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拉第是一个伟大的发现 1791年9月22日,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者、电解定律的创始人,物理学大师迈克尔·法拉第诞生在伦敦城南萨里郡纽英顿镇上的一个贫穷的铁匠铺。 1791年9月22日,30岁的穷铁匠詹姆斯·法拉第家里,偏偏又多了一张吃饭的嘴,他的第三个孩子诞生了。为了纪念孩子的外祖父迈克尔,他给小儿子取名为迈克尔·法拉第。 在小法拉第5岁的时候,父亲带着全家从伦敦城南萨里郡纽英顿镇搬到城里,他们在曼彻斯特广场附近的一条小巷里的马车库房上租到了几间房子,仍然靠打铁维持着生计。不久,父亲积劳成疾累倒了,全家人只好靠救济过日子。13岁的法拉第也只好休学,到布兰福德街上里波先生的书店当了一名小报童和书籍装订工。 在19世纪初,出版印刷也不发达,读书看报是有钱人一种奢侈的享受。一本书往往是看了又看,要做“传家宝”的,等到封面破损或散页了就要到书籍装订铺子里去重新装订。小法拉第手脚勤快又聪明伶俐,心地善良的老板里波先生很快就喜欢上了他,并收为徒,还免收食宿费。法拉第的手艺很快就赶上了师傅,于是他就有空把他装订的书仔细阅读一遍,成了一个“书呆子”。 1810年初,偶然的机会哥哥罗伯特借钱给他,他参加了一次塔特姆先生的自然哲学演讲,更使他对科学着迷。从1810年2月到1811年9月,法拉第共听了十几次塔特姆先生的讲演。他把誊抄清楚的笔记装订成一本漂亮讲究的《塔特姆自然哲学讲演录》,送给师傅里波先生,让师傅欣喜万分。 有一天,皇家学院的当斯先生来到书店。当他听说这个青年学徒法拉第不仅书装订得漂亮,而且自己还“编书”时,大吃一惊。于是当斯先生把4张皇家学院戴维教授讲化学的入场券塞给了法拉第。戴维教授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23岁就成为皇家学院的化学教授,33岁成了皇家学院的灵魂人物。由于他的努力,皇家学院成了英国科学的中心。1812年2月29日,20岁的法拉第度过了他一生中都感到“像梦一样甜美的夜晚”,他在接连不断地听完了戴维的四次演讲后,他的心灵像发生了一次地震。 1812年10月,法拉第出师了。12月,他给戴维写了一封信,并把自己整理、装订的《亨·戴维爵士讲演录》一起送到了皇家学院。从来没有出版过讲演录的戴维很奇怪,从哪里来的这么一本书?戴维翻看下去,他惊呆了——没有料到那四次演讲总共才讲了4个多小时,竟记下了386页!讲过的一字不落,没讲的也都补充上了。娟秀的书法,精美的插图,严肃认真,一丝不苟。戴维感动了。当天晚上,他就给法拉第写了一封信——“我很乐意为你效劳。我希望这是我力所能及的事。先生,我是你的顺从、谦恭的仆人。” 戴维的信让法拉第受宠若惊。这封朴素简短的信可以说是戴维一生最伟大的作品。1813年1月,法拉第终于见到了戴维,从此皇家学院的大门打开了。22岁的法拉第成了戴维的助手,周薪25先令,外加皇家学院顶楼上的两间住房。这对于法拉第来说无疑是至高无上的幸福。 许多年以后,法拉第的老师戴维因瘫痪在瑞士养病,临终前,有朋友问这位誉满全球的第一大化学家:“你一生最伟大的发现是什么?”戴维绝口不提自己发现的钠、钾、氯、氟等元素,却说:“我最伟大的发现是一个人,是法拉第!” 法拉第成了伟大的科学家,却招来了包括恩师戴维在内的人们的嫉妒。戴维去世后,法拉第却用颤抖的声音告诉别人:“我的朋友,这是一个伟大的人!” 1821年9月3日,法拉第终于做出了世界上第一个电“马达”。 1821年9月22日是法拉第30岁的生日,他的论文《电磁研究的历史概况》在《哲学年刊》上发表了。