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求艺—您的留学规划师

俄国十月革命

304次

问题描述:

俄国十月革命,在线求解答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作为20世纪人类历史上的最重大事件之一,一直是史学界研究的重点。

随着新材料的不断出现和人们思想的转变,新成果也层出不穷。笔者就近20年来中国史学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状况择其要者加以概述,以期对中学的历史教学工作有所裨益。 一、十月革命的历史必然性问题 1.十月革命有其历史必然性。这一观点得到史学界的普遍认可。如傅树政认为,当时俄国是先进与落后两重性并存的国家,它的工业高度集中,某些工业部门高度发展,但同时也是农业人口占多数的农业国;俄国是世界列强之一,但在经济上却依赖更发达的国家。正是俄国经济中的先进部分,即进入了垄断阶段的资本主义成分,为社会主义革命奠定了客观的物质前提。〔1〕夏景才认为,十月革命的胜利是“在客观条件具备的前提下,在特殊有利的国际和国内形势下,在列宁的社会主义革命理论、战略和策略武装起来的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下,把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农民争取土地的斗争,各被压迫民族的民族解放斗争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反对战争、争取和平的斗争汇合在一起,集中在比较软弱的俄国资产阶级身上,用革命的暴力手段”取得的,“十月革命的胜利,决不是西方某些历史学家所说的纯粹是‘历史的偶然性’”〔2〕马书芳也指出,20世纪初,俄国“不仅形成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物质前提,而且其社会政治条件也已形成”,这就为十月革命的胜利提供了充分的社会历史条件。〔3〕有学者把十月革命放在世界历史进程中加以考察,指出十月革命是“世界历史所孕育的产物,也是世界历史发展合乎规律的结果”,简言之,“十月革命是世界历史的产物。”〔4〕近年来,随着新材料和新方法的运用,对十月革命历史必然性的探讨更上新台阶。如吴思远运用社会学和统计学方法,通过列举和比较十月革命前后俄国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经济指标,从现代化的角度阐释十月革命的历史必然性,指出,十月革命是“俄国现代化进程矛盾的必然反映”;同时,俄国国内外不可调和的矛盾(包括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俄国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和深刻的社会矛盾激起俄国社会各阶层的反抗)是十月革命爆发的“直接因素”。总之,“俄国现代化进程要求冲决以沙皇专制为代表的反动的上层建筑和旧生产关系,而俄国国内种种不可调和的矛盾则是这种冲突的具体表现”,〔5〕十月革命的历史必然性也就不言自明。范玉传从十月革命发生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一国胜利”学说的理论基础,俄国的特殊国情和主观条件四个方面论述了十月革命的历史必然性,认为,“十月革命如同任何其他社会革命一样,其根本原因都在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成熟,……但是,它又不是纯粹的经济生活矛盾运动的结果,而是所有各种社会历史因素共同发生作用的结果”,同时,“十月革命的伟大实践已经证明,它是符合客观历史发展规律的,是帝国主义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产物,是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又是列宁和布尔什维克领导无产阶级和劳苦大众充分发挥革命首创精神的体现”。〔6〕 2.与上述观点相反,另一种意见认为俄国不存在发生社会主义革命的客观条件。坚持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革命要有客观条件,更重要的还要有主观条件”,“这就要看各派政治力量作了怎样的选择,这些选择又是怎样互相冲突和斗争的”;列宁在《四月提纲》中阐明的方案是诸多选择中最正确的选择,得到了人民的支持,从而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可以说,“十月革命是俄国各个阶级和阶层的人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不断选择,而且是各种选择互相斗争和互相冲突的结果”。如果几方面的选择构成另一种格局,恐怕十月革命的胜利就不是不可避免的。〔7〕 二、十月革命的性质问题 1.社会主义革命性质 多年来,十月革命一直被定性为社会主义革命,并把十月革命直接称为“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时至今日,仍得到大多数学者的赞同。坚持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十月革命中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推翻了掌权的资产阶级,因而是社会主义革命”。