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美国的宗教政策都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这点是相同的,但由于两地的民情不同,细节上肯定是不一样的。
相对来说,美国的宗教政策比中国的更为宽松。
中国与美国的宗教政策有什么异同希望能解答下
中国和美国的宗教政策都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这点是相同的,但由于两地的民情不同,细节上肯定是不一样的。
相对来说,美国的宗教政策比中国的更为宽松。
简单地说,美国的宗教是自治,中国的宗教是政治。
美国是一个典型的宗教大国,在当今西方发达国家中,美国的宗教色彩可能是最为浓厚的一个国家。它有30多万个以上的基督教教堂、犹太教会堂、清真寺以及其他宗教活动场所。20世纪90年代初期进行的一项国际性调查曾显示,有82%的美国人信仰宗教,而同期的英国、德国和法国却分别只有55%、54%和 48%。而且,美国人花在宗教上的时间和金钱远比花在体育方面的多。例如,1990年,美国人观看职业或大学橄榄球、棒球、篮球、冰球、拳击、网球、足球等项目的比赛为3.88亿人次,而出席宗教活动的人次则为52亿,13倍于观看体育比赛的总人次。1992年,美国人贡献给宗教事业的资金总额为567亿美元,是花费在棒球、橄榄球和篮球这三大联赛上40亿美元的14倍。甚至连美国的货币美元上也忘不了感恩“上帝”——所有美元都印有“in god we trust”的字样,足见美国宗教文化的影响力。
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对宗教情况作了科学分析,提出了中国宗教具有“五性”的基本特点,即:群众性、民族性、国际性、复杂性、长期性,这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科学概括,是中国***正确处理问题、制定宗教工作方针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 群众性:中国有多种宗教并存,每种宗教都拥有相当多的信教群众。对于大多数群众信仰某一种宗教的民族来说,随着民族人口增加,信教群众人数也将相应增加。周恩来说过:“中国的宗教徒有几千万,如果加上在家里信教而不到寺庙去的就更多,差不多有1亿了。”可见,在中国总人口中,尽管信仰宗教的人所占比重不大,但绝对数字不小,具有一定的群众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如何正确对待宗教信仰问题,就是正确对待信教群众的问题。 民族性:主要是指佛教、伊斯兰教在许多民族中有着广泛的信仰。全国有16个少数民族中的大部分或一部分信仰藏语系佛教或巴利语系佛教,有10个少数民族大多数群众信仰伊斯兰教。宗教对这些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和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有着深刻的影响。民族与宗教是两个不同的范畴,但在一些少数民族中,宗教问题往往又与民族问题交织在一起。同时,在民族压迫制度存在的时代,宗教也曾作为这些民族反抗民族压迫的旗帜和团结本民族的纽带。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的消灭,宗教这种旗帜和纽带作用,已经消失。但它的传统影响仍存在,同民族问题常常交织在一起,互相影响。如果宗教问题处理不妥当,就会直接影响到民族的团结、国家的统一和边防的巩固。因此,在处理宗教问题时,要着眼于民族的发展和进步,着眼于把各民族的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紧密地团结起来,共同致力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国际性:中国的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都是由外国传入的,这些宗教都是世界性宗教,在国际上占有重要地位,在许多国家和地区有着众多的信徒,其中有的宗教在一些国家中被奉为国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宗教方面的对外交往不断发展,特别是中国实行对外开放后,宗教方面的国际交往日益增多,这有利于团结世界上爱好和平进步的力量,开展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斗争,有利于开展经济、科技和文化交流,加快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时,国外敌对势力也会利用宗教进行渗透,作为对我国推行“和平演变”战略的一个重要手段。这是时刻要警惕的。 复杂性:宗教是由共同的信仰、宗教感情、宗教道德、宗教仪式、宗教组织等诸多要素构成的,它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宗教在人们之间起着一种纽带作用,把他们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种势力,同时宗教又与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有着密切联系,互相影响、呈现出复杂的状况。宗教的复杂性,还在于国内仍然存在一定范围的阶级斗争和复杂的国际环境,必然要影响到宗教。