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回忆自己过去遇到的困难或低谷您又是怎么战胜它们的,自励自勉;予之他人,共勉之!
近代人物战胜挫折希望能解答下
您可以回忆自己过去遇到的困难或低谷您又是怎么战胜它们的,自励自勉;予之他人,共勉之!
洪战辉是河南省周口市东下镇洪庄村人,12岁那年他小学毕业时,家庭生活发生了改变。 这年农历小年,患有间歇性精神病的父亲带外面回了一个弃婴。家里太穷,负担不起哺育女婴的花费,母亲让洪战辉把女婴送人。洪战辉无奈地走出家门,抱着女婴走在刺骨的寒风中,一种爱怜油然而生,不忍心的他哭着又拐回了家。他对母亲说:“不管怎样,我不送走这个小妹妹……你们不养,我来养!”女婴留下了,洪战辉给她起名为洪趁趁,小名“小不点”。由于父亲患病,一旦没有药物维持,他就不可抑制地要狂躁。一旦发病,常常见谁打谁,家庭的重担全部压在目不识丁的母亲身上,她还经常遭受父亲无缘无故的毒打。1995年的秋天的一天。洪战辉看到,母亲吃完午饭,一直在蒸馒头,直到馒头多得足可以让一家人吃一个星期之后,她才停了下来。妈妈做这么多馒头干什么呢?洪战辉很纳闷。直到第二天早上不见了母亲,洪战辉才什么都明白了!家庭重担、丈夫的拳头,让母亲不堪重负,她选择了逃离。抱着“妹妹”,坐在冷清的房间里,洪战辉的眼泪流了下来。妈妈走了,父亲是病人,刚刚才1岁的“小不点”怎样才能带大。久坐之后,洪战辉告诉自己:既然一切已无法改变,那就承担吧。那时候真的很难,因为家里太穷,“小不点”饿的时候不知道该让她吃什么。为了买奶粉养妹妹,洪站辉从小学时就做起了小贩,在附近的集市上,冬天卖鸡蛋,夏天卖冰棍。 实在没钱的时候,有时就带着妹妹到有小孩的人家借口奶吃。喂奶是最难的,洪战辉知道温度应该适宜,他就将调好的奶水先倒点在手臂上,感觉不冷也不烫了才喂妹妹。吃饱了的“小不点”还算听话,洪战辉只要上学前和中午及时回来喂奶两次,她也并不哭闹。难熬的是晚上,也许是因受了惊吓,每到夜深,“小不点”就要哭闹一场。这时,洪战辉毫无办法,他不知道怎样哄她,只是抱起她来,拍打着她,在屋里来回走动。他还想着给“小不点”补充营养,最多的时候,是上树掏鸟蛋给妹妹做鸟蛋汤,为此,他不止一次从树上摔下来。带着妹妹上高中,因为课余时间卖书遭到过别人的殴打洪战辉挺直少年的脊梁承载着并且前行。1997年,“小不点”3岁了,洪战辉也顺利地完成了初中学业,成为东小镇中学考上河南省重点高中西华一中的三个学生之一。高中的学习不会再像初中那么空闲,更何况还要离开家到学校住读,抚养妹妹的难度无形中增大了好多,洪战辉想到了放弃。“接到高中录取通知书时,是我最困难的时候,当时我就想找到“小不点”的亲生母亲,把她送回去,但没有成功。从那时开始,我已经切实感受到我和“小不点”之间的亲情无法割舍。 ”这年9月1日,考虑再三后,洪战辉带着“小不点”来到西华一中。他在“小不点”父母所给的1000元中留下500元给父亲作药费,用余下的500元加上假期里打工所挣的钱交了学费。他在离学校不远的远房伯伯家借了间房,安置“小不点”,也作为自己的住处。两人的生活是需要钱来支撑的。为此,洪战辉还在校园里利用课余时间卖起了学习书籍。一次课余时间,他去别的班级卖书,不巧被那个班的班主任碰到,他被不明情况的班主任毫不留情地赶出了教室。因为抢了西华县南关附近一家经营考试书籍书店的生意,他甚至还遭到了别人的殴打。边挣钱边学习边照顾“小不点”,还得定时回家给父亲送药,在艰难中洪战辉熬了过来。然而,就在洪战辉进入高二时,父亲的病情恶化了,必须住院治疗。于是,洪战辉只得休学挣钱为父亲治病。怀着不屈的信念,经过不卸的拼搏,2003年6月,洪战辉终于走进了高考考场。 7月,高考成绩公布,洪战辉的分数过了专科线。在填报志愿时,洪战辉以收费最低廉为选择标准,最终报了湘西本科综合类名校——湖南怀化学院。“哥哥,纸鹤好难折,我还是折成了,我没钱,不能买什么东西送给你,就送这个了……”考上了大学,但学费也成了洪战辉的难题。在假期里,他在一弹簧厂打工挣了1500元。考虑到学费还无法交清,去的又是新地方,开学的那段时间,洪战辉没有带“小不点”过去。 他将“小不点”托付给伯母照顾,只身来到了怀化。课余时间里,洪战辉在校园里卖过电话卡,为怀化电视台《经济E时代》栏目组拉过广告,还给一家电子经销商做销售代理。