〔8〕吴恩远在总结列宁的主要思想时也指出,“十月革命并不意昧着立即实现社会主义,它要解决的仍只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但由于俄国所处特殊国际环境和国内条件,它可以而且应当越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范围,向社会主义过渡,采取社会主义一些最初步骤,十月革命的社会主义性质正在于此。”〔9〕 2.不完全社会主义革命说 坚持这一观点的学者对十月革命的社会主义性质提出质疑,从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仅仅八个月,俄国革命怎么一下子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变成了社会主义革命?作为一场社会主义革命,十月革命是否具有成熟的经济、政治、文化前提?基于这两点疑问,姜长斌从列宁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出发,进而探讨他的认识是否完全符合实际,最后得出结论,“从政治内容上看,十月革命确实是一场无产阶级向地主资产阶级夺取政权的社会主义革命,但从经济和文化内容上看,十月革命又带有明显的民主革命的性质”,所以,“从整体意义上说,十月革命只能是一场不完全的社会主义革命”。〔10〕 3.阶段论 有学者在探讨十月革命的性质时采用分阶段考察的方法,认为十月革命在革命的初期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性质。如刘士田认为,十月革命应包括革命的开始阶段(1917—1918)、国内战争阶段(1918~1920)、革命的巩固和胜利阶段(1920~1922),从十月革命前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十月革命初期的任务和政权的转变看,“十月革命初期经历了一个无产阶级领导下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后来条件成熟才转到社会主义革命”。〔11〕 4.新民主主义革命说 刘正飞从革命的对象、任务和动力分析,指出十月革命“具有新民主主义革命性质”。〔12〕近年来,这一观点得到多位学者的支持。如,赵诗清从革命前的社会性质、革命的任务、列宁对十月革命的看法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本质规定性出发,认为,“十月革命也如同中国革命一样,是新民主主义性质的革命。”〔13〕洪韵珊也认为,“笼统地说十月革命是社会主义性质革命未必妥当,就十月革命从资产阶级手里夺权这一点而言,具有社会主义性质;就十月革命后面临的社会改造任务而言,则仍然是民主主义的而非社会主义的”,因此,“与其说十月革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不如说它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民主主义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14〕 三、十月革命的特点 对十月革命特点的研究,史学界重视不够,但笔者认为这恰恰是中学历史教学需要重点掌握的。 就十月革命本身来说,柳植认为它有三大突出的特点:第一、从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是一次革命的两个阶段。十月革命把二月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同十月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此,不能把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从性质和进程上截然分开。二月革命是十月革命的开端和准备,十月革命是二月革命的发展和结果。没有二月革命的胜利就不会有十月革命的胜利。第二、工人运动和“农民战争”相结合。在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过程中,城市中的工人运动和农村中的农民运动造成了革命形势,而在决定性的战斗中,即在取政权的战斗中,则具体表现为工人的总罢工、武装起义和士兵转向革命,而且士兵由反革命的帮凶转变为革命的力量对革命的胜利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士兵绝大多数都是穿着军装的农民。因此,工人运动和士兵起义的结合也就是工人运动和“农民战争”结合的一种形式。第三、和平合法的斗争同武装起义相结合。二月革命前后只有八天时间,先发生工人罢工与和平示威,而后才发展为武装起义;而十月武装起义也是在合法斗争的外衣掩护下进行的。可以说,十月革命是和平合法斗争同武装起义相结合的典范。〔15〕 四、十月革命的影响和历史意义 对十月革命的影响和历史意义的研究,史学界多注重其国际影响和意义,而对十月革命对俄国自身的影响多语焉不详,这也是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1.对俄国的影响和意义 (1)十月革命的胜利,在占世界1/6的土地上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这“使占俄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工人和农民第一次摆脱了被奴役被剥削地位,成了国家政治生活的主人,……在俄国及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真正实现了社会公正、平等的原则。”