可等待他的不是称赞,而是一片风言风语,说法拉第剽窃了沃拉斯顿的研究成果,甚至他的恩师戴维也开始嫉妒他了。后来,法拉第把氯气液化实验的论文《论液态氯》在皇家学会的讲坛上宣读前,作为会长的戴维竟然在开场白上宣布自己是这次研究的发起人和设计人。面对戴维抢功,法拉第有苦难言。他们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许多人纷纷为法拉第打抱不平。《哲学季刊》主编菲利浦斯就联络29位皇家学会会员联名提议法拉第当皇家学会会员候选人。有意思的是带头签名的竟然是遭到法拉第“剽窃”的沃拉斯顿博士。 戴维听到这个消息愤怒了,提名法拉第,居然把他这个会长排除在外!但半年后的1824年1月8日,法拉第当选了,只有一张反对票。从1821年到1831年,法拉第几乎没有从事他心爱的电和磁的研究。从1831年开始,他花了8年开始了他新的事业。这年10月17日,磁转变为电的理想实现了。世界上的第一个“发电机”就这样诞生了。难怪后来人们把电磁感应称作法拉第最伟大的发现。像过去一样,法拉第把他的实验结果写成论文——《电学实验研究》,这本书在19世纪末成了英国科学家案头的必读书。但是从这本书中得益最大的还是一位美国人。1868年,法拉第去世一年后,这位名叫爱迪生的报童在波士顿的一个旧书摊上买到了几本残缺不全的法拉第著作,这成了他一生中收益最大的投资。正是爱迪生这样的发明家把法拉第所进行的电的实验研究转化成实用的电器。 巴斯德——微生物学的奠基人 “意志、工作、成功,是人生的三大要素。意志将为你打开事业的大门;工作是入室的路径;这条路径的尽头,有个成功来庆贺你努力的结果……只要有坚强的意志,努力的工作,必定有成功的那一天”,这是巴斯德关于成功的一段至理名言。 巴斯德(Pasteur,Louis)于1822年12月27日生于法国汝拉省的多尔,他的父亲是拿破仑军队的一名退伍军人,是个以制革为业的硝皮匠。1847年,巴斯德毕业于巴黎师范学院,毕业后,他从事化学研究,研究酒石酸盐的晶体,发现这些晶体并不完全相同,它们有隐蔽的不对称性,一些结晶是另一些结晶的镜像,正如左手和右手那样的关系。他在晶体研究方面的成就,对立体化学起到了决定性的推动作用。后来,人们发现,巴斯德在采取制备结晶的方法时是很幸运的,要得到分离的两种结晶,必须用一种特殊的方法,而巴斯德完全出于偶然,而采用了这种特殊方法,在他之后也很少有人能像他那样制出大的不对称结晶来。这正如巴斯德所说,“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巴斯德一举成名,他接到许多教授聘任书,并成为荣誉勋位团的成员。他虽然在化学方面成名,但使他彪炳史册的却是他在微生物学方面的巨大成就。 1854年9月,法国教育部委任巴斯德为里尔工学院院长兼化学系主任,在那里,他对酒精工业发生了兴趣,而制作酒精的一道重要工序就是发酵。当时里尔一家酒精制造工厂遇到技术问题,请求巴斯德帮助研究发酵过程,巴斯德深入工厂考察,把各种甜菜根汁和发酵中的液体带回实验室观察。经过多次实验,他发现,发酵液里有一种比酵母菌小得多的球状小体,它长大后就是酵母菌。过了不久,在菌体上长出芽体,芽体长大后脱落,又成为新的球状小体,在这循环不断的过程中,甜菜根汁就“发酵”了。巴斯德继续研究,弄清发酵时所产生的酒精和二氧化碳气体都是酵母使糖分解得来的。这个过程即使在没有氧的条件下也能发生,他认为发酵就是酵母的无氧呼吸并控制它们的生活条件,这是酿酒的关键环节。 巴斯德弄清了发酵的奥秘,从此开始,巴斯德终于成为一位伟大的微生物学家,成了微生物学的奠基人。 当时,法国的啤酒业在欧洲是很有名的,但啤酒常常会变酸,整桶的芳香可口啤酒,变成了酸得让人咧嘴的粘液,只得倒掉,这使酒商叫苦不迭,有的甚至因此而破产。