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才培养不同。
西式教育始终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经验科学为中心,培养的是经验科学领域的科技型人才,“三观”认知严重西化;中式教育始终以生命科学为中心,以儒佛道等为代表的东方传统圣贤文化为中心,培养的是恪守君子之道的生命型人才,“三观”认知具有鲜明的东方特质。释义:西式教育的教学内容主要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培养的当然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所需要的科技人才。在长期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对西方的文化、历史、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度认同,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自然就越来越西方化:追求自我无限张扬,强调个人极端自由。物质发展至上,精神空虚无着落。中式教育的教学内容是生命科学,是东方传统圣贤文化,培养的首先是学习者健全的人格,是恪守君子之道,与生命同体的贤人、圣人,其次才是学习者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在长期教学过程中,师者为人师表,垂范经典,学统形传,道统心传。学习者在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中,熏习圣贤境界与气象,对经典产生深深的认同,进而由接纳经典转为活出经典,实现圣贤经典之传递。中式教育人才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始终根植于生命,惟道是从。
二、教书育人侧重不同。西式教育教书育人重在教书,坚持以学生掌握的知识和能力为尺度,教学理念统一、教学内容统一、教学标准统一,因而教出学子的能力和水准基本统一;中式教育教书育人重在育人,始终以身心成长和生命觉醒为中心,注重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培养出的学子百花齐放,成就也因人而异。释义:西式教育培养的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学者和科技人才,这些科技人才当然也有道德人格要求,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对知识能力的要求是首要的。因此,西式教育教书大于育人,学习者有学习的“门槛”,更多是用同一个理念、同一种方式和同一种教材来组织教学,辅之以思想道德教育。由此教出来的学子在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上就是基本统一的。相较于西式教育,中式教育认为成人的意义大于成才。不同于西式教育重视知识和能力,中式教育更注重育人,育人不分对象,有教无类。注重教学子如何做人,引导他们成为什么样的人,教他们如何立德、立功、立言。故在成长过程中,学子一切所学所行永远以生命觉醒为中心,不会发生偏离。正因为师出有名,道统有续,所以会因人施教、因材施教,不同的人成就各异,皆人性通达圆满。
三、揭示的真理不同。中西式教育的内容同为科学,都追求真理,但各自所揭示真理的属性不同。西式教育揭示的是“物之理”“相对之理”“形构之理”和“形而下之理”,皆为客体性真理;中式教育揭示的是“性之理”“绝对之理”“存在之理”和“形而上之理”,都是主体性真理。释义:人类文明发展的经验证明,中西式教育都行之有效。只是中西方文明有着各自不同的特质,中式教育和西式教育都选择了与其相适应的真理路向。西方文明以探索自然领域和社会领域的变化规律为其根本,重在研究外在的客体世界、现象世界。相应地,西式教育揭示的真理是客体性真理(又称物之理、形而下之理、形构之理、相对之理)。以中华文明为代表的东方文明以探索生命的内涵和真相为其根本,重在研究内在的主体世界、本体世界。与之对应,中式教育所揭示的真理是主体性真理(又称性之理、形而上之理、存在之理、绝对之理)。
