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理工大学不是985大学。
全国共有39所985大学,其中上海有4所985大学,分别为: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目前211大学建设已经统筹为双一流大学建设。上海理工大学(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位于上海市,是一所以工学为主,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应用研究型大学;是上海市属重点建设大学,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试点单位,中国知识产权发展联盟常务理事单位,沪港大学联盟、CDIO工程教育联盟成员,入选国家“111计划”、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上海市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材料补充:上海理工大学起源于1906年创办的沪江大学和1907年创办的德文医工学堂。20世纪50年代初,原沪江大学和原国立上海高级机械职业学校(在原德文医工学堂校址)分别改建为上海机械学院(1994年更名为华东工业大学)和上海机械高等专科学校。1996年两校合并组建上海理工大学。1998年学校由原国家机械工业部转入上海市管理。上海理工大学相关历史建筑:
1、馥赉堂(Franklin-ray Hall):今第二教师公寓,1948年,美国南、北浸礼会拨款建造,为沪江大学女生宿舍,这是沪江大学最晚建造的建筑,20世纪60年代始作教工集体宿舍,1999年8月改建为教师公寓。
2、思伊堂(Evanston Hall):今第四宿舍,美国芝加哥伊文斯顿的哈里斯先生捐资建造,1919年落成,楼高4层,为学生宿舍,1984年大修时将尖顶改成平顶。
3、大礼堂与思魏堂(Auditoriumand and White Chapel):今大礼堂,为庆祝建校30周年而建。1936年,为纪念沪江大学第二任校长魏馥兰博士募建思魏堂,大礼堂与思魏堂为联体建筑,呈L形,大礼堂东西向,思魏堂位于大礼堂东北侧,外观为后罗马风格,是沪江大学标志性建筑之一。
4、思裴堂(Breaker Hall):今第三宿舍,由校长魏馥兰向美国墨疏利浸会募捐建造,1915年落成,楼高4层,为学生宿舍,取名思裴,为纪念美国墨疏利浸会第一任书记裴理克博士。1967年大修时将尖顶改成平顶。
5、思孟堂(Melrose Hall):今第二办公楼,为纪念因营救落水的中国朋友而遇难的美国耶鲁大学毕业生孟嘉德,由美国人士捐资建造,1920年落成,楼高4层,为中学部下院。
6、思晏堂(Yates Hall):今校长办公室,建于1908年,1909年落成投入使用,是沪江大学第一座大建筑,取名思晏为纪念浸会第一位到中国的传教士晏马太。1956年9月24日,因突遭龙卷风袭击,此楼西端半幢楼顿时倒塌。1957年5月15日完成重建。
7、思雷堂(Richmond Hall):今第一办公楼,为纪念西差会总干部之里士满城而得名,由美国南浸礼会差会拨款建造,1922年落成,为中学部上院。
8、思福堂(Faculty Residence):今国际交流中心,建于1936年,为女教员宿舍。取名思福为纪念美国弗吉尼亚州Henrietta Hall Shuck夫人,又称弗吉尼亚堂。
9、怀德堂(Women's Hall)今第五宿舍,1921年科学馆落成后,特里特夫妇第二次捐款建造,为女生宿舍,1923年落成,楼高5层。1963年大修时将尖顶改成平顶,以后大修时又拆除了楼台。
10、体育馆(Haskell Gymnastum):今学生活动中心。由美国波士顿的哈斯科上校于1917年捐资建造。1918年落成,楼高2层。1932年,位于学校南面的女生体育馆建成后,该楼曾改称北体育馆。11、科学馆暨格致堂(Science Hall):今理学院,1918年美国加州的特里特夫妇第一次捐款所建造,1921年落成,钢混机构,楼高4层并建有地下室,是当时沪江大学最有价值的建筑物之一。因配备的理科实验设备为当时国内最完善者,被誉为“国内仅见之建筑物”,使得在文科基础上发展理科的沪江大学,得以跻身于一流大学行列。1965年大修时将尖顶改成平顶。12、图书馆:今公共服务中心。建筑费大部分由沪江大学教职员、学生与校友捐资,部分由美国西门基金会资助,1928年9月落成。1948年,为纪念刘湛恩校长,向东扩建,并命名为“湛恩纪念图书馆”。13、艾德蒙堂(Edmands Hall):今南体育馆。由美国加州的艾德蒙夫人捐资建造,1932年落成,为女生体育馆,楼高2层,内设有膳厅、音乐室。14、音乐堂(Music Hall):今办公楼,音乐系用。1935年10月建成,楼高2层,初为中学部礼堂,上层为礼堂,下层为办公室、理科实验室,后改作沪江大学音乐室,为沪江大学音乐系专用。底层为教室及钢琴练习室,二楼为大教室。15、水塔:今勤工俭学中心,建于1930年,又称红塔。日军1937年8月侵沪,曾炮击在水塔上部留下弹孔。16、麦氏医院(McLeish Hospital):今沪江美术馆。1907年5月11日建成开业,系沪江大学医院,因美国麦克来氏捐助而得名,又名普济医院,同时兼为沪江大学附近乡民诊治,后曾为家属楼211号。17、工科讲堂:今复兴路校区图书馆,建于1914年,砖混结构,德国普鲁士风格,原为同济德文医工学堂工科讲堂,中法国立工学院、国立上海高级机械职业学校等时期作为教学楼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