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学从西元1899年发现至今,不过一百年左右,甲骨学也未满百年。
这一百年中的前四十年是甲骨学的奠基时期,许多研究方法及开创性的论点,至到今日仍经得起考验。
1939年,出现了“甲骨四堂”的佳话,归纳了奠基时期四位甲骨学者的贡献:雪堂(罗振玉)导夫先路,观堂(王国维)继以考史,彦堂(董作宾)压其时代,鼎堂(郭沫若)发其辞例。刘鹗(1857--1909)。王懿荣在发现甲骨后一年,便因八国联军没入北京,以京师团练大臣的身份,因而投井自条。王懿荣死,部分甲骨归好友刘鹗所有,他自己也波藏了五千片左右的甲骨,在西元1903年,刘鹗将收藏的甲骨精选一千多件拓印成书,是为第一本将甲骨着录出版的书籍《铁云藏龟》。在这本书籍中,他正确把认识到甲骨文是殷人的“刀笔文字,”也尝试着认字,在他所认出的44个字中,有34个字认对了,其中十九个是干支、两个是数字。但因古董商朦骗,他误以为甲骨出土于河南汤阴。孙诒让(1848---1908)。第一位真正对甲骨学进行研究的学者是孙诒让。字仲容,一名征君,浙江瑞安人,是晚清著名的经学家、古文字学家,着有《周礼正义》,是《周礼》集大成的著作。罗振玉(1866---1940)。直到罗振玉,甲骨文的内涵才逐渐清晰。罗振玉号雪堂,晚年自号贞松老人,浙江上虞人。他以办报的财力收罗骨,一共购藏三万多片,并在1913-1916年间出版了四本书籍:《殷墟书契前编》《殷墟书契菁华》《铁云藏龟之余》《阴墟书契后编》。罗振玉又精于文字考释,并且审释出商王名号。确定甲骨文为商王室遗物,并打探出甲骨的真实出土地在河南安阳,甲骨文的真实面貌乃浮现。王国维(1977---1927)。在罗振玉的影响下,王国维进一步将文字考释与历史文献相结合,利用甲骨文来论证商代的制度。董作宾(1895---1963)。商王世系问题大体解决,但对于甲骨年代的断定却没有标准,年代无法断定,难以深入了解古代社会。这个问题到了董作宾运一里终获得解决。董作宾,号彦堂,河南南阳人,是史语所第一个从事殷墟考古的人,专门负责研究甲骨文。郭沫若(1892---1978)。他把甲骨文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的材料。郭沫若,号鼎堂,四川乐山人。甚具才华,留学日本习医,后来弃医从文,对于文学、史学、考古、哲学、戏剧等皆有所涉猎。他在日本十年的期间(1928-1937),建立起自己的甲骨学研究,出版了甲骨文资料汇编性诊著作《卜辞通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