系领导得知他的真实情况后,问他有什么要求,他提出想带着失学在家的妹妹一起来上学。怀化学院的领导经过考虑,同意洪战辉将“小不点”接来,并单独给他安排了一间寝室,方便他照顾妹妹。随后,洪战辉来到学院附近的怀化市鹤城区石门小学,找到校长,提出了妹妹插读的要求,校长也同意了。 从此,“小不点”又回到洪战辉身边,在艰苦的日子里,两“兄妹”尽享亲情之乐。2005年农历五月二十五,是洪战辉的生日。这一天,他突然听到校园广播里在为自己点播歌曲,他吃了一惊:这么多年来,从没人说起过自己的生日啊!便忙去打听是谁点的。这时,他才知道是他心手相牵10多年的妹妹。这天晚上,“小不点”放学回来,送他一只千纸鹤。“小不点”说:“哥哥,纸鹤好难折,我还是折成了,我没钱,不能买什么东西送给你,就送这个了……”2005年7月,“小不点”在石门小学组织的期末考试中,语文考了94分,数学考了96分,并被学校授予“十佳少年”的光荣称号。 看着“小不点”的奖状,洪战辉感触万千,“这个时候,我最幸福。”他的生活从没希望中走出了希望。考入大学后,每年春节回家,他都能欣慰地看到父亲病情大有好转,2004年底,母亲也感到了愧疚,回到了久别的家中。我可以养活自己和妹妹,不需要任何捐款。洪战辉携妹求学12载的故事,经全国多家媒体的报道后,已成为近期社会关注的焦点,不断有人表示愿意捐款,以帮助他抚养妹妹。令人意想不到的是,12月8日,洪战辉在某媒体上发表公开信,洪战辉在向关心他与妹妹的人表示感谢的同时,明确提出他可以养活自己和妹妹,不需要任何社会捐款。“我的态度是,我决不会在网上和媒体上公布自己的账号,也请大家务必注意,去年就有人冒充我的老师,以我的名义在网上公布捐款账号。不接受捐款,是因为我觉得一个人自立、自强才是最重要的。苦难和痛苦的经历并不是我接受一切捐助的资本。我现在已经具备生存和发展的能力!这个社会上还有很多处于艰难中而又无力挣扎的人们!他们才是需要帮助的!”战胜残疾的巴雷尼——坚持巴雷尼小时候因病成了残疾,母亲的心就像刀绞一样,但她还是强忍住自己的悲痛。她想,孩子现在最需要的是鼓励和帮助,而不是妈妈的眼泪。母亲来到巴雷尼的病床前,拉着他的手说:“孩子,妈妈相信你是个有志气的人,希望你能用自己的双腿,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敢地走下去!好巴雷尼,你能够答应妈妈吗?”母亲的话,像铁锤一样撞击着巴雷尼的心扉,他“哇”地一声,扑到母亲怀里大哭起来。从那以后,妈妈只要一有空,就给巴雷尼练习走路,做体操,常常累得满头大汗。有一次妈妈得了重感冒,她想,做母亲的不仅要言传,还要身教。尽管发着高烧,她还是下床按计划帮助巴雷尼练习走路。黄豆般的汗水从妈妈脸上淌下来,她用干毛巾擦擦,咬紧牙,硬是帮巴雷尼完成了当天的锻炼计划。体育锻炼弥补了由于残疾给巴雷尼带来的不便。母亲的榜样作用,更是深深教育了巴雷尼,他终于经受住了命运给他的严酷打击。他刻苦学习,学习成绩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最后,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大学毕业后,巴雷尼以全部精力,致力于耳科神经学的研究。最后,终于登上了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领奖台。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生物学家、教育家、中国实验胚胎学研究的创始人之一。曾任山东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首任所长、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主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全国政协***、山东大学动物系主任兼教授等职。童第周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也是国际知名的科学家。