1865年,里尔一家酿酒厂厂主请求巴斯德帮助治治啤酒的病,看看能否加进一种化学药品来阻止啤酒变酸。巴斯德答应研究这个问题,他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未变质的陈年葡萄酒和啤酒,其液体中有一种圆球状的酵母细胞,当葡萄酒和啤酒变酸后,酒液里有一根根细棍似的乳酸杆菌,就是这种“坏蛋”在营养丰富的啤酒里繁殖,使啤酒“生病”。他把封闭的酒瓶放在铁丝篮子里,泡在水里加热到不同的温度,试图既杀死了乳酸杆菌,而又不把啤酒煮坏,经过反复多次的试验,他终于找到了一个简便有效的方法:只要把酒放在摄氏五六十度的环境里,保持半小时,就可杀死酒里的乳酸杆菌,这就是著名的“巴氏消毒法”,这个方法至今仍在使用,市场上出售的消毒牛奶就是用这种办法消毒的。当时,啤酒厂厂主不相信巴斯德的这种办法,巴斯德不急不恼,他对一些样品加热,另一些不加热,告诉厂主耐心地待上几个月,结果呢,经过加热的样品打开后酒味纯正,而没有加热的已经酸了。 巴斯德成了法国传奇般的人物时,法国南部的养蚕业正面临一场危机,一种病疫造成蚕的大量死亡,使南方的丝调工业遭到严重打击,人们又向巴斯德求援,巴斯德的老师杜马也鼓励他挑起这副担子。臭烘烘的化学家—埃米尔?费雪 最年轻的博士童年时代,埃米尔·费雪(Emil Fischer)并没有表现出什么特殊的才能。出身于一个实业之家,并且是五姊妹中唯一的男孩,父亲对他的期望是学会经营之道,以便继承自己的事业。1869年,17岁的费雪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波恩大学预科班。随后因病在家休学两年。病休期间,在父亲的一再劝告下,费雪到他的姐夫那里学做生意。说是学做生意,但费雪的心思全不在这里,结果把账目记得一塌糊涂。又偷偷地在库房里搞起了化学实验,一会儿发生爆炸,一会儿又发出呛人的气味。搞得他的姐夫马克思·弗里德里希一点办法都没有,看来只好将这个“小舅爷”交回去了。弗里德里希到老岳父面前“告状”,老费雪听完女婿的话,知道自己的儿子不是做生意的料。虽然他一心一意希望埃米尔·费雪能继承和发展自己的事业,但最终还是尊重儿子的选择,让他继续上学。1871年,19岁的费雪进人了波恩大学。但实验室简陋的设备和不良学风让费雪非常失望,一年之后,也就是1872年秋天,他转入斯特拉斯堡大学化学系学习,那里有当时著名的化学家阿道夫·冯·贝耶尔教授。贝耶尔教授对染料、炸药和药物的研究有很大的贡献。费雪非常敬佩贝耶尔教授,贝耶尔教授也很快就发现了这位勤奋好学的青年人的才能,并精心地加以培养。哥白尼 哥白尼慑于教会的统治,怕遭到反对和迫害,迟迟不愿将《天体运行论》公开出版。1543年5月24日,哥白尼在他弥留之际,才在病榻上见到了刚刚出版的《天体运行论》样书。 尽管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公布后,受到社会上宗教势力和守旧的人们的污蔑和攻击,甚至于信仰宣传这一学说的人也被残酷的镇压和迫害,但是哥白尼的学说,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哥白尼和他的《天体运行论》就像是黑暗夜空中闪烁的巨星,一直放射着璀璨的光芒。 爱迪生 爱迪生小时候对什么都感兴趣。对自己不了解的事情总想试一试,弄个明白。有一次他看见花园的篱笆边有一个野蜂窝,感到很奇怪,就用棍子去拨,想看个究竟,结果脸被野蜂蜇得肿了起来,他还是不甘心,非看清楚蜂窝的构造才行。爱迪生后来成了举世闻名的大发明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