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求艺—您的留学规划师

中国海洋大学的历史沿革

107次

问题描述:

中国海洋大学的历史沿革求高手给解答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1924年8月,直系要员高恩洪选用德国侵占青岛时所建俾斯麦兵营(现鱼山校区北半部分)为校址,创办了私立青岛大学。

1925年5月,直奉战争再起,直系败北,校长高恩洪被逼去职。1925年只招收了铁路管理科学生20人,1926至1927年未再招生,1928年5月停办,学生均按结业处理。1928年8月,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由何思源、杨振声、赵太侔、杜光埙等11人组成筹备委员会,着手在济南筹建国立山东大学,但因五三惨案后日本拒不从济南撤兵,筹备工作无法进行。1929年6月,国民政府教育部接受著名教育家蔡元培的建议,指令将国立山东大学筹委会改为国立青岛大学筹委会,在青岛筹建国立青岛大学,校址就选在原私立青岛大学。 1932年9月,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议决,将国立青大改为国立山东大学,并任命赵太侔为校长。赵太侔接任后增聘老舍、洪深、张煦、丁山、王淦昌、童第周、曾呈奎等一批专家、学者任教,师资阵容更为齐整。1937年七七事变,抗日战争爆发,国立山大奉命迁往安徽安庆,不久又迁往四川万县,在青岛只留下校产保管委员会。1946年春,经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国立山大在青岛复校,赵太侔再任校长。 1958年10月,山东大学主体迁往济南后,以留在青岛的海洋系、水产系、地质系、生物系的海洋生物专业、物理系和化学系的部分教研组,以及数学、外语等直属教研组部分人员等为基础,经中共中央批准,于1959年3月成立了山东海洋学院,并列为教育部直属的重点综合性大学。1960年10月,学校被中共中央确定为全国13所重点综合大学之一。1962年,教育部撤销山东地质学院建制,其人员和设备并入海院,与海洋地质地貌系合并成立海洋地质系。“文革”期间,学校被迫停止招生5年。1965年山东海洋学院划给国家海洋局建制,1979年重归教育部直属。1971年山东省对高校布局和专业进行调整,水产系并入烟台水产学校,1978年初又归建到山东海洋学院。1988年1月,学校更名为青岛海洋大学(邓小平题写校名)。1994年实现了国家教委与山东省共建体制,获得重点支持,学校首批进入“211工程”序列,浮山校区经过近10年的建设, 1989年,以外国语学院的整体迁入为标志,学校形成了两处办学的格局。2001年2月,国家教育部、山东省人民政府、国家海洋局、青岛市人民政府签署协议,共同重点建设中国海洋大学。 截至2015年9月,中国海洋大学有13个博士后流动站、1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83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3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96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15个类别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是国家首批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具有招收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资格。有2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0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含1个培育学科),20个山东省“十二五”重点学科,1个山东省文化艺术科学 “十二五”重点学科。 博硕士点博士后流动站海洋科学、大气科学、水产、环境科学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水利工程、药学、生态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商管理、法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应用经济学、法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生物学、生态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水产、药学、工商管理。 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应用经济学、统计学、法学、政治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中国史、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海洋科学、地质学、生物学、生态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水产、药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 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二级学科海洋科学物理海洋学海洋化学海洋生物学海洋地质学水产学水产养殖捕捞学渔业资源食品科学与工程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环境科学环境科学水利工程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培育)山东省“十二五”重点学科 一级学科二级学科应用经济学区域经济学金融学生物学水生生物学(特色重点)遗传学船舶与海洋工程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特色重点)轮机工程(特色重点)水声工程(特色重点)工商管理会计学(特色重点)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特色重点)药学药物化学(特色重点)社会学社会学法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中国语言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大气科学气象学海洋科学海洋物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应用化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数学计算数学土木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山东省文化艺术科学 “十二五”重点学科 艺术学海洋与生态文化 截至2013年12月,中国海洋大学有1个国家实验室 、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4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农业部重点实验室、2个山东省重点实验室、1个山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个山东省“十二五”高校重点实验室、4个青岛市重点实验室、1个青岛市工程研究中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海洋生物工程中心、由教育部和国家海洋局共建的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设在学校。学校拥有4个教育部-国家外国专家局111创新引智基地,1个“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和4个山东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2个山东省“十二五”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学校拥有供教学实践和科学考察使用的3500吨级“东方红2号”海洋综合科学考察实习船、与企业合作共建共管2600吨级“海大号”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调查船、280吨的“天使1”科考交通补给船,5000吨级的“东方红3”新型深远海综合科考实习船正在建造过程中,基本组成了自近岸、近海至深远海并辐射到极地的海上综合流动实验室,初步形成了国内一流的系统化的现场观测能力。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一期启动区综合楼及高性能科学计算与系统仿真平台已经完工,即将投入使用;作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重点项目和青岛“蓝色硅谷”的核心区,二期、三期建设工程已经启动,将为国家和地方的海洋事业发展提供空间载体和科技支撑。国家实验室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海洋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985工程” 海洋发展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教育部-国家外国专家局111创新引智基地海-气作用动力学创新引智基地水产健康养殖理论与技术(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海洋化学创新引智基地海洋工程与海洋再生能源创新引智基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海洋药物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海水养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海洋环境与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海洋化学理论与工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海洋生物遗传学与育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海水养殖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海洋材料与防护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海洋油气开发与安全保障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海洋信息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农业部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重点实验室山东省重点实验室山东省糖科学与糖工程重点实验室山东省海洋工程重点实验室山东省海洋环境地质工程重点实验室山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海洋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十二五”高校重点实验室海洋-大气相互作用与气候实验室海洋物理化学实验室海洋生态环境实验室应用水生生物技术实验室海洋生物遗传学与种质工程实验室海洋生物工程实验室现代管理信息化实验室海岸及近海工程实验室糖科学与糖工程实验室————山东省“十二五”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海洋经济研究中心外国语言文学研究基地馆藏资源截至2011年底,中国海洋大学图书馆馆藏纸本文献近190余万册、电子图书110万余册、中外文期刊3万多种、中外文电子数据库111个。图书馆以中国海洋大学突出的海洋、水产学科传统馆藏文献资源为基础,建设了实体海洋文库,纸本馆藏图书6万余册。 学术期刊《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期刊,已被美国化学文摘、数学评论、俄罗斯文摘杂志、英国动物学记录、德国数学文摘以及美国剑桥科学社网站等多家国际著名检索机构收录,连续四届获教育部科技司授予的“精品期刊奖”。《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CSSCI核心源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主要栏目有海洋发展研究、经济与管理研究、政治学与法学研究、语言与文学研究、学术专题等,其中“海洋发展研究”为特色栏目。学报获得“全国百强社科期刊”,“全国社科期刊特色栏目”,“全国理工农医院校优秀人文社会科学学报”等称号。《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英文版》特聘美、英、法、德、澳等国家40余名著名学者为国际编委,由德国Springer公司代理国际发行。学报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已被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 Expanded)、美国《化学文摘:光盘版》(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美国《剑桥科学文摘:自然科学》(CSA—ASFA0/ASFA1/ASFA2/ASFA3/B-CSV/EEA/Envl/MGA/OA/PollA/WRA/BS)、英国《动物学记录》(ZR)、美国《生物学文摘:预评》(BP)、美国《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Ulrich’s International Periodicals Directory)收录。 《中国海洋大学高教研究》(季刊)是由中国海洋大学主办的高等教育学术期刊,为内部定期刊物,每年3、6、9、12月出版,主要在校内发行,并与国内数百家高教研究单位同行进行交流。

中国海洋大学的历史沿革

为你推荐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在线报名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