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和戏剧、音乐一样,在稳固与宣扬有关新加坡多民族的象征性构想上起了重要作用。
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创造马来亚新文化”的口号,新文化包括三种成分:华族文化、马来族文化和印族文化。新加坡的舞蹈家们所编排的包含各民族舞蹈元素的节目广受欢迎。融合各民族舞蹈的表演形式让所有的参与者彼此产生了友好感,和睦的社会关系令人印象深刻,有助于建立不同民族之间的友情。从观众的角度来看,这种象征关系也非常重要,因为它鲜活地表明了由多种族群构成的新加坡文化的多样性。新加坡式的多民族舞蹈,是指华族、马来族、印度族舞蹈在一个节目里同时出现,通过表演,表达民族和谐共处的主题。新加坡舞蹈中的多元文化主义有三个层面:一是多民族舞蹈。二是舞蹈编导与舞蹈员学习他民族的舞蹈,如马来人学习华族舞蹈,华人学习印度舞,印度人学习马来舞。三是舞蹈家们采用其他民族的题材进行创作。新加坡步入现代化的建设进程后,舞蹈成为文化表达的重要部分,是凝聚多民族共同体的一大媒介。舞蹈就像语言一样,是交流的重要方式,文化的融合和互渗时常是自然形成的。在每一次的表演中,不同民族编舞家将自己的传统文化精神、审美观念、舞蹈动作和技巧加以展示,在与其他舞蹈家的交流中,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会为他们的舞蹈创作打开一片新天地。例如,马来族舞蹈家就受到华族舞的影响,也在他们的舞蹈里使用红绸或胶州秧歌的扇花。编舞家将从其他文化资源中吸收的编舞观念整合起来,加以利用,这种博采众长的创作手法,体现于诸多编舞家的舞蹈创作中。先驱舞蹈家颜明理便是其中一位,她学了印度舞、马来舞和芭蕾舞,坚信学习与编排多民族舞蹈的重要性,她提出:“学习马来舞或印度舞的表演知识,有助于我们领会我们的文化传统的价值。”新加坡政府为了促进多元主义文化社会的发展,成立了官方的多元文化舞蹈团体。新加坡文化部在1970年成立了国家舞蹈团,1971年人民协会成立了表演华族舞、马来舞、印度舞的专业文工团。国家舞蹈团的首任编舞家李淑芬女士来自台湾,在日本接受过舞蹈教育的她,热情地投入多民族舞蹈的创作中。国家舞蹈团成立后,她为该团创作了大量作品,在主题和风格上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例如在新加坡150周年纪念活动中,她为人民协会编排的《祖国颂歌》,展现了新加坡从一个渔村发展成现代化海港的历史进程。在国家舞蹈团期间,她和同事们创作了几个同类风格的作品,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团结的节奏》、《胡姬花》、《渔民舞曲》,表现不同民族风雨同舟、同甘共苦的团结精神。这些多民族舞蹈作品都呈现出了多民族舞蹈的新面貌,凝聚了华族、马来族和印度族编舞家的集体智慧和心血。1987年,新加坡成立了专业芭蕾舞蹈团,在创办人及艺术总监吴素琴和邓添福的领导下,力求创新,努力探索具有新加坡多元文化色彩的芭蕾舞艺术,积累了许多不同形式的古典及现代芭蕾舞保留剧目。为了更好地发展新加坡的舞蹈,新加坡国家剧场舞蹈协会从国外邀请了一批有卓越成就的教师前来指导和主持工作。这些特邀前来的编舞家包括了西爪哇面具舞专家阿拜苏巴加(AbaySubardja)、苏门答腊舞蹈家碟迪鲁当(DeddyLuthan)、马来舞蹈家纳斯伦达鲁萨兰(NasrunDarussalam)、巴东舞蹈专家汤依努(TomIbnun)、爪哇日惹学派的米罗多(M.Miroto)以及来自马来半岛东北部的马来舞蹈家阿曼奥(AhmadOmarHiIbrahim)。这些来自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的编舞家为新加坡的马来舞蹈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如巽他(Sundanese)舞、米南加(Minangkabau)舞、爪哇舞、巴厘舞、马来民间舞和吉兰丹宫廷舞。在外国舞蹈家的鼓励下,新加坡的马来舞蹈家在传统马来舞蹈上加以创新,广泛地吸取了其他种族文化艺术中的精髓,在创作中获得了更多的自由。除了官方舞蹈团在各种场合中呈献多元民族舞蹈之外,还有许多民间团体也自发地演出多民族舞蹈。如新加坡凤凰舞蹈团、晋江会馆舞蹈团、华族舞蹈团、聚舞坊、麟记舞蹈团、福建会馆舞蹈团、舞跃舞乡、武吉巴督舞蹈团等,都在多民族舞蹈的创作上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这些舞蹈家的不懈努力,推动了新加坡舞蹈事业稳步向前发展。在新加坡,不仅专业的表演团体支持多元舞蹈相融合的活动,许多学校也鼓励来自不同族群的学生一起演出多民族舞蹈。从1966年开始,教育部举办了“青年节”,为学校的孩子们提供了欣赏其他民族舞蹈以及学习多种民族舞蹈的机会。新加坡的学校每年都会在7月21日这一天庆祝种族和谐,在这一天,学生们会欣赏到华族舞、印度舞和马来舞,以及主要由以上三大民族学生联合出演的“多民族舞蹈”。此外,新加坡国内还会举办舞蹈节,涵盖芭蕾舞、现代舞、弗朗明哥、另类实验作品、传统舞等舞蹈类型,相比于戏剧或音乐等其他早就在新加坡培养了稳固观众群的表演艺术形式,舞蹈虽仍显“小众”,但已有一部分人通过舞蹈节的演出和活动,逐渐萌发了对舞蹈的热情。多民族舞蹈在新加坡的文化进程中走过了一段漫长的道路,它的象征意义得到了参与者的理解与支持。多民族舞蹈是多民族团结互助的象征,通过舞蹈表达对不同族群的友好。舞蹈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在新加坡被华人、马来人和印度人广为沿用,其意义则依舞蹈家自身的理解而有所不同。正如在舞蹈中看到的一样,个体和总体的关系是和谐的。新加坡多民族舞蹈的象征性在凝聚了个人舞蹈风格的同时保留了差异性,更多是包容的意义。如今,在文化符号“共同形式”的框架下,新加坡的舞蹈家努力创作出具有个性的舞蹈,不断地将差异性转换成艺术的统一性。文化符号将舞蹈演出的参与者,即表演者与观众联合起来,他们以舞蹈作为表达方式,向观众展示着共同的价值观和文化认同。毫无疑问,多民族舞蹈加深了新加坡不同种族和宗教之间的理解,增强了社会凝聚力。现今,新加坡种类纷繁的舞蹈已在世界的舞台上崭露头角,编导们通过舞蹈让观众感受到作品所传达的信息、能量和感动,并经由舞蹈对现实折射出镜像,紧贴时代脉搏,观览世界动向。多元主义精神鼓舞了来自不同种族和文化背景的舞蹈家创新发展并构建成一种新加坡特色的多元文化主义舞台艺术。现代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