兰若尸逐就单于15伊陵尸逐就单于——16屠特若尸逐就单于——17呼征单于18羌渠单于┬—19持至尸逐就单于——左部帅刘豹——汉赵高祖刘渊 │ └—呼厨泉单于须卜骨都侯单于,01醢落尸逐鞮南单于(呼韩邪单于)(48——56)稽侯珊孙乌珠留子比 02丘浮尤鞮单于(56——57)单于比弟莫 03伊伐于虑鞮单于(57——59)单于莫弟汉 04醢童尸逐侯鞮单于(59——63)年单于比子适 05丘除车林鞮单于(63)单于莫子苏 06湖斜尸逐侯鞮单于(63——85)单于适弟长 07伊屠于闾鞮单于(85——88)单于汗子宣 08休兰尸逐侯鞮单于(88——93)单于长弟屯屠何 09安国单于(93——94)单于宣弟 10亭独尸逐侯鞮单于(94——98)适子师子 11万氏尸逐侯鞮单于(98——124)单于长子檀 12乌稽侯尸逐鞮单于(124——128)单于檀弟拔 13去特若尸逐就单于(128——140)单于拔弟休利 南庭虚位(140——143)(休利自杀) 车钮单于(140——143)句龙王吾斯等拥立 14呼兰若尸逐就单于(143——147)守义王兜楼储 15伊陵尸逐就单于(147——172)居车儿 16屠特若尸逐就单于(172——178)居车儿子 17呼征单于(178——179)屠特子 18羌渠单于(179——188)右贤王 19持至尸逐就单于(188——195)羌渠子于扶罗————左部帅刘豹(216——279)于扶罗子——刘渊(豹子) 须卜骨都侯单于(188——189)族人拥立 (须卜死后,南庭虚位,以年老氏族首长权行主持南庭之事) 呼厨泉单于(195——216)于扶罗之弟(被曹操留于邺,此后南匈奴世系不明) 西匈奴01鲁嘉┬—02阿提拉┬—艾拉克 │ │ └—布莱达 ├—丹克兹克 │ └—艾内克[编辑] 匈奴语《后汉书》中有一首《匈奴歌》,不少学者用蒙古语、突厥语、叶尼塞语言等进行过分析和解读,都没有得到理想的结果。除此之外,匈奴的人名、部落名、地名和称号都可以用来研究匈奴语。例如:“撑犁孤涂单于”据说在匈奴语中有“天子”的意思,其中的“撑犁”(上古汉语: thrang rii)和“单于”(上古汉语: dar wa)分别和蒙古语的tngri(天)和daruγa(君主)相似。关于匈奴语的来源,由于资料阙如,很难得到肯定的结论,有些认为匈奴人讲蒙古语,而其他则认为他们的语言属于叶尼塞语系。

其他答案

匈奴是中国北方的一支古老民族,繁衍在河套地带,游牧于大漠南北。相传匈奴人是夏人的后代。商代甲骨文称其为"鬼 方",同代的诗集中又称其为 "熏粥。、"猃允",春秋战国时则称其为"狄"、"戎"或"胡人"。匈奴之名始见于秦汉。 匈奴在我国北方活跃了几百年,同中原王朝连年争战,对中国历史产生过重要影响。公元1世纪后,匈奴分为南北两支,南匈奴人居内地,后来逐渐和汉民族融合。北匈奴在汉武帝大规模进击之下,兵败西遁,但他们究竟逃往何处,是个长期不为人知的问题。 大约过了近三百年,欧洲东部突然出现了一文强大的骑兵队伍,自称匈人。6世纪,匈人在匈牙利平原上建立了匈牙利国。 这支震撼欧洲的匈人骑兵,与中国西逃的北匈奴有无渊源关系 这是中外学者都感兴趣的问题。 史学界不少学者认为欧洲匈人即匈奴。最早提出这一观点的是法国学者德搂尼。后来,英国历史学家吉本、学者伯克、德国学者夏德都在自己的著作中引用了这一观点。中国许多著名学者也赞同这一观点。章太炎认为,"今之匈牙利即匈奴音转"。学者何震亚认为,匈牙利的"匈"为种族名,"牙利"为地名,匈牙利即"匈人住地"。 人们还从风俗习惯、文化艺术等方面 进行了考察·发现欧洲匈人在祭祖天地鬼神、崇拜日月、献血为盟、脱帽致谢等方面与匈奴人非常相似。1907年。匈牙利探险家斯坦因在中国新疆乌鲁木齐以东50公里处 发现了一处古墓群。