他从事实验胚胎学的研究近半个世纪,是我国实验胚胎学的主要创始人。童第周出生在浙江省鄞县的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由于家境贫困,小时候一直跟父亲学习文化知识,直到17岁才迈入学校的大门。读中学时,由于他基础差,学习十分吃力,第一学期末平均成绩才45分。学校令其退学或留级。在他的再三恳求下,校方同意他跟班试读一学期。此后,他就与“路灯”常相伴:天蒙蒙亮,他在路灯下读外语;夜熄灯后,他在路灯下自修复习。功夫不负有心人,期末,他的平均成绩达到70多分,几何还得了100 分。这件事让他悟出了一个道理:别人能办到的事,我经过努力也能办到,世上没有天才,天才是用劳动换来的。之后,这也就成了他的座右铭。大学毕业后他去比利时留学。在国外学习期间,童第周刻苦钻研,勤奋好学,得到了老师的好评。获博士学位后,他回到了灾难深重的祖国,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进行科学研究工作。没有电灯,他们就在阴暗的院子里利用天然光在显微镜下从事切割和分离卵子工作;没有培养胚胎的玻璃器皿,就用粗瓷陶酒杯代替,所用的显微解剖器只是一根自己拉的极细的玻璃丝;实验用的材料蛙卵都是自己从野外采来的。就在这简陋的“实验室”里,童第周和他的同事们完成了若干篇有关金鱼卵子发育能力和蛙胚纤毛运动机理分析的论文。解放以后,童第周担任山东大学副校长的同时,研究了在生物进化中占重要地位的文昌鱼卵发育规律,取得了很大成绩。到了晚年,他和美国坦普恩大学牛满江教授合作研究起细胞核和细胞质的相互关系,他们从鲫鱼的卵子细胞质内提取一种核酸,注射到金鱼的受精卵中,结果出现了一种既有金鱼性状又有鲫鱼性状的子代,这种金鱼的尾鳍由双尾变成了单尾。这种创造性的成绩居于世界先进行列。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 出身于德国波恩的平民家庭,很早就显露了音乐上的才能,八岁开始登台演出。1792年到维也纳深造,艺术上进步飞快。贝多芬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创作了有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英雄》、《命运》;序曲《哀格蒙特》;钢琴奏鸣曲《悲怆》、《月光》、《暴风雨》、《热情》等等。一生坎坷,没有建立家庭。二十六岁时开始耳聋,晚年全聋,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但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复辟年代里,依然坚守“自由、平等”的政治信念,通过言论和作品,为共和理想奋臂呐喊,写下不朽名作《第九交响曲》。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和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个性鲜明,较前人有了很大的发展。在音乐表现上,他几乎涉及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大大提高了钢琴的表现力,使之获得交响性的戏剧效果;又使交响曲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重要音乐形式。贝多芬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乐圣”。米开朗琪罗,1475年3月6日出生于佛罗伦萨,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雕塑家、画家、建筑师和诗人。他13岁时跟随基兰达约学画1年,后从师贝托多学习雕塑1年。他的艺术创作深受人文主义思想和萨伏那罗拉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以现实主义方法和浪漫主义的幻想,表现当时市民阶层的爱国主义和为自己而斗争的精神面貌。在艺术上具有坚强的毅力和雄伟的气魄。