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大学?我们为什么要上大学?如果你无法回答这个问题,而且想知道这个答案。那么你一定要读一读吴军老师的这本《大学之路》才行!作者吴军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和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是著名的自然语言处理和搜索专家,硅谷的风险投资人。他其他的著作《浪潮之巅》、《数学之美》、《文明之光》、《硅谷之谜》、《智能时代》都是豆瓣评分9分左右的书,并获得过多种奖项。(俞敏洪和王石为这部书作序,可见这本书的分量!)吴军博士的书,深入浅出,读之有味。作者丰厚的学识,独到的见解往往让读者获得新的视野。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说:了解一个国家的最佳途径之一就是了解这个国家的学校。年轻人你,即使你不打算出国上大学,《大学之路》也值得一读,因为宽视野有助于人生的发展。《大学之路》这本书分为上下两册。上册先是从四个小节剖析了大学的概念:大学是怎么来的?什么是精英的教育?最好的大学是什么?所谓最好大学的办学理念是什么?接着作者介绍了两类高等教育:纽曼式的教育和洪堡体系;然后作者从自己的求学经历出发,为我们剖析了自己对大学的深刻理解,以及对美国私立大学管理和名校录取中存在不公平做出进一步的解析。下册主要是介绍一些美国著名大学的办学理念,环境和历史以及很多个人观点(这个观点都是很全面和详细,会让你体会良多)。吴军博士在序言里这样提到:透过这些大学培养学生的方法,想申请大学的年轻人都可以思考如何借鉴它们的经验,透过教育来使自己变的更好。大学的概念什么是大学?我们为什么要上大学?每个人你都知道大学这个词,但是并非每个人都会去深究它的含义。在我看来,大学不仅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和研究中心,而且也应该是一个新思想、新文化的发源地,同时它还是年轻人的家,是他们度过人生最好时光的地方。(吴军老师的这番话很有借鉴意义,大学不仅仅要学习专业知识,更要学会与人交流,扩展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能力,和优秀的人同行,度过一段我们最美好的时光~)更有很多人把大学阶段的学习简单理解成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在这之外的很多东西,以至于毕业时发现自己依然缺乏在社会生存的手段。(笔者反思了一下,似乎包括自己的很多大学生都面对着这些问题。“名牌大学生”、“海归留学生”找不到好工作多了去了!)在亚洲人看来,有大学的学位是进入或者维持在较高社会阶层的唯一办法,同时也是获得体面工作和收入必不可少的手段。但是,如果拿这个问题去问德国人、法国人、意大利人,问问他们是否一定要上大学,那么很多人会给你否定的答案,因为在他们看来,上大学是他们进入某些职业(律师、医生、工程师)必不可少的途径,但是并非从事所有的职业都需要上大学。(工匠、厨师、酿酒师等)一流的大学里一定能学到很多在二流大学学不到的东西,这些东西是什么呢?这就是我要谈的大学的概念,或者说是高等教育的理念。(“办学理念”为什么重要呢?)一 大学的历史作者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中法老神庙、希腊、柏拉图时期的雅典学院、亚历山大建立的亚历山大图书馆、中国太学等介绍了古代大学的由来;接着作者又从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到法国的巴黎大学介绍了近代大学的兴起。作者说:如今,当一所大学想努力成为世界一流的大学时,是否有充分的管理自由和学术自由至关重要。二 精英教育作者从巴黎大学到剑桥、牛津大学为我们论证了高等教育的目的。作者说:大学的目的只是培养有识之士,而不是教授谋生的手段。大学的教育应该远离今后的职业和谋生的技能而传授和自然的大道。(我很赞同作者的观点,我一直感觉我们所受的教育太功利化了,我们部分人也太追逐名利了)在中世纪时,教育体现为对上帝的虔诚,如今则体现为个人内在的修养,这有点像中国儒家宣扬的修身养性。学生们要学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如何应用知识来改变社会。用纽曼的话说就是:“我所关心的问题,不仅是永恒的真理,而且是实践和实用。”(我一直这样理解商业的:本质是用更少的劳动为更多的人服务。这里看了这句话,我才意识到我们本质上都是为这个社会在服务。)大学的另一个目的是获得良知。(和王阳明先生的“致良知”挺像)在这些名校看来,如果一个十七八岁的年轻人,在社会责任感方面能够体现出比他人更强的地方,那么可以相信当他走出大学后,会比那些单纯成绩好的人更容易成为社会的精英。这便是美国各个名校大学精英教育的本质。三 最好的大学作者谈了谈自己的一些理解。