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也纳学派(德语:Wiener Kreis),也称奥地利经济学派或心理学派,是近代资产阶级经济学边际效用学派中最主要的一个学派。
它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流行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编辑本段奥地利经济学派简介一般认为,奥地利经济学派的形成始于1871年卡尔·门格尔(Carl Menger)《经济学原理》的发表。当时还是个公务员的门格尔也因此书而成为维也纳大学的一名青年教师。经担任数年鲁道夫(Rudolph)王储的私人教师和旅伴后,他被任命为维也纳大学的教授。两位更年轻的经济学家,欧根·冯·庞巴维克(Eugen von Bǒhm-Bawerk)和弗里德里克·冯·维塞尔(Friedrich von Wieser)虽非门格尔的学生,却成为门格尔这本成名之作新观点的热情支持者。在19世纪80年代,由于这两位追随者和门格尔一些学生不遗余力写作,特别是由于门格尔本人发表了一本有关方法论的著作,门格尔及其追随者的观点引起了国际经济学界的重视。至此,奥地利学派已成为一个公认的实体。庞巴维克和维塞尔的一些著作被译成了英语;1890年《美国政治及社会科学学会年刊》的编辑们一再要求庞巴维克撰文阐述这一新学派的思想。编辑本段维也纳学派历史维也纳学派是发源于20世纪20年代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的一个学术团体。其成员主要包括领袖人物石里克、鲁道夫·卡尔纳普、纽拉特、费格尔、汉恩、伯格曼、弗兰克、韦斯曼、哥德尔,等等。他们多是当时欧洲大陆优秀的物理学家、数学家和逻辑学家。他们关注当时自然科学发展成果(如数学基础论、相对论与量子力学),并尝试在此基础上去探讨哲学和科学方法论等问题。受到19世纪以来德国实证主义传统影响,加上在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思想启示下,维也纳学派提出了一系列有别传统的见解。大致来说,他们的(除哥德尔)中心主张有两点:一,拒绝形而上学,认为经验是知识唯一可靠来源;二,只有通过运用逻辑分析的方法,才可最终解决传统哲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