米开朗琪罗中年时期的作品《大卫》雕像,被认为是象征着为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力量。他还在西斯廷教堂的天花板上连续工作4年,独立完成了《创世纪》的巨型天顶画。他晚年所作的美第奇陵墓雕像《晨》、《幕》、《昼》、《夜》,具有冷静而沉郁的悲剧性质,显示出人物心情的激动与意志的矛盾,反映了当时意大利人民失去自由和独立的精神状态。其它重要作品还有壁画《最后的审判》、雕塑《摩西》及《奴隶》等19世俄国最伟大的作家。出生于贵族家庭,1840年入喀山大学,受到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影响。1847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几年军旅生活不仅使他看到上流社会的腐化,而且为以后在其巨著《战争与和平》中能够逼真地描绘战争场面打下基础。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其成名作:自传体小说童年》(1855)、《少年》(1857),这些作品反映了他对贵族生活的批判态度,“道德自我修养”主张和擅长心理分析的特色。从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1856)之中可以看到他站在自由主义贵族立场主张自上而下改革而在白己庄园试验失败的过程。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这些观点反映在其短篇小说《琉森》(1857)之中,后又创作了探讨生与死、痛苦与幸福等问题的《三死》、《家庭幸福》。1860~1861年,为考察欧洲教育,托尔斯泰再度出国,结识赫尔岑,听狄更斯演讲,会见普鲁东。他认为俄国应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建立自己的理想社会;农民是最高道德理想的化身,贵族应走向“平民化”。这些思想鲜明地体现在其中篇小说《哥萨克》(1852~1862)之中。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这是其创作历程中的第一个里程碑。小说以四大家族相互关系为情节线索,展现了当时俄国从城市到乡村的广阔社会生活画面,气势磅礴地反映了1805~1820年之间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1812年库图佐夫领导的反对拿破仑的卫国战争,歌颂了俄国人民的爱国热忱和英勇斗争精神,主要探讨俄国前途和命运,特别是贵族的地位和出路问题。小说结构宏大,人物众多,典型形象鲜活饱满,是一部具有史诗和编年史特色的鸿篇巨制。1873~1877年他经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小说艺术已达炉火纯青。70年代未,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巨变,写成《忏悔录》(1879一1882)。80年代创作:剧本《黑暗的势力》(1886)、《教育的果实》(1891),中篇小说《魔鬼》(1911)、《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克莱采奏鸣曲》(1891)、《哈泽·穆拉特》(1886~1904);短篇小说《舞会之后》(1903),特别是1889~189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也是对俄国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著作,成为世界文学不朽名著之一。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一代文学巨匠走完其人生旅程。艾薇塔.贝隆,我个人很佩服她.