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要跟大家讲述的是《赴法勤工俭学浪潮的兴起》。
1919年3月17日上午,上海汇山码头人头攒动。这一天,是第一批赴法勤工俭学的青年离开家乡、远赴重洋的日子。喧闹的人群中,89名青年提着行李,登上日本邮轮“因幡丸”号,怀揣着激情与梦想,踏上了探索求知的旅程。如此高涨的赴法求学浪潮从何而起?故事要从11年前的一家豆腐公司讲起。
20世纪初的法国巴黎1908年,被誉为“豆腐博士”的李石曾,在巴黎郊区开创了法国第一家豆腐公司。李石曾是中国留学法国第一人,1902年,22岁的李石曾在父亲李鸿藻同僚的安排下前往法兰西。李石曾的豆腐公司成立后,为解决劳工需求,他将老家河北的42名农村青年带到法国,并督促他们在白天做工,夜间学习。两年过后,这些原本文化水平不高的农村青年,不仅有了自己的积蓄,而且掌握了基本的文化知识和工艺技能。平民子弟无需支付高昂费用的留法大门,就这样被打开了。
1912年,李石曾回国,在北京成立了留法俭学会,受到时任中华民国教育总长蔡元培的大力支持。不料两年后,由于袁世凯政府的阻碍,留法俭学会被迫停办。
1916年,李石曾、蔡元培等中法两国人士,在巴黎成立了华法教育会,并在中国各地设立分会。一年后,河北蠡县布里村、保定育德中学、北京长辛店等地陆续出现了留法预备学校,向年轻的学生们教授基本的法语知识和工艺技术,鼓励学生走出国门,学习新文化。至1919年,北京、保定、上海、成都等地相继设有留法预备学校20余所。五四运动前后,由于目睹中国遭受的不公平待遇,大批青年加入了赴法勤工俭学运动,渴望寻求改造社会的真理,挽救陷入水深火热的中国。
1919至1921年间,先后有1800多名青年前往法国,学习西方社会的人文思想和科学技术。留学的经历使这些进步青年对中国社会的落后、愚昧状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为中国革命的发展注入了年轻的活力。
1919年3月17日上午,上海汇山码头人头攒动。这一天,是第一批赴法勤工俭学的青年离开家乡、远赴重洋的日子。喧闹的人群中,89名青年提着行李,登上日本邮轮“因幡丸”号,怀揣着激情与梦想,踏上了探索求知的旅程。如此高涨的赴法求学浪潮从何而起?故事要从11年前的一家豆腐公司讲起。
20世纪初的法国巴黎1908年,被誉为“豆腐博士”的李石曾,在巴黎郊区开创了法国第一家豆腐公司。李石曾是中国留学法国第一人,1902年,22岁的李石曾在父亲李鸿藻同僚的安排下前往法兰西。李石曾的豆腐公司成立后,为解决劳工需求,他将老家河北的42名农村青年带到法国,并督促他们在白天做工,夜间学习。两年过后,这些原本文化水平不高的农村青年,不仅有了自己的积蓄,而且掌握了基本的文化知识和工艺技能。平民子弟无需支付高昂费用的留法大门,就这样被打开了。
1912年,李石曾回国,在北京成立了留法俭学会,受到时任中华民国教育总长蔡元培的大力支持。不料两年后,由于袁世凯政府的阻碍,留法俭学会被迫停办。
1916年,李石曾、蔡元培等中法两国人士,在巴黎成立了华法教育会,并在中国各地设立分会。一年后,河北蠡县布里村、保定育德中学、北京长辛店等地陆续出现了留法预备学校,向年轻的学生们教授基本的法语知识和工艺技术,鼓励学生走出国门,学习新文化。至1919年,北京、保定、上海、成都等地相继设有留法预备学校20余所。五四运动前后,由于目睹中国遭受的不公平待遇,大批青年加入了赴法勤工俭学运动,渴望寻求改造社会的真理,挽救陷入水深火热的中国。
1919至1921年间,先后有1800多名青年前往法国,学习西方社会的人文思想和科学技术。留学的经历使这些进步青年对中国社会的落后、愚昧状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为中国革命的发展注入了年轻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