〔16〕 (2)十月革命的胜利和苏维埃政权的建立,保持了国家独立和领土完整。俄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在军事、政治和经济崩溃,领土被肢解,执政资产阶级和地主联盟完全丧失能力的情况下,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保存民族国家唯一现实机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由十月革命而激发出巨大热情的苏联工人、农民和士兵依靠国家强大的工业和国防能力,在苏共领导下英勇奋战,终于把德军赶出苏联,不仅为世界人民最终消灭希特勒德国作出贡献,而且再次捍卫了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17〕 (3)十月革命的胜利和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加速了苏联的现代化进程。吴恩远指出,十月革命的胜利在“短期内使俄国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向实现现代化迈出了坚实的步伐。”〔18〕 2.国际影响和意义 (1)就社会制度的发展演进而言,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事件,它的胜利开辟了人类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过渡的新时代”。〔19〕“冲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开始形成‘一球两制’世界政治大格局”。〔20〕可以说,“社会主义制度的诞生,标志着人类已进入了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新纪元。”〔21〕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有学者对这一观点提出新的见解,认为,“十月革命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开始了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代,这一传统看法的基本点应当肯定”,然而也应该指出,以往的解释有片面性,甚至存在误区,“表现之一是:对于新纪元、新时代的长期性、曲折性、复杂性估计不足”;“表现之二是:对新时代的起点和内容阐述不够全面。十月革命固然开创了人类历史新纪元,但开创新纪元的并不只是十月革命这一个事件。”〔22〕 (2)十月革命的胜利不仅激励着各国无产阶级的斗争,而且鼓舞着被压迫人民、被压迫民族的民族解放斗争。“十月革命震撼了帝国主义后方,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并推动了这一斗争的发展。”〔23〕张象也指出,“十月革命的首创精神鼓舞了全世界被压迫人民和被压迫民族”,并“促进了西方工人运动与东方被压迫民族解放运动的联合”。〔24〕但是,对十月革命的影响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王春良指出,1919—1922年亚洲民族解放运动新高潮的出现,无论从根本原因或导火线来看,都不是十月革命的影响,而是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亚洲各国社会经济和阶级关系的深刻变化,以及战后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至于十月革命对这些民族解放运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民族解放运动由此开始,革命范畴和性质发生新的变化,亚洲民族解放运动被赋以新纪元的含义。〔25〕李伟在探讨埃及民族解放运动时指出,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1919年在埃及一些城市和农村都爆发了起义,有些地方建立了以“苏维埃”命名的政权,公开表明要以俄国人为榜样。〔26〕对中国的影响而言,其“最大的作用是启蒙,是给在探讨国家命运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先进世界观,指示了一个发展方向,即社会主义方向。”〔27〕 (3)十月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俄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推动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世界的传播,并向各国人民展示了一条崭新的寻求解放的道路。张象指出,十月革命前,列宁和俄国的共产主义者进行了大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意识形态工作,十月革命正是凭借先进的科学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指导才取得胜利的,这就必然激发世界各国人民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热忱,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从西方发展到东方,从而“促进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进一步传播”。