四、实现的目标不同。西式教育以帮助人类实现外在的自由和解放为目标,这种自由和解放是短暂的、一时的;中式教育能够帮助人类获得内在的自由和解放,这种自由和解放是永恒的、终极的。释义:西式教育传递的是经验智慧。经验智慧可以帮助人类从各种外在的自然条件限制以及社会束缚中解脱出来,从而获得一定程度的外在解放和自由。这种解放和自由处在佛家谓之的娑婆世界(又称“染世界”)的层面,娑婆世界本身就是缺憾的、不完美的,这就天然地注定了外在的解放和自由是短暂的、一时的。中式教育传递的是先验智慧。先验智慧可以帮助人类从内在身心(包括生死、无明、业障、愚痴、颠倒、虚幻、烦恼等等)的各种束缚、负面情绪、生物本能和经验局限中越来越彻底地超越和解放出来,从而获得人格的大圆满、获得身心的彻底解放、获得人生最大限度的自由,也就是如其所是地实现了人生的终极目的和终极关怀,实现了生命的永恒。这种解放和自由处在真善美俱全的世界,真善美的世界就是圣贤境界(佛家称“净世界”),一旦实现,就是终极自由,即归于永恒。
五、获得的结果不同。西式教育只承认人有经验智慧,否认人有先验智慧,认为唯有上帝(神)才具有与生俱来的神智(即先验智慧)。通过教育,人只能获得建立在感官之上的感性认知和建立在逻辑推理之上的知性认知,即西式教育只能给人带来经验智慧。中式教育认为人同时具有经验智慧和先验智慧。教育不仅能带给人经验智慧,也能开启人的先验智慧。释义:中式教育和西式教育都承认人有经验智慧。但西式教育不承认人有先验智慧,否认人可以获得神智。如此,接受西式教育的人不会去主动打通先天与后天、先验与经验、性体与心体两个不同的世界。他认可和接受经验世界,只生活在经验世界。中式教育在承认人有经验智慧的同时,还承认人类先天智慧本有。因此,接受中式教育的人将主动寻求开启先天智慧,并通过修行圆满而彻底地打通先天与后天、先验与经验、性体与心体两个不同的世界,从而安处于天人合一的状态。
六、人性成长方向不同。西式教育视人为生物性存在,认为人性教育在于充分尊重和保障人的生物性成长;中式教育视人为德性(佛性)存在,认为人性教育在于尊重生物性成长,净化升华人性以充分彰显人之德性(佛性)。释义:西式教育建基于西方文明之上。西方不承认人有神性,认为那是上帝才有的。同时又认为人是万物之主,是自然界的高等生物,因而人性本质上以生物性为前提,所以人的生物性成长应得到充分的保障,人的生物性需求,如饮食需求、睡眠需求、性需求、享乐需求等应该得到充分的满足。中式教育建基于东方文明之上,既承认人有生物性的一面,又认为人有神性的一面。不仅如此,中国人还认为万物一体,天人是合一的。有着“万物同体”“民胞物与”的意识基础,因此,中式教育视人为德性(佛性、神性)存在,尊重人最基本的生物性需求,重视净化和升华人性需求,最终实现人之德性(又名佛性、神性等)的充分彰显。
七、教育对象认知不同。西式教育视人为工具性存在,是工具型教育;中式教育视人为价值性存在,是生命型教育。释义:西式教育将人视为一种实现目的的工具,教育理念上工具理性大于价值理性。故西式教育注重手段、注重条件、注重形式、注重程序。西式教育像制造具备某种功用的工具一样,将人培养成为用以达成各种目的的特殊工具,即所谓从事某种工作具备某种专业知识和能力的人才。中式教育将人视为一种价值存在,教育理念上价值理性大于工具理性。中式教育正视人的生物性(身体健康)成长,但更为重视人的意识成长,即更重视人的人性成长和德性成长。故中式教育注重意识(精神)、注重理想、注重人格、注重品质。中式教育培养的是人的圣贤品格、圣贤境界和圣贤气象,让每一个人都能回归心性,像圣贤一样活着,人性饱满,德性充沛。八、教育传承方式不同。西式教育是单一的学统传承,传承方式以形传为主;中式教育兼有学统与道统传承,传承方式是“三传(形传、心传、神传)”并用。释义:西式教育是单一的学统传承。所谓学统,是指师生在授受传递过程中历史地形成了一个个学科、学派或传统。学统属于形传范围,师生之间所传承的是人类后天形成的经验知识,所讨论的仅关乎人类的客体性真理。中式教育也有学统传承,但更重视道统。所谓道统,是师生在心心相印、生命相通的基础上直接授受智慧的传承。由于道统传的是境界、证量、品格、胸怀等,决定了它的传承方式虽然是三传皆有,但大多以心传和神传为主。九、学习次第方法不同。西式教育从因位起步学习,强调循序渐进,从基础做起,不断积累知识和经验以成才,是一种从因到果学习法;中式教育从果位起步学习,强调以圣贤和经典为示范,站在果位上不断深化、强化、充实、完善自己,是一种倒果为因学习法。