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可夫斯基(Pyotr Ilyich Tchailkovsky,1840-1893, 俄国)文/徐伟庭生平概要 彼得'伊利契'柴可夫斯基,一位知名的俄国音乐家,相较於同时期的「俄国五人组」(桂宜、鲍罗定、穆梭斯基、林姆斯基-柯萨可夫、巴拉基雷夫),他的作品既包含国民乐派的描述性标题音乐,又有古典乐派的抽像美感,但在浪漫的风格中也富含了俄罗斯的地方色彩,十分的具有个人特色。
早年的学习与发展 於1840年5月7日诞生於一个富裕的中产家庭,从小就对音乐有极度的狂热,尽管如此,由於他小时候在音乐方面并没有什麼特殊表现,所以他从法律学校毕业后便在司法部担任一小职员;到了1862年,柴可夫斯基开始接触了音乐班,并且研习了有关音乐的课程,终於,他辞去了司法部的职务,开始以教授钢琴维生并积极从事作曲;他的第一首公开演奏的作品是一组舞曲,於1865年9月时由小约翰'史特劳斯指挥,在帕弗洛夫斯克的露天音乐会上演奏;之后,他开始於俄罗斯音乐协会分会任教,虽然薪水相当微薄,但却不能改变他想成为一位音乐家的决心;随著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他的作品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受到大家的注意;如同大家所知,他的作品中较知名的有:天鹅湖、罗密欧与茱丽叶、1812序曲等等。 扑朔迷离的感情生活 柴可夫斯基的一生中最困扰他的莫过於他的同性恋倾向,当时的风俗并不允许这种事情发生,可怜的他便将此事长期压抑在心中,为此他还迫使自己与一曾是音乐学院的学生—安东妮娜'米尤柯娃(Antonina Milyukova)结婚,当然,可想而知这段婚姻并不幸福美满,两人共同的生活让柴可夫斯基几乎要崩溃了,虽然最后这段姻缘还是以离婚收场但却暂时遏止了他是同性恋的谣言;在柴可夫斯基的生命中有一个相当重要的女人—娜婕达'冯'梅克(Nadezhda von Meck),她与柴可夫斯基长期通信并提供他旅游四处及作曲生活所需的经费,尽管两人的书信来往相当频繁也相谈甚欢,他们却有一种共识就是不要见面,即使不巧同时出现在同一场合或是擦肩而过他们也都当作互不相识以保持彼此在心目中的完美形象。 死因成谜 柴可夫斯基的晚年并不同於一般作曲家的穷困潦倒而是拥有相当的名气与成功,而他的死因却一直都是个谜,有人说他是饮用生水而感染霍乱而死,也有人说他是自杀死的,还有一种说法是柴可夫斯基怕同性恋的事事迹败露而自杀的;不管如何,他所作的曲子知名度并不因为他的死而有所减弱,甚至流传至今依旧受到大家的欢迎,这也是所有作曲家所盼望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