俄国十月革命

其他答案

十月革命的影响 b 为什么1917年爆发的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能够在中国产生如此强烈的反响 根本原因还在于中国社会内部正在发生的变化。当中国人民正在苦闷中摸索、在黑暗里苦斗的时候,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恰好给他们指明了一条新的出路,给他们正在苦思焦虑地探索着的种种问题提供了新的合理的解答。 这以前,甚至在辛亥革命以前,中国思想界中已经有人谈论社会主义。有一些讲社会主义的人讲的只是无政府主义的空谈,他们自己也不认为这些空谈和现实生活有多少关联。有一些人则认为社会主义学说只是在资本主义发达的国家才有现实意义,他们以为中国在发展资本主义的过程中可以采用某些“社会主义”措施,以“预防”将来再发生社会主义革命。那时,也有人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的一个学派介绍到中国来。从1899年英国传教士在《万国公报》中第一次提到马克思和马克思的学说以来,资产阶级的维新派如梁启超和革命派如朱执信等都曾对马克思及其学说作过某些介绍。但在十月革命以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并没有得到正确的阐释,也没有为人们重视。那时,中国社会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条件还不成熟,这种学说没有在中国产生多大影响。 十月革命第一次把社会主义从书本上的学说变成活生生的现实。这次革命由于发生在情况和中国相同(封建压迫严重)或近似(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对中国人民具有特殊的吸引力。它表明,“物质文明不高,不足阻社会主义之进行”;资本主义的路走不通,可以走社会主义的路。 十月革命发出的反对帝国主义的号召,使饱受帝国主义列强欺凌的中国人民感到“格外沉痛,格外严重,格外有意义”。这就有力地推动了先进的中国人倾向于社会主义,同时也推动了他们去认真了解指导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马克思主义学说。十月革命中俄国工农大众在社会主义旗帜下所进行的革命发动和所取得的历史性胜利,更给予中国的先进分子以新的革命方法的启示。总之,十月革命使中国产生了民族解放的新希望。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也就出现了一批赞成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 1997年10月18日,中国世界现代史研究会暨华北分会和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在京联合举办了“纪念十月革命80周年”学术讨论会。来自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中央编译局、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外交学院和首都师范大学等单位的30多位学者出席了会议。 中国世界现代史研究会会长、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齐世荣先生首先讲话。他说:“1997年,中国***召开了举世瞩目的第15次全国代表大会,距今80年前震惊世界的俄国十月革命爆发,把这两个伟大的历史事件联系起来观察,是很能发人深省的。”他谈了十月革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并着重结合中苏两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伟大意义。指出中苏两国都曾把社会主义看成是一个短暂的阶段,多次犯了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左”的错误。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最根本的是没有认清社会主义阶段的长期性。邓小平同志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总结了中外的历史经验,创立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提出了作为这一理论基石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遵循这一理论,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起来。这一理论虽然是根据中国国情得出的,但对今后其他国家、特别是东方那些原来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都会有参考价值。他强调,苏联东欧社会主义的失败,只是一种已经僵化、但又长期不改的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而绝非整个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俄国无产阶级所开辟的航路,今天正由中国***人继续行驶下去。现在虽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难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下一次高潮不会以邓小平理论在中国大地的胜利为契机而兴起吗? 接着,与会者围绕十月革命与列宁主义的发展,十月革命历史意义的再认识,十月革命与20世纪的现代化进程及21世纪的社会主义,苏俄的对外政策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在谈到十月革命与列宁主义的发展时,发言者认为,直到二月革命之前,列宁虽然讲到社会主义将首先在一个或几个国家中获得胜利,但并没有明确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可以首先在俄国一国取得胜利,也不能认为列宁排除了世界革命的可能性。然而列宁要指导俄国工农大众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还需要有新的理论突破,这种突破表现在:第一,列宁从世界革命高度规划了俄国革命,使俄国革命变成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序幕和第一级阶梯,用在俄国开始的社会主义革命去推动世界工人运动的发展。第二,列宁突出了政权问题,把政权问题提到决定一切的高度来认识,认为尽管俄国不具备建设社会主义所需要的物质文化水平,但可以靠苏维埃政权创造这种文明的前提,走向社会主义。列宁的这两点论述,是在帝国主义战争条件下结合俄国实际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只有从列宁的这两点论述出发,才能更好地理解十月革命的历史地位和意义,以及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和特点。有的学者还结合十月革命的前提谈了列宁的贡献。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突破,在于他坚持认为,在落后国家,在国家被战争和经济破坏推向灾难边缘的时刻,应当用革命的方式改变通常的历史发展顺序,不必等社会主义物质前提完全成熟,首先推翻旧政权,在新政权基础上发展生产力,这正是列宁的伟大之处。