最近,匈牙利的考古学家在重新分析研究这处古墓群的墓内陪葬品时,意外地发现这些陪葬品与9世纪、10 世纪的匈牙利国内墓群的陪葬品十分相似。 此外,他们还在古墓群附近碰到一个少数民族群体乌戈尔人。乌戈尔人与当地的维吾尔人截然不同,人数仅9000人,能歌善舞,他们的民歌中有73首与匈牙利的五声音阶完全合拍。我国音乐学院的一位教师还发现匈牙利民歌中,有不少曲调和我国西北少数民族裕固族民歌极为相似,像是一首歌曲的不同变奏。其中裕固族的《催眠曲》和匈牙利的《摇篮曲》不仅曲调一致,而且专用衬 quot;坝哩"的发音也一模一样。西汉时裕固族曾在匈奴长期统治之下,因此裕固族民歌保留匈奴民歌的风格是很自然的。遥远的匈牙利也有和裕固族一样风格的民歌,说明北匈奴西迁到匈牙利后把他们的音乐也带到了那里。匈牙利文学家基 塞里·伊什特万曾多次来中国,他也发现了这一情况。他还发现裕固族对有些名称的叫法和匈牙利人完全相同,如苹果都叫"奥尔莫",绿色都叫"凯克",妈妈都叫"奥尼奥"。他说匈牙利人和裕固人有"亲戚关系"。 越来越多的发现证明,今日欧洲的匈牙利人很可能与中国古代的匈奴人存在渊源关系。 匈奴人的起源! 当伊朗人种的游牧民(斯基泰人和萨尔马特人)占据着草原地带西部即南俄罗斯时,无疑地还包括图尔盖河流域和西西伯利亚;草原地带的东部是处于突厥-蒙古种民族的统治之下。其中在古代史上占统治地位的民族是以"匈奴"一名而被中国人所知。匈奴一名与后来罗马人和印度人称呼同一蛮族的名称(Huns〔Hunni〕和Huna)是同词源的。可能这些匈奴人(直到公元前3世纪的秦朝,才在中国编年史上清楚地记载了匈奴一名)在公元前第9和第8世纪时已经被中国人称为严狁。更早一些的时候,他们可能被称为"草粥",或更含糊地被叫作"胡人"。在历史的黎明时期,中国人所知的胡人是指那些当时居住在中国边境上,即在鄂尔多斯、山西北部和河北北部的那些民族。马斯佩罗推测:所谓北戎即"北部之戎",分布在今天的北京西部和西北部,是一支胡人部落。其他的部落在公元前第4世纪时已经归降于赵国的中国人。赵武灵王(大约公元前325-298年在位)甚至从他们那里夺取了山西最北部(大同地区),实际上还夺取了今鄂尔多斯北部地区(约公元前300年)。正是为了有效地防范这些游牧民的进攻,秦国(陕西)和赵国(山西)的中国人都改他们的重车兵为灵活的骑兵。这一军事改革带来了中国服装上的彻底变化;弓箭时代的长袍被从游牧民那里学来的骑兵裤子所取代。从游牧民哪里,中国武士们还模仿了羽毛装饰的帽子、"三尾服"和后来对名为"战国时期"的艺术起到很大作用的"带扣"。也正是为了防御匈奴,赵国及其邻近诸国的中国人开始沿其北部边境垒起最初的城墙,后来秦始皇统一和完成了城墙的建筑,成为了长城。据中国史家司马迁记述,正是在公元前3世纪后半叶,匈奴似乎成为一支统一的、强大的民族,他们由一位名叫单于的首领统帅着,单于的全名汉文译音是撑犁孤涂单于,中国人把这些词解释为"像天子一样广大的首领"。在这些词中可以发现突厥-蒙古语词根,特别是"撑犁"是突厥-蒙古语词(Tangri,天国)的译音。在单于之下,有两个最大的官职,即屠耆王,意为左右贤王。汉文译音"屠耆"与突厥字(doghri)有关系,意思是"正直的"、"忠实的"。就基本上以游牧生活为主的民族所能谈到的固定居住地而言,单于住在鄂尔浑河上游的山区,以后成吉思汗蒙古人的都城哈拉和林就建在这儿。左贤王--原则上是单于的继承人--住在东面,可能在克鲁伦高地。右贤王住在西面,可能像阿尔伯特·赫尔曼认为的那样,在杭爱山区、今乌里雅苏台附近。接下去,匈奴统治集团内依次有: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将、左右大都尉、左右大当户、左右骨都侯,然后是千夫长、百夫长,十夫长。这个游牧民族,在行进时被组织得像一支军队。