不知几年前你是否听过了<<DON'T CRY FOR ME ARGENTINA >>(阿根廷,请别为我哭泣),当时仅仅是我被这首歌的曲子所打动 ,但是当你看了电影或者书时,当你进一步了解这个女人的时候,我想能够打动你的将会有很多很多,接下来我就把我从网上给你找的简单资料复制给你,但是我想即使一个不了解她的人再看过这些简单的介绍后也能少许感动吧.每个人都有梦想,都有目标。得不到我们会自怨自艾,诅咒世界和自己.而得到时,我们或许会有一时间的满足感但紧接而来的是不知所措,攀到了山顶我们只能选择跳下去.爱维塔,爱维塔,爱维塔永远不会满足.她永远向前冲艾薇塔出身卑微,裁缝母亲没有名份,默默地爱着一个农场主,还为他生了5个孩子。可是当艾薇塔还在襁褓中时,父亲抛弃了这个家。在艾薇塔的童年记忆中,家中的缝纫机声似乎从未间断过,为了养活几个孩子,母亲胡安娜日夜不停地干活;艾薇塔和兄弟姐妹们经常遭人欺负,被称作“野种”。每当艾薇塔受了委屈泪流满面回到家时,母亲就会告诫她:人穷志不穷,面对侮辱和敌视时,尤其要自尊自立,不卑不亢。儿时的艾薇塔十分瘦弱,因此得到了“小瘦子”的绰号。在几个孩子中,她的个性最像母亲,具有铁一般坚强的意志。父亲去世时,母亲带着几个孩子去吊唁,却被赶了出来,连灵堂都不能进去。当时艾薇塔就立下誓言:中产阶级算什么?!我要当阿根廷的大人物!虽然生活困苦,但艾薇塔从小就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在当时的阿根廷社会,女人若想出人头地,演员是条捷径,于是她将自己的梦想定为演员。15岁那年,歌手奥古斯汀·马加尔迪来到小镇演出,艾薇塔知道这是绝佳的机会,她不惜以身相许,目的不是爱情,而是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艾薇塔对马加尔迪说:“这个地方太闷了,连鸟儿都要离开,带我去首都,相信我,我会成为阿根廷首都的大人物。”怀着这样的憧憬,艾薇塔来到了大城市布宜诺斯艾利斯。现实总是比憧憬残酷,抵达首都后不久,马加尔迪就抛下了艾薇塔。举目无亲、身无分文的艾薇塔没有走回头路,而是选择留下,继续实现自己的“大人物梦”。在乱世的阿根廷,女人若想成功,必须依靠男人。为了自己心中的目标她的足迹踏遍首都的酒吧、剧院、宾馆,穿梭于各种权势男人之间,次从酒吧老板到军官、从摄影师到导演,只要对自己有所帮助,艾薇塔决不放过。天生丽质的艾薇塔很快在一个摄影师的镜头下成名,随即而来的就是拍广告、当主持、演电影……,她摇身一变成为娱乐圈的名人。艾薇塔最喜欢的角色就是女强人,她演过英国女王伊丽莎白、法国皇后约瑟芬、俄国女沙皇叶卡特琳娜等等,在这些角色中,她能找到自己梦寐以求的美好感觉。闯进娱乐圈后,艾薇塔的涉猎范围更宽了,她从此辗转在富人和官员之中,“艾薇塔”成为布宜诺斯艾利斯社交圈无人不晓的名字。1943年6月,阿根廷发生军事政变,贝隆上校脱颖而出,声望骤升。在一次宴会上,艾薇塔和贝隆相遇了,那是在1944年1月22日,贝隆上校发表了精彩的演讲,将老百姓的穷困与富人的奢侈做对比。贝隆气宇轩昂的仪表、打动人心的声音深深地吸引了艾薇塔,贝隆“平等、自由、民主”的思想更是令艾薇塔全身心地崇拜,从那一刻她就相信,这个男人能够拯救她,也能领导阿根廷,帮助所有穷人。两人目光对视的一瞬间,爱情产生了。艾薇塔对贝隆说的第一句话就是:“谢谢您的存在。”他49岁,丧偶;她25岁,单身。两人都是自由的,故事就这样发生了。艾薇塔与贝隆相恋的消息传出后,引起了阿根廷上流社会的一番震荡。对这样一个“出身贫贱、不择手段的放荡女人”,上流社会无论如何是不能接受的。可是艾薇塔丝毫不在乎别人的眼光,她热心陪伴贝隆出席各种场合,与穷人握手交谈,用得体的举止和温婉的笑容征服了百姓的心。艾薇塔还认真地对贝隆说:“相信我,我是最适合你的女人,我的好会令你吃惊。”在艾薇塔的策划下,他们新婚燕尔就展开了更大规模的宣传运动,为穷苦大众、失业者、单亲家庭、未婚母亲、无家可归者、无所依靠的老人谋福利,艾薇塔则当仁不让地成为女性的代言人,为女性平等而四处斗争,一颗耀眼的政治新星冉冉升起。“贝隆主义”运动蔓延到阿根廷的每个角落,贝隆夫妇乘坐专列到全国各地巡回演讲,无论到哪里,他们都受到狂热人群的欢迎。在贝隆夫妇营造的民主氛围之中,贝隆1946年当选为阿根廷总统。就职当天,成千上万群众如潮水般涌在总统府门前,庆祝贝隆和“第一夫人”艾薇塔的胜利。