释义:从因到果学习法以因果逻辑关系为前提,遵循由因及果的推演规律,所谓“如是因如是果”,强调循规蹈矩,次第顺序,按部就班,量变质变。具体到学习上,要从基础——因位起步,严格按照一定次第循序学习。通过不断学习积累专业知识和经验智慧,最终实现预期的学习目的。倒果为因学习法是以因果起步关系倒置为前提,契入即因即果,超越因果的存在之理。具体到学习上,要从圣贤和经典——果位起步,一开始就站在果位,以圣贤和经典为标准,以虔诚、开放、接收之态度不断去认同、强化和稳固,活出圣贤经典,直至与圣贤经典一般无二,最终实现薪火相传,光明(圣贤经典之本质)长在。十、师生关系角色不同。西式教育学(识)高者为师。师生之间强调关系平等,学生与老师之间有无情感连接并不影响知识学习。中式教育德高者为师,身正者为范。为师者必得“师道尊严”,才能垂范经典,示现圣贤境界。求学者必须做到“尊师重道”,才能实现师生之间人格、境界、操守和品行等的传递、传承。释义:西式教育主要传承的是经验知识和技能,所以会以学识高者为师,老师的学识技能一定要高于学生。知识和技能对应的是人类的客体性之真理,既然是客体性的真理,师生之间是灌输与被灌输、教与被教的关系。教与学之间不需要情感基础,学生是否尊重老师并不会影响他学习成绩的优劣。极端情况下,较差的师生关系反倒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获得意外的学习成果。中式教育传承的是道统(文脉、心脉、法脉),牢固而又良好的师生关系或师徒关系是道统传承的先决条件。因此,中式教育里师居师位,生在生位,为师者必有“师道尊严”,为学者必要“尊师重道”,师生之间关系迥然。只有做到了“尊师重道”,方能实现师生、师徒之间的心心相印、生命相通,否则心传、神传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就沦为空谈和空想。十一、教育表现不同。西式教育更多表现为应试教育、学历教育、学制教育,中式教育更多表现为心智教育(素质教育)、人格教育、终生教育。释义:西式教育有基础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之分,人才成长重视客观检验,考试和测验成为衡量学识与技能不可或缺之手段。基于过关和选拔等不同目的之考试,会形成不同知识点和技能标准,进而影响到学习时限和学制安排,影响到教学环节的调整和改变。西式教育因此表现出应试教育、学历教育和学制教育等特征。中式教育有蒙正之分(儒家语,佛家谓之无明与正觉),蒙昧之启发、转化贯穿个体人性成长的全过程,目标是饱满人性,成熟人格,正大德性,学达性天。注重以圣贤为榜样,以立志为启蒙之始,像圣贤一样活着。中式教育的过程就是个体志向的达成过程,就是个体智慧的开显过程,就是个体人格、境界、品格等圣贤化的过程。因此,中式教育必然表现出心智教育、人格教育和终生教育等特征。十二、自我无我追求不同。西式教育注重个体的自我实现,始终强调个体的自我人格化成长与发展;中式教育则注重培养学习者的人格之“大”,不断消融自我,直至“我将无我”。释义:西式教育以生命的物质存在为前提,将生命整体性存在分割为个体生命,教育始终围绕生命体的存在和发展而展开。因此,西式教育强调与个体生命相对应的自我的成长与发展,注重个体的自我实现。中式教育以生命的意识化存在为前提,视个体为“脱离”整体生命的一种临时性存在,个体生命是整体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教育始终围绕生命个体如何回归到生命本体而展开。因此,中式教育通过培养学习者的人格之“大”来改变个体脱离生命的状态,不断消融自我,直至“我将无我”(即个体回归生命本体)。十三、哲学思维方法不同。西式教育主要关注形式辩证法;中式教育始终关注存在辩证法,兼及形式辩证法。释义:辩证法可分为形式辩证法和存在辩证法。大体而言,西方文明文化、西式教育所探讨的辩证法都是形式辩证法。形式辩证法反映的是现象世界、人类社会和文化历史、思维领域之特性与规律,是经验智慧的重要功能或曰组成部分,是经验智慧发展到较高阶段才会出现的功能与运用,主要适用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领域。以儒佛道为代表的东方传统文化始终关注的是存在辩证法,兼及形式辩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