一般行进的方向是朝南,这在突厥-蒙古种各民族中已成为习惯;类似的现象在匈奴的后裔、6世纪的突厥人中,以及成吉思汗的蒙古人中都可以看到。 中国人描绘的匈奴肖像上的特征,我们在他们的继承者突厥人和蒙古人身上也可以看到。威格尔概括道:"他们的身材矮而粗壮,头大而圆,阔脸,颧骨高,鼻翼宽,上胡须浓密,而领下仅有一小撮硬须,长长的耳垂上穿着孔,佩戴着一只耳环。头部除了头顶上留着一束头发外,其余部分都剃光。厚厚的眉毛,杏眼,目光炯炯有神。身穿长齐小腿的、两边开叉的宽松长袍,腰上系有腰带,腰带两端都垂在前面,由于寒冷,袖子在手腕处收紧。一条短毛皮围在肩上,头戴皮帽。鞋是皮制的,宽大的裤子用一条皮带在踝部捆扎紧。弓箭袋系在腰带上,垂在左腿的前面,箭筒也系在腰带上横吊在腰背部,箭头朝着右边。" 上述服装的一些细部,特别是裹齐踝部的裤子,对匈奴人与斯基泰人来说都是共同的。有许多习惯也是相同的:如葬礼上的牺牲。匈奴和斯基泰人都是在酋长(或首领)的墓上,割开其妻子及随从们的喉咙,至于匈奴人,其人数达到上百或者上千。希罗多德(IV.65)记载,斯基泰人将敌人的头盖骨在沿眉毛平处锯开,在外面用皮套蒙上,里面嵌上金片,作为饮器使用。《前汉书》证实了匈奴人中有同样的习惯。这一习惯特别是从老上单于用月氏王的头盖骨来饮酒的例子中可以看到。确实,匈奴和斯基泰人都是把头看作战利品的。希罗多德(IV.64)曾提到斯基泰人在战利品中展示他们砍下的敌人的头颅以及挂在马缰绳上的头皮,以示夸耀。 在匈奴的后裔,即公元第6世纪的突厥人中,一个战士坟墩上的石头,其数目是与他一生中所杀敌人的数目成比例。这种嗜血性的风俗也同样盛行于印欧种和突厥-蒙古种的游牧民中。斯基泰人用敌人的血洒在插在一个小土堆上的神圣的短弯刀上,以及喝一杯被他杀死的第一个敌人的血。匈奴人在订盟约时,要用人头盖骨制成的容器喝血。在悼念死者时,斯基泰人和匈奴人用小刀把脸划破,"让血和泪一起流出来"。 像斯基泰人一样,匈奴人基本上是游牧民,他们生活的节奏也是由他们的羊群、马群、牛群和骆驼群而调节。为寻找水源和牧场,他们随牧群而迁徙。他们吃的只是畜肉(这一习惯给更多是以蔬菜为食的中国人很深的印象),衣皮革,被谢裘,住毡帐。他们信奉一种以崇拜天(腾格里)和崇拜某些神山为基础的、含混不清的萨满教。他们的单于或者最高君主,在秋季召集全体匈奴人(这个季节马最壮)课校人畜。所有的中国著作家都把这些野蛮人描述成顽固的掠夺者,他们会出其不意地出现在耕地边缘,侵袭人畜和抢劫财产,然后在任何还击可能来到之前带着战利品溜走。当他们被追赶时,他们的战术是引诱中国军队深入大戈壁滩或是草原荒凉之地,然后在自己不遭埋伏的情况下,以雷雨般的箭惩罚追赶者,直到他们的敌人被拖垮,被饥渴弄得精疲力竭,他们才一举而消灭之。由于他们的骑兵的机动性以及他们的弓箭技术,这些方法相当有效。在从最初的匈奴到成吉思汗时期的所有草原居民中,这些方法都很少变化。对于所有那些由马上弓箭手组成的部落,无论是东方的匈奴人或是西方的斯基泰人,这些方法都是共同的。正如希罗多德所陈述的,斯基泰人对付大流士就是采用同样的策略。大流士及时地意识到这种危险,并且在这种"退出俄罗斯"可能终止灾难的来临之前就撤退了。有多少中国将领后来因为缺乏这种谨慎,他们受到匈奴人佯装逃逸的蒙蔽而进入沙漠荒凉之地,在那儿遭到了屠杀呢? 至于匈奴在突厥-蒙古种各民族中的语言位置,一些作者,如白鸟库吉倾向于把他们归入蒙古种人。相反,伯希和从汉文译本所提供的反复核对的几次巧合中,认为全面来看,这些匈奴人应该属于突厥种,特别是他们的政治领导人。

为你推荐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在线报名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