很多中国的大学校长认为清华北大大致相当于美国中山的州立大学水平,美国的大学教授们也基本认可这个说法。(以前总以为清华北大是世界一流大学,原来是自己的眼界太窄了!)家长和学生选大学,与其看排名,不如根据自己的需要从几个角度去综合地“感受”那些大学。任何量化的排名方法一旦出现,那些追求排名的学校就会在那些方面刻意优化,而不是花大量精力改进办学质量。(感觉说的太对了,我们好多大学追求的不是办好教学,更多的是为了评优评先!)从管理者和学生的角度看,我认为高质量的教学需要具备这样几个因素:教授(和助教)的水平以及他们对教学的投入程度、学校的教学条件以及学生可选择的课程数量。一些时间经验非常丰富的大师在讲课的时,无意间就能够借着内容发挥,给人以启发,而这些文理学院的教授常常做不到。我必须要讲的一点是,一所大学能否让学生生活得开心,并且因此而激发出学生一辈子的学习热情,是衡量一所大学好坏的重要标准。相反,如果一个学生在大学”学伤了“(这种人非常多),或者对人生产生了负面的看法,则是教育的失败。(“学伤了”的人真是太多了,回到家感觉好多高中同学现在都不学习了,他们甚至看不下去一篇短文。)成功的大学经历应该是这样的:当一个学生从某一所大学毕业后,他不需要再把母校的名字天天挂在嘴边;当一个学生从一所二三流大学毕业后,那所学校今后会因为曾经出了这样益而高学生而自豪。这样的大学经历就完美了。(笔者认为:不论在哪个学校学习,提高自己才是关键!让我们一起加油吧!)四 办学理念作者讲了很多,我将其归为三个:1、科研 2、教学 3、领导能力学生的发展不止是在学业上,还包括他们如何能从学生成长为“社会的人”。在大学期间,学习课程知识和了解社会同等重要。为了保证学生在学业之外的成长,大学课程学习的负担不应该太重,比如不应该占到学生实践的2/3以上,最好像耶鲁那样,只有一半左右,这样学生才有足够的时间自由发展。(总感觉我们学校专业课满满的,实际效果并不好,而且没有时间做其他事情,学生也总是很疲惫)斯坦福大学在提供学生的学习环境上和传统名校不同,它的每一堂课都在校园的闭路电视网上有直播,同时向硅谷转播,每堂课都有录像。因此,学生可以不去教室上课,在宿舍里边吃早饭边听课。即使偶尔落下几堂课,也可以到图书馆借录像看,把课补上。总之,不论采用哪一种方式,方便的学习生活环境是必要的。(我感觉有录像可以很好的做课下复习,但是这种方式仅仅适合像斯坦福这样好的大学,毕竟每个能进斯坦福的都很自律,并且很爱学习!再加上斯坦福的评分系统很完备,相反,放到我们国内就不行,你说是什么原因?)大学不仅要有大师,还要有大楼。(好的硬件条件是一个好大学的基础。)艾洛特在哈佛大学做的一件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将“以教为主”改成了“以学为主”,学生要学什么,学校就教什么,因此本科加上研究生一万人左右的哈佛大学,今天开出了6000门课。(这样的教育理念固然是好,每个人可以学到自己想学的知识,但是我国教育资源短缺必然无法达到这样的水平)(尽管我们的教育达不到很高的水平,我仍然认为通过努力可以让自己变的更好)两类大学,两种高等教育一 纽曼式的大学英国牛津运动的大主教和教育家约翰▪纽曼认为大学应该是大行其道而非雕虫小技的地方,并且把这一点作为对大学的基本要求。(纽曼式的大学就是我们熟知的通才教育)“先生们,如果让我必须在那种由老师管着、选够学分就能毕业的大学和那种没有教授和考试、让年轻人在一起共同生活、互相学习三四年的大学中选择一种,我将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为什么呢?我是这样想的:当许多聪明、求知欲强、具有同情心而又目光敏锐的年轻人聚到一起时,即使没有人教,他们也能互相学习。他们互相交流,了解到新的思想和看法、看到新鲜事物并且掌握独到的行为判断力。”(正如俞敏洪说的那样——为什么我们要努力上名校?要与优秀的人同行)二 洪堡体系普鲁士德国的外交家威廉▪冯▪洪堡创建了所谓的洪堡体系(即我们所说的专才教育)。我们中国就是学习的这种体系。这种体系和纽曼的理念完全不同,学生在毕业时必须要对一个专业有比较精神的了解。今天,我们很难评价纽曼的通才教育和洪堡的专才教育哪个更好,从找工作难以、见效快慢来讲,无疑是后者更优。不过洪堡教育的体制问题是虽然能培养很好的执行层面的人才(科学家,工程师,医生),但是很难培养出有广阔视野的领袖以及实业家。要兼顾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延长教育的时间,把教育分为本科的通才和素质教育,以及研究生院的专才教育,别无他法。(如果能兼顾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必定能培养大量的优秀人才,但是很多中国家庭花了很多钱把孩子送到美国三流大学学习,最后仍然是什么都不会,回国后也并没有很好的发展)三 我的大学经历对作者求学经历有兴趣的可以看这本书。我就我对这一章的学习做一些总结:1、碎片化学习。2、和优秀的人做朋友,相互交流,相互学习。