他善于创造性地灵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学说,抓住机遇,为落后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开创了范例。同时,正是由于十月革命发生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它的性质和内容必然带有完成某些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未完成任务的特点。 对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发言者指出,应该坚持列宁当年提出的十月革命开创人类历史新纪元的论断。这是以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发展为根据的。本世纪上半期的历史证明了这一论断,同样,本世纪下半期历史出现的新情况也不能推翻列宁的论断。因为从本质上讲,时代性质没有变,帝国主义的垄断特征、基本矛盾没有变。尽管社会主义的发展在这一时期遇到挫折,但一部分国家仍然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的改革开放就是十月革命道路在中国继续的结果。因此应该坚持十月革命开创人类历史新纪元的提法。但也要避免以前在此问题上的某些误区:一是对新纪元的长期性、曲折性、复杂性强调不够;二是不能仅仅认为是十月革命一件事情开辟了新纪元,像亚洲的觉醒、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及相对论的提出和无线电的发展,都对人类历史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新时代的内容是多样性的,又是统一的。对什么是十月革命道路问题,发言者认为,这条道路总结起来,基本上就是两点,一是要有无产阶级政党的正确领导,二是要善于把各国多样性的实际与马克思主义原理相结合。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都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因而也都是继承了十月革命的道路。以往在对十月革命道路的总结概括上也有值得反思的地方,如把暴力革命看成是普遍规律,历史证明没有和平过渡成功的先例,也没有单纯靠暴力斗争取胜的先例。成功的革命都是各种手段相结合的。再如把一些本不属于十月革命的经验,作为十月革命道路的内容总结进去,像计划经济体制等。对十月革命的国际影响,发言者认为,有三点历史事实不容抹煞。第一是十月革命向黑暗势力开火,其斗争精神给全世界被压迫民族、人民极大鼓舞。第二是促使西方工人运动和被压迫民族之间的联系,起了桥梁作用。第三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前苏联在这方面的宣传有时过分夸大了十月革命影响的深度和广度,并以此作为大国沙文主义的历史依据。十月革命在当时主要影响的是周边各国,对其他地方的影响更多的是折射。 有些学者运用社会学和统计学方法,通过列举和比较十月革命前后俄国、苏联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经济指标,说明了从十月革命以来苏联各方面发展取得了令人不容否定的成绩。它仅用十几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上百年才走完的工业化进程。十月革命所建立的消灭人剥削人现象,体现社会公正的制度给一战后陷入危机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打开第一个缺口。它对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产生巨大影响,它的一些经济和社会保障方面的措施为世界经济发展带来全新面貌。特别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建立,既是十月革命的伟大成果,又使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得到升华。 与会者还从20世纪现代化的角度,探讨了十月革命的意义,认为在上一个世纪之交,俄国的现代化进程遇到了很大障碍,许多问题如土地问题等没能解决,造成俄国社会矛盾非常尖锐。十月革命就是通过建立民主这种方式,弥补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不足,是用革命手段去发展文明,即现代化。十月革命的根本意义,在于它发展了文明,推动了现代化,发展了生产力。如果说19世纪的现代化只有资本主义一种发展模式的话,那么20世纪则创造出了新的模式,首先是社会主义国家模式,然后是发展中国家模式。十月革命开创了新的现代化模式,创造出一种新的发展文明的方式,这是伟大的历史功绩。 展望21世纪的社会主义运动,发言者提出,十月革命仍然会是一面旗帜,它体现的武装斗争和社会主义方向的基本原则不会变,但会有新的内容,如夺取政权的方式除武装斗争外还可以走议会道路。不过在夺取政权后,仍然要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社会主义运动在21世纪有复兴的可能。其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国高举着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旗帜。21世纪的社会主义运动,需要十月革命的道路,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十月革命的基本经验。 对苏联的对外政策,发言者指出,对于十月革命之后苏俄的对外政策的革命性要充分估计足,但对其历史局限性也要清醒地看透。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充分而又恰如其份地肯定苏俄的对外政策中的革命的、进步的方面;也要摒弃以往脱离实际的过高的主观渲染,认清其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社会主义带给国际关系的新因素是:社会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大大减少和避免了在资本(或经济利益)驱使下的对外扩张而导致的战争。这是与此前所有国家的本质的不同,它必然在其对外活动中有所反映。与此同时,这种新因素又是相对的、有限的。它并不能从根本上规定社会主义对外政策。因为,社会主义的公有制既不能否定与资本主义世界的对抗,也不能杜绝单方面不可能制止的战争,何况公有制也不能排除社会主义国家争取和维护自己的对外经济利益。 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所长廖学盛研究员、国家教委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主任田心铭教授作了即席发言。齐世荣教授作了总结,他说,在历史研究中,既要坚持解放思想,也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两者必须联系在一起。在十月革命史的研究上,要根据历史的发展,以新的视野,从新的角度看待它,不要受传统观点的束缚,但一定要实事求是,两者绝不能脱离。否则,就会违背历史科学的特点。

为你推荐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在线报名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