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公学创立后,如同当时的政府变迁一样几经易名,甚至曾一度叫上海工业专门学校,直到上世纪十年代后期才有了个比较亮响的名字——南洋公学。
可是好景不长,二十年代后,国民党政府为了加强交通建设和教育,把当时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即现西南交通大学的前身)、北平邮政学校(即现北京交通大学的前身)、联合起来成立了国立交通大学,归交通部管辖。本部设在上海,依次称第一、第二、第三交通大学,后两所后来又称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和北平工学院。最早在南洋公学时期,交大是具有很好的人文教育基础的。学校设立了一个南洋公学特班,班主任是时任教育总长的 元勋蔡元培。该班培养了不少人很有名气的人文艺术方面的人才,撼动中国近代书画艺术文化的李叔同(弘一法师)就是其中之一。当时中国大多文艺名流都来交大进修,如同今天的上海交大的中欧国际工商管理学院一样。当初在上海失意落魄的蔡锷将军在红颜知己小凤仙的劝说下也来到南洋公学修读并得到了学位证书。而在南洋大学时期,学校的人文气氛在中国大学界可谓是空前强盛。因为时任校长的唐文治是前清翰林进士,当时国内鼎鼎有名的国学大师。并且,唐文治校长在任期间,为日后交大的飞跃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唐文治校长的“发展工科和管理科”的治校理念,直接影响到后来交大的发展趋势。唐校长还提出了一直被交大人秉为“真理”的“第一等人才观”,成为历代交大人的最高追求目标。到了交通大学时期,因为对于理工管理科的强化教育,文科基本消失殆尽。有名的校友邹韬奋,在交大读土木时由于交大理工科要求严格,读得半夜吐血,读不下去,只好转学到圣约翰大学去攻读新闻学了。交大当时教学用的全是麻省理工学院的原版教材,被世人敬称为“东方的MIT”。交大校友,中国最伟大的科学家钱学森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时,在与母校交通大学的教授通信时,激动地说道,这里的教材都是我原来在交通大学的上课讲义,原来交通大学把MIT搬到了中国。交大除了理工科外,三四十年代逐渐兴办了管理学院,成为中国第一个开办财会、管理等专业的大学,解放后被院系调整,为加强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的实力而调离合并。当时交大在人文方面的大师级人物、中国近代传记文学始祖的朱东润教授也被分配复旦大学。因为叫交通大学,唐文治校长确定校庆的时候,取自交通是为了“四通八达”的意思。一个大学的发展与学校的领导紧密相关,一个好校长往往标志着学校发展的里程牌。北大有蔡元培、蒋梦麟、傅斯年;清华有梅贻琦、蒋南翔;浙大有竺可桢,路甬祥,潘云鹤;在交大历史众多校长中,对交大发展起过重要作用的有盛宣怀、唐文治、叶恭绰、黎照寰、凌鸿勋、彭康、邓旭初。交大一直以来的办学思路是建成东方的MIT,当时的交大的老师大部分是留美博士,水平非常高,如机械系朱物华,冶金系周志宏是哈佛大学博士,数学系张钟俊是麻省理工学院博士,还有凌鸿勋,钟兆琳,王之卓等,不胜枚举。当年的国立交通大学用的大都是麻省理工学院的原版教材,要求非常严格,有硬性的不及格率,能进交大都是千里挑一。钱学森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时,发现许多东西跟在交大学的一模一样,要求免修得到批准;茅以升从交大唐山工学院毕业去美国康奈尔大学时,由于学习特别优秀,名列第一,校方决定从此对中国交通大学的留学生免试入学;王安去哈佛时,由于抗战没有带交大毕业证书和成绩单,哈佛大学知道是交大毕业的,决定破格录取。因为之前去哈佛的交大学生都非常优秀,交大当时不仅在美国而且在全世界都是极具知名度的。由于二三十年代交大名校长治校有方,交大在国内享有盛誉,成为有志于工程的学子的最高学府。在抗战前交大达到了历史上最辉煌的顶点。交大则是专注工程、管理类,是工程方面的最高学府。当时交大南有交通大学上海本部,擅长机电类;北有交大唐山工学院,执全国土木之牛耳,交相辉映。返回上海后交大逐渐恢复元气。在四年内战中交大基本没有受太大影响,但交大学生也不再耽于书本,开始积极参加政治运动,用血的代价铸就了当时上海的“红色堡垒”。当时交大学生具有较强的政治意识,不少当时学生后来也因此成为了政治活动家,比如江泽民、汪道涵、丁关根等。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败局已定,开始把交大的一些名教授带去 ,如凌鸿勋、李熙谋等,正是他们后来在 “恢复”了交通大学(即今新竹交通大学),已经是亚洲知名学府。交通大学在迎来解放曙光的同时,也迎来了史无前例的高校调整。解放时的王之卓校长被调往武汉测绘学院。解放后的负责人开始是李培南,再后是彭康,前者是二野军队南下干部,后者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学者,也是***干部。解放前后学校总体保持平稳过渡,实力依然很强,继续保持“北清华、南交大”的均衡局面。到了一九五二年,由于中央实行对苏联一边倒的政策,在教育上也采用苏联单科分类别大学模式,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第一次校院大调整。在当时的几所顶尖大学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由于位于首都,得于重点加强,从全国各大学抽调精英壮大实力,成为院校调整的受益者。中央大学和浙江大学被拆成南大、南工、南医、南农、杭大、浙农、浙医等几个学校,从此削弱。交通大学,则由具有相当规模的理、工、管理的多学科大学被拆成单一工科大学:理学院中的数学、物理、化学学科被调到复旦大学,化学系本部支援成立了华东化工学院;实力雄厚的土木建筑全部被调入同济大学,带走了俞调梅等一大批教授;独具特色的管理学院的管理、会计、财务等系并入复旦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部分支援成立了上海财经大学;纺织系分离出去成立了中国纺织大学(即今东华大学);水利系由严恺带去成立华东水利学院(即今河海大学);航空系分出成立了华东航空学院(1956年和国立西北工学院合并成立西北工业大学);机电中的电子部分支持了南工(即今东南大学),55年机电本部基本全部支持建立了电子科技大学,剩余部分还支持成立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带走了一大批著名教授;此外还有部分院系分出去支援了上海海运学院(2004年更名为上海海事大学)等许多学校。