3、现在的学生有更好的硬件条件,为甚么还不如以前的学生?4、read和music有时候能给予我们走出困境的力量!5、一个好的老师对学生的人生能有很大的帮助;而学生也应和老师多交流。6、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有一个迷茫的阶段,而年轻人真正能做的,不是碰运气找到一条光明大道,而是尽可能地尝试各种可能性。7、跨专业并非什么了不得的难事。读两个或更多个学位可以学到更多。8、工作经验对研究学习有一定的帮助。9、拥有求知欲。10、学会很好的兼顾爱情和学习是可以做到的。11、数学对计算机专业的学习很有帮助。12、一个好学校,好老师对人才的培养功不可没。不仅学好的专业知识,而且可以学到很多治学和为人之道。13、早早做准备,毕竟很多人已经前你一步。14、坚持学习,毕竟学习是马拉松,有很多人跑了一半就放弃了15、有时候运气和努力一样重要。16、能够客观对待成功的人,在外人看来就能不断地有好运气。17、一个善于学习的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会找到自己的兴趣点,而那时如果他还能够学习,就有目的性和针对性了。18、对于那些硕士生来讲,则要找一个好的城市,因为那里的机会要比偏远落后地区多得多。以上只是一些我个人的理解,如果有兴趣推荐读一读。四 剑桥和牛津美国早期的大学制度源于英国,但是如今英美大学之间的差距已经非常大了。作者这一章讲了自己和女儿去剑桥和牛津参观的经历五 美国私立大学的管理高等教育是美国最具有竞争力的产业,世界一流大学大部分都在美国。美国的大学办的好,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其独特的管理模式。这一章作者对美国大学的管理制度做了一些介绍:教职制度、教授治校的含义、、复杂的管理结构、教学和科研管理的分离、管理上的分权、私立大学的收入构成、捐赠的重要性、科研经费和收入、大学的财政支出、董事会由来、各级董事会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美国私立大学的办学经费主要靠捐赠。美国的私立大学时一些独立的学术和研究群体,从招生、教学、到科研和建设教授队伍等、它们在诸多方面皆不受政府的影响,而是按照自己的办学理念行事,因此,它们比公立大学更灵活也更有竞争力。几乎所有好的私立大学都在管理中长期一贯地坚持它们的办学理念,并不断地与时俱进。可以说,在管理的有效性和灵活性上,美国一流私立大学是当今世界上所有大学里做的最好的。六 美国私立名校的申请和录取从这一章可以看出美国的各大私立名校都是并不公平的竞争,大家族,校友、教授的孩子比较容易进入好的学校,而普通家庭的孩子,尤其是我们亚裔学生的录取率是极低的。当然其背后有深刻的政治和经济原因:经济上,亚裔对美国的大学基本上只使用不建设(只有很少的捐赠)。政治上主要表现为对政治的、对选票得漠不关心等等。所以想要提高亚裔学生在美国私立名校的录取率,还是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企业家潘石屹和张欣夫妇为哈佛和耶鲁捐款,专门解决中国留学生奖学金问题,这对这两所大学多招收中国学生会有很大帮助。很多人不理解潘石屹和张欣的善举,认为他们应该先捐给中国的大学。但是他们不知道,潘石屹张欣夫妇捐出的几千万美元,对提高全世界华裔的地位,对影响美国高等教育,为整个华裔群体提供更公平的教育机会的作用非常大。(由此可见,有些网友的看问题太片面,网络成了一个发泄场所,所以谣言止于智者,明辨是非,不盲崇从是我们新一代年轻人必备的能力。)七——十四 介绍美国著名的私立名校吴军博士亲自去这些名校参观访问,并拍下了一些具有标志性特点的照片,写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这些大学有:普林斯顿大学和耶鲁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斯坦福大学、卫斯理学院、杜克大学和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之前看过吴军博士的《浪潮之巅》,看完之后被作者的大局观深深的震撼着。虽然这本《大学之路》介绍的是一些美国私立名校。但是你还是能从中学到非常多的东西,而且能大大拓宽一个人的视野。作者在后记里提到:美国之所以能够稳定发展并保持全球领先的地位,根本原因之一是它先进的高等教育制度,这样的制度不仅为美国培养了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而且吸引了全世界最优秀的人到美国读大学,这些学生大学毕业后大部分又留在了美国。最后用吴军老师的一句话做结尾:在大学之路上,一个人不在于能走得快,而在于走得长;一所大学不在于每一条路都不肯放弃,而在于能够认准一条路之后,几十年、上百年地坚持走下去。这样,每一个人将都能一辈子受益于教育,而大学也能越办越好。Veritas des Lib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