人民高呼“艾薇塔”的声音甚至超出“贝隆”。面对雷鸣般的欢呼,艾薇塔显得十分平静,她挽住丈夫的胳膊,轻轻地说:“我只是一个普通女人,一个协助贝隆拯救黎民的女人。我所能做的,就是将贝隆与人民拉近到心连心的距离。”这段告白更是引起了新一轮的欢呼,这时,艾薇塔只有27岁。位居“第一夫人”后,艾薇塔的杰出才华如鱼得水,为社会救济、劳工待遇、教育水平的提高而四处奔走,亲自前往工厂、医院和孤儿院,用春天般温暖的笑容慰问底层人民。童年的穷苦经历影响着艾薇塔的政治方向,她骨子里就特别痛恨贫富悬殊,发誓改善底层人民的生活,成为“穷人的旗手”;艾薇塔深知女性在社会中遭受的种种不公,她一跃成为阿根廷女性的代言人,为女性的健康和权益贡献心力。然而“彩虹之旅”刚过半,“玫瑰”就倒下了。艾薇塔在法国病倒,不得不放弃英国等地的旅程。她的病情十分严重,甚至无法乘坐飞机,只有改乘轮船返回布宜诺斯艾利斯。在住院期间,艾薇塔依然不忘政治事业,她拿起电话发号施令,通过广播发表演讲,还接待来访。经过在病床上的艰苦努力,艾薇塔为所有阿根廷女人争取到了投票权。病情稍有好转,艾薇塔就重新开始轰轰烈烈的社会活动。她建立“第一夫人”基金会和穷人救助中心,专门在国家银行设立了一个特别的账号;她帮助贝隆整顿国家秩序,与官员的腐败现象作斗争;她还建立医院和学校,并亲自在一所大学任教,讲授“贝隆主义”。 艾薇塔试图加倍工作以补回失去的时间。她在阿根廷各大城市进行巡回演讲。有一次,在不到48个小时内,她发表了7次演说。医生们劝她要注意休息,她则骄傲地回答:“我要为穷人燃烧自己的生命!”1949年初,贝隆再次被选为总统候选人。“这也是你的胜利。”贝隆心存感激地对妻子说。但在1月9日,艾薇塔在一个剪彩现场累得当场晕倒,医生诊断她为子宫癌。“第一夫人”身患癌症的消息传出后,引发了国内不安的潮流。阿根廷的教堂挤满了人群,他们虔诚地请求圣母显灵,“请照顾艾薇塔,她是您送给我们的慈善天使”。 成千上万个出生于这个时代的女孩子取了她的名字。艾薇塔成为阿根廷女人的象征,她成就了一个为穷苦百姓普降甘霖的现实神话。1951年11月11日,艾薇塔躺在医院里,进行了一生中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投票。这是全阿根廷的妇女都和她一起分享的胜利。1952年6月4日,病入膏肓的艾薇塔坚持要出席丈夫第二任期的就职典礼。为了能站直身体,她让人制作了一个金属网构成的盔甲,藏在连衣裙的下面。这时的艾薇塔已经到了疲惫的顶点。7月26日晚8点25分,艾薇塔无限遗憾地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她无奈地说:“我这一生,只有生病时才会流泪。”最后一刻,她只是轻轻地对贝隆说:“小瘦子走了。”这一年,她只有33岁。阿根廷玫瑰凋零7月26日,阿根廷国家电台宣布:“艾薇塔·贝隆———国家灵魂,民族的精神领袖逝世。”消息如同乌云般笼罩整个国家,为了哀悼她的离去,政府宣布全国服丧,同时将重要城市拉普拉塔市更名为艾薇塔·贝隆市。阿根廷的生活停止了,只有火车轮船异常拥挤,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跋涉数千公里,涌到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眼含泪水地送别心中的“阿根廷玫瑰”。盛大的哀悼场面令人感慨,70万人向艾薇塔的灵柩行礼致哀,人们悲伤地呼喊着“艾薇塔”,很多人痛不欲生,扑上去吻她的玻璃棺,16人因为挤撞而丧生。政府为平息局势,不得不出动军队维持秩序。失去艾薇塔的贝隆也不再是贝隆了。1955年,贝隆政权遭到推翻,他本人则被流放,“贝隆主义”也成了过眼云烟,只有艾薇塔依然如绽放的玫瑰一般开在人们心中,这就是贝隆夫人的神话,多年以来不曾淡灭。“贝隆夫人”一直不愿被称作“第一夫人”,她宁愿人们直呼大名“艾薇塔”。“我本平平庸庸,无足轻重,不该受到各界的殷殷关怀。大家一视同仁,你我心连心,来分享我的生荣死哀。”“……如果我为阿根廷而死,请记住:阿根廷,别为我哭泣……”艾薇塔生前的豪言壮语,曾经感动过阿根廷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