当然交大也从外面调入了一些工科力量,但除了造船得到同济大学支援得到加强外,其它都是被撤掉的上海二流大学的专业并入。后来全国政协***、中国工程院院院长徐匡迪在上海交大211工程中预审中也指出“复旦是院校调整的最大受益者,而交大则是最大的受害者”。1959年7月,国务院决定将交通大学西安、上海两部分分离成为两所学校,交通大学(西安部分)定名为西安交通大学,原交通大学校长彭康改任西安交通大学校长,交通大学(上海部分)定名为上海交通大学。 2015年7月8日,《QS金砖五国大学排名2015》发布,上海交通大学排名第六。2015年QS世界大学排名(2015/16)发布,上海交通大学排名第70位。 交通大学唐山学校一脉,则以唐山交通大学之名蜚声中外。西南交通大学曾多次更名,但人们耳熟能详的仍称为“唐山交通大学”。1896年5月,中国第一所铁路高等学府“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肇建,它就是后来蜚声中外的唐山交通大学前身。1905年10月学校迁址唐山,定名为唐山路矿学堂。这所学校的创办,使唐山与中国近现代交通史紧密联系在一起,为唐山成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摇篮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1912年9月,孙中山先生莅临该校视察,发表了“革命需要武装、建设两路大军”的著名演说。唐山交大比照美国康乃尔大学模式办学,1916届毕业生茅以升在康乃尔大学的优异考试成绩,为所有唐山交大学子获取了免试入学攻读研究生的资格,从此唐山交大在国际声名鹊起,被誉为“东方康乃尔”。1916年 教育部在北京举办全国74所高等学校作业成绩展览评比,该校以94分的优异成绩荣获全国第一名。12月,该校荣获教育部优等奖状,授予“竢实扬华”匾额一方,自此“竢实扬华、自强不息”成为唐山交大精神,同时也成为唐山人文精神的宝贵历史财富。1934年全国8个公费留美名额,除清华大学考取1名外,其余7名全部被唐山交大毕业生囊括。1937-1945年抗战阶段,先后在湖南湘潭及杨家滩、贵州平越、重庆等地复课。1946年,重归故里--唐山。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校名。50年代,该校提出并指导建成了中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宝成铁路,先后参与设计建造了武汉、南京长江大桥,成渝、兰新、成昆铁路等重大工程项目。1972年该校迁至四川更名西南交通大学,在唐山设留守处(现光明南里唐山办事处)。唐山交通大学是培养中国近现代发展史名人的摇篮,其学子创造了上百项全国第一。学校英才辈出,先后培养出73名国内外著名院士,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37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9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双院士4名、中央研究院院士6名、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3名、英国皇家建筑学院院士2名、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名,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1名。茅以升、竺可桢、林同炎、杨杏佛、黄万里等学生的名字足以让其无比自豪。该校学生庄俊主持设计建造了清华学堂。唐山交通大学是中国著名大学(研究院)的渊薮,孕育了多所亲缘高校。1926年,唐山交通大学在辽宁锦县建立分校,后独立成为东北大学;1948年部分教授、专家帮助组建了解放军工程兵学院(现石家庄铁道学院);1950年3月,铁道部铁道技术研究所在该校成立,后迁至北京,现已成为铁道部科学研究院。1952年下半年,唐山交通大学部分教授、专家支援组建中国科学院;建筑系、化学工程系调整到天津大学;矿冶系调整到新组建的北京钢铁学院(北京科技大学的前身);采矿系调整到北京地质学院(中国地质大学的前身)和北京矿业学院(中国矿业大学的前身);电信系调整到北京铁道学院(北京交通大学)电机系电讯组调整到原哈尔滨铁道学院;土木系水利组调整到清华大学,并部分支援了河海大学。1956年组建了唐山业余工学院(现唐山学院);1958年组建了兰州分校(现兰州交通大学),同年,又与煤炭部、天津大学一起组建了唐山矿冶学院(现华北理工大学)。 交通大学北京学校一脉,则以北京交通大学之名扬中外。清宣统元年(1909年),邮传部司员曾鲲化提倡路政、培育铁路管理人才,极力主张创办铁路管理学校。同年,尚书徐世昌创办了“铁路管理传习所”,此为北京交通大学创校之始,为中国第一所管理学校。1910年,为加强邮电事业,学校增设邮电班,并更名为“交通传习所”,成为中国电信工程之始。1912年, 成立,学校改隶交通部,并变更校名为“交通部交通传习所”。 凡行车、管理,以及会计、材料人才,以交大北平成就为最多。1923年,学校更名为“北京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是中国著名大学的渊源,孕育了多所亲缘高校。1952年北京铁道学院建筑系调整到天津大学,材料管理系调整到新组建的北京钢铁学院(北京科技大学前身),电信系调整到哈尔滨铁道学院。1958年,北京交通大学电信系、运输系、电机系部分师资迁入兰州组建了兰州铁道学院(现兰州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当时中国铁道运输学科奠基人之一的林达美教授(留美学者)、中国著名有线通信专家孙祺荫教授、著名无线电技术专家班冀超教授同时调入兰州铁道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