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求艺—您的留学规划师

罗蒙诺索夫有哪些优秀品质

267次

问题描述:

罗蒙诺索夫有哪些优秀品质急求答案,帮忙回答下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罗蒙诺索夫米哈伊尔·瓦西里耶维奇·罗蒙诺索夫(1711~1765)Lomonosov,Mikhil Vasilievich俄国化学家,哲学家。

1711年11月19日生于阿尔汉格尔斯卡亚省杰尼索夫卡村,1765年4月15日卒于圣彼得堡。1730年到莫斯科考入斯拉夫-希腊-拉丁学院。1735年他转入圣彼得堡科学院附属大学学习。1736年被圣彼得堡科学院派往德意志学习矿业,先入马尔堡大学学习物理学和化学等,后到弗赖堡学习矿业和冶金学。1741年回圣彼得堡科学院,任物理学副教授。1745年8月成为圣彼得堡科学院院士和化学教授。1748年秋他按照自己的计划创建了俄国第一个化学实验室。1755年创办了莫斯科大学。1760年他当选为瑞典科学院院士,1764年当选为意大利波伦亚科学院院士。由于他在俄国科学史上的诸多贡献,特别是质量守恒定律和对俄罗斯语法的系统编辑,被誉为“俄国科学史上的彼得大帝”。罗蒙诺索夫是一位知识渊博的科学家,是俄国唯物主义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奠基者。他的科学宇宙观的基础是微粒哲学。他认为微粒(分子)是由极小的粒子元素(原子)组成的。他坚决反对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燃素说和热素说。他用微粒概念解释热的现象,提出了热是物质本身微粒的运动的理论。1748年他提出过物质和运动守恒的概念。1756年他通过在密闭容器中加热金属的实验,证明了质量守恒定律适用于化学反应。他还提出了气体分子运动理论,认为空气微粒对器壁的撞击,是空气产生压力的原因。这些理论为俄国理论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首先将这些理论称为物理化学。由于当时的俄国远离世界科学中心,他的这些重要成果未受到国际上的重视。他1748年创建的化学实验室,装备有精密天平等仪器,他最先将定量方法引入化学分析。1751年后,做了多种试剂与各种溶剂进行的化学反应及其他化学反应的实验,并研究了其相互作用的机理。他还研究了许多化工问题,研究出制造各种彩色玻璃的配方,并于1753年创建了一座玻璃工厂。他在地质学、天文学、矿物学、冶金学、航海学,以及语言学和历史学等方面都有所贡献。在哲学上,他反对把分析和综合、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分割开来,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他还是一位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使他把自己的诗词写得慷慨激昂,为了纪念俄土战争胜利而作的《攻克霍亭颂》是他的成名之作,他也是俄罗斯诗词韵律的奠基者和俄罗斯语法的集大成者。他编辑的语法书至今还在俄罗斯使用。也是一位具有多种专长的学者。著有《论固体和流体》、《论热和冷的原因》、《试论空气的弹力》、《论化学的效用》、《真实物理化学概念》等。罗蒙诺索夫在物理、化学、天文、地质、仪器制造、哲学和文学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借助于实验,罗蒙诺索夫推翻了1703年施塔尔提出的“燃素”学说。罗蒙诺索夫准备了专用的玻璃容器,分别放入铅屑、铜屑和铁屑,将容器口封死,而后加热,最后铅屑溶化了,光闪闪的银白色容器镀上了一层灰黄色;红色的铜屑变成了暗褐色粉末;铁屑变黑了。“燃素”是否进入了容器?它是否同金属化合了?如果它进入了容器,那么容器的重量就应该增加,但称重结果表明,这些容器的重量都没有变化!而金属灰却比原来重了。据此,罗蒙诺索夫得到了这样一个结论:“金属没有与“燃素”化合!因为所有的容器重量都没有变化,这是无可辩驳的事实。“然而容器内部有一定数量的空气,肯定是金属与空气的微粒化合了!因此重量增加了,有多少空气与金属化合,金属就应该增重多少!”。罗蒙诺索夫是最早应用天平来测量化学反应重量关系的化学家,经过大量的实验之后,1756年,罗蒙诺索夫得到了这样一个结论:“参加反应的全部物质的重量,等于全部反应产物的重量。”这就是今天我们所熟知的,作为化学科学基石的质量守恒定律。实际上,早在1748年2月16日,在罗蒙诺索夫写给彼得堡科学院院士列昂纳德.欧拉的信中就曾经写道:“自然界所发生的一切变化,都是这样的:一种东西失去多少,另一种东西就获得多少。因此,如果某个物体增加了若干物质,另一物体必然有若干物质消失。我在梦中消耗了多少小时,那么我必然失眠多少小时,如此等等。因为这是一条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所以它也应推广适应运动的诸法则:一个物体如果靠本身的动力,引起另一物体产生运动,那么前者由于推动而失去的动量,必然等于后者受推动时获得的动量。”应该说,这种观点是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的雏形。 在物理学方面,罗蒙诺索夫创立了热的动力学说,指出热是物质本身内部的运动,从本质上解释了热的现象;他提出了气体分子运动论,认为空气微粒对容器器壁的撞击是空气产生压力的结果;1741年,他创立了物质结构的原子一分子学说,认为微粒(分子)由极小的粒子--(原子)所组成,如果物质是由同一种粒子组成的,它便是单质;如果物质是由几种不同粒子组成的,它们便是化合物,物质的性质并不是偶然形成的,它取决于组成物体微粒的性质……。这些理论为俄国的物理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罗蒙诺索夫有哪些优秀品质

