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读书的意义不喜读书,对经典敬而远之,是当代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湖大的同学们当然也不例外。
这种现象的存在会不会影响到校园的文化品位?会不会影响到同学们的人文素养﹖会不会影响到一流大学造就高品质的人才?答案是不言自明的。大学生作为读书人如果不热衷读书,甚至不读书的话,这就好比农民不喜耕种,工人不喜做工,可以视作玩忽职守的。这种现象不仅令人担忧,更亟需改变“读书长宜放眼量”。读书对每个同学来说是一个个体化的行为。是否去读书,首先取决于是否想读书,是否有读书的动力,这其实是一个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问题。目前的应试教育机制,专业划分过细,文理工分家,往往导致很多同学以考试过关为学业轴心,在读书的选择上功利性强,只读和专业有关的书。专业之外的书,尤其是文史哲方面的书或少有涉猎,或不想去涉猎,认为读了也没实际功效。这无疑是人格塑造、人才修养上的一种短视。现代意义上的人格塑造与人才培养的理念应该是:专业技能与人文素养有机融合,文理兼备,知识结构完整。很难想象,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除了专业技能之外,“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能够真正适应、进而满足社会需要。实际上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应该是专业且广博的。而要想朝这一方向努力,读书,特别是读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书,是必经之路。因此,如果在读不读书、读什么书的问题上过于功利,或许在短时间内看不出其后果,或许为你“节省”了一些时间,可是长远看,这样做可能会影响同学们发展潜力的蓄积,阻碍同学们未来发展空间的延展,其实是暗藏危险的,是得不偿失的。正是那些现在看来不实用的哲学思想、文学形象、历史经验,会对我们一生产生最大、最好的影响。读书是一个心灵升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会体察、领悟、发现、质疑和解决,这对同学们今后无论从事任何一个行业都是非常有帮助的。换言之,如果一定要从功利的意义上看,读书带给我们的不是投桃报李的小功利,而是建筑精神大厦的大功利,真正意义上的功利。“腹有诗书气自华”。与电子传媒的比较中,纸媒介——书籍具有不容忽视的功能。现在很多学生喜欢 从网络等媒体上获取信息。不能否认数字媒介的确方便快捷,譬如电子图书极大地改善了我们获取读书资源的条件。全世界难以计数的网页可以提供海量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