其他答案

著有《论固体和流体》、《论热和冷的原因》、《试论空气的弹力》、《论化学的效用》、《真实物理化学概念》等。

其他答案

一、 案例背景: 《我要一本书》叙述了罗蒙诺索夫小时候随父亲去打渔,遇到狂风巨浪,他勇敢地爬上摇晃的桅杆,扎紧了吹落的帆,渔船才慢慢平稳下来,父亲要奖给他一件鹿皮上衣,而他却要一本什么知识都有的书。故事赞扬了罗蒙诺索夫与狂风大浪搏斗的勇敢精神及热爱读书的好品质。 我曾两次上过这篇课文,印象中学生通过学习了此文,又认识了一位俄国的科学家,他的勇敢和强烈的求知欲打动了许多学生。但有关他的其他信息一概不知。今天,我又面对这篇文章,一时考虑了良久,如果我还是按照前两次的上法让学生感悟课文,深悟人物的品质,在倡导新理念的今天,显然是不合时宜的。那么,如何让学生真正地了解这位伟大的科学家,走近他,进而学习他身上的优秀品质呢?我想到了电脑,通过查阅,发现罗蒙诺索夫原来是俄国历史上著名的科学家,他曾创立的大学现在被改名为罗蒙诺索夫大学。小时候家境贫寒,他遇到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但还是一一地克服了困难,就是这位科学家,在音乐、美术、文学、天文等十几个领域中都有建树,是一名知识渊博的“大家”。有了这么一个“发现”,我决定让学生课外去搜集资料,了解有关信息,通过师生之间,生与生之间的信息互动实现资源的共享,从而理解课文。以下就是我的实践与想法。 二、 案例分析: 有目的地搜集信息,实现信息的互动。 [片段一]: 出示句子:罗蒙诺索夫爬上摇晃的桅杆,扎紧吹落的帆,渔船才慢慢平稳下来。 师:读了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为什么罗蒙诺索夫要扎紧吹落的帆?因为海上起了大风,如果不把帆船上的帆扎紧的话,船会被浪打翻的。 师:谁知道帆船? 生:帆船是靠风力来吹动的。 生:帆船帆船,必须有帆,如果没有帆不仅不能向前进,而且还会摇晃,最后会翻身的。 师:那现在帆―― 生:现在帆吹落了,渔船就不平稳,船会沉下去。 师:所以说船在―― 生:颠簸。 [片段二]: 师:你还从哪里感受到了他的勇敢? 生:小时候罗蒙诺索夫经常跟着父亲出海打渔,因为在海上打渔很危险,他这样做,可以看出他的勇敢。 生:从图片里我观察到风很大,浪也很大。这也说明他很勇敢。 生:我从“扎紧吹落的帆”这几个词中体会到他很勇敢,因为爬上桅杆已经很吃力了,现在要爬上摇晃的桅杆还要抱紧桅杆,很容易掉下去的。 师:那你知道桅杆吗? 生:有二三层楼那么高。 生:可能有20多米那么高。 生:有五六米那么高,爸爸告诉我,相当于二层楼房那么高。(还拿出搜集的图片做了展示) (学生都惊讶得张大了嘴巴:“那么高!”) 师:是呀,多高呀!当时这桅杆还是―― 生:还在不停地摇晃着。 生:这样爬上去就更加危险。 生:如果罗蒙诺索夫不抱紧桅杆的话,他就要掉到海里去。 生:当时风很大,把帆都吹落了,现在罗蒙诺索夫却要用尽力气把帆扎紧,很不容易。而且我还从“渔船慢慢平稳下来”这几个词中体会到帆扎紧后,风力还是很大,渔船是慢慢地平稳下来的。 师:在他的努力下,原来颠簸的渔船总算―― 生:平稳下来。 师:你能不能用自己的朗读读出他的勇敢,自己试试。(发现一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老师发现你读得很好,请你站起来读给大家听。 生:(读)罗蒙诺索夫爬上桅杆已经很不容易了,现在他爬上摇晃的桅杆就更加不容易了。所以我这个地方读得很慢。 [评析]: 在上第一课时时,有学生就提出“桅杆是什么?帆船上的帆到底有什么作用?”等问题。从许多学生一脸茫然的神态中我知道学生的期望,有的虽然说了,但也没能让更多学生领会。我想,与其由老师告诉他们这些知识,还不如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搜集信息(文字信息、图片信息),让孩子们经历探究的过程,培养他们的搜集信息的能力。 “桅杆”学生没有亲眼见过,学生通过了解,知道桅杆有二、三层楼那么高,还拿来图片做了展示。当时桅杆是摇晃的,那更是难上加难的事了,我们一般爬竿都觉得不太容易,更何况罗蒙诺索夫是不顾一切,爬上摇晃的桅杆,扎紧了吹落的帆,渔船才慢慢平稳下来。这样,罗蒙诺索夫和风浪搏斗的勇敢形象就深深地扎根在学生的脑海里

为你推荐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在线报名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