因此,宗教不仅是一种思想信仰,还涉及到社会政治问题、群众关系、民族关系和国际关系。 长期性:中国***人认为,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现象,它的存在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和认识根源。在中国社会主义社会中,随着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的消灭,宗教存在的阶级根源已经基本消失。但是宗教还有得以存在的社会根源和认识根源。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有着较强的适应性。同时,当今世界是一个日益开放的国际社会,中国宗教的存在不可能不受到外国宗教的影响,因此,中国的宗教不仅会长期存在,而且还将按照自身的规律和恃点,继续对社会发生一定的影响。对此,必须要有充分的、清醒的认识,那种认为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经济文化在一定程度的发展,宗教就会很快消亡的想法,是不现实的,也是非常有害的。 当代美国宗教 当我们提到美国时,许多人往往想到的是美国经济上的富有,科技、教育上的发达,军事上的强大,也有人可能会想到美国的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困扰美国的各种社会问题。的确,这些都是反映美国社会的重要方面,但这还不足以勾画一个完整的美国。要说明美国,还有一个不可缺少的方面,这就是美国的宗教。这一点对某些人来说可能是难以理解的。在一个当今世界上物质文明最发达的国家,宗教能有什么样的地位呢?但如果我们了解到今天的美国,每10个人中就有9个人自称相信上帝,有8个人认为宗教对他们的生活非常重要,有7个人属于某个宗教组织,有大约6个人每天祈祷,有一半以上的人认为上帝是美国民主的道德引导力量,有4个人每周去教堂,以及有30多万座教堂寺庙遍及美国城乡这一事实时,我们也许就没有理由怀疑存在于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背后的美国宗教在美国社会中所发挥的作用。 此外,人们也许并不了解讲求实际、讲究金钱、喜欢新奇、刺激和追求物质享乐的美国人,每年观看橄榄球、棒球、篮球、网球、赛车等各项体育比赛的人数总和约有4亿人次,而参加宗教活动的高达52亿人次。美国人在20世纪90年代每年奉献给宗教事业的捐款约为500亿美元,而花在棒球、篮球、橄榄球上的费用不到50亿美元。 事实上,如果稍微对美国社会和美国人的生活做一点观察,就会发现宗教深深地植根于美国社会之中并对美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着极为广泛的影响。美国的钞票上,赫然印着“我们信仰上帝”。美国的国歌里,有“上帝保佑美国”的歌词。美国总统就职,要手按圣经进行宣誓。国会参众两院的每一届会议都是以国会牧师主持的祈祷开始。美国的军队里有牧师,神甫等各种不同宗教的随军神职人员,身穿军官制服,在军中提供宗教服务。美国的大学校园里,活动着大量的学生宗教团体。美国的医院、监狱、机场及其他许多公共与民间机构中也都有专职或兼职的宗教职业人员提供宗教服务。美国85%以上私立中小学校的学生就读于教会学校。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许多著名的美国大学最初都是由教会创办的。今天,美国有1200多家宗教广播电台播放宗教节目,每12家电视台中就有一家是宗教电视台,在20世纪的最后10年里,美国的宗教节目增加了75%。美国的宗教报刊杂志有5000多种,《新约圣经》在美国的印数超过了1亿册,宗教音乐的音像制品销售量远远超过了爵士乐、古典音乐及其他各种流行音乐。一半以上的美国成年人参加过宗教组织的慈善服务活动或做过志愿者,在纽约、芝加哥、洛杉矶、费城等大城市中提供社区服务的主要力量是宗教团体。大多数美国人的婚礼是在教堂举行的,而他们的丧礼要由牧师、神甫主持。可以说,美国人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和宗教有着密切的关系,正如美国著名神学家尼布尔说的那样,美国“是世界上最世俗的国家,也是宗教性最强的国家。” 宗教在美国有着如此广泛的影响并不是偶然的。翻开美国的历史,早在美国建国之前的17世纪,为了自由地信奉自己的宗教,横渡大西洋来到北美,建立北美殖民地的清教徒们,就满怀强烈的宗教激情,以“上帝选民”的身份开始了在北美殖民地实现其宗教理想的实验。美国建国之后,虽然宪法明确规定实行“政教分离”,美国也没有国教,但宗教始终与美国历史的进程紧紧地交织在一起,对美国的政治、法律、文化、外交、伦理等各个方面发挥着巨大影响。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理查德 纽豪斯说,“关于美国的一个最基本的事实是,在美国人自己的概念中,他们大多数都是基督徒,他们和许多非基督徒都认为,美国社会的道德基础是犹太—基督教道德”。这是美国“国情”的一大特色。 正是由于存在着这样一种强大的宗教道德基础,美国才得以在由来自世界各地各种背景的移民及其后裔组成的社会里,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凝聚力,美国人在看待自己和外部社会时才会有一种特殊的“使命感”,一种基于宗教道德的理想主义,美国社会才可能产生出一种能够在世俗化进程中保持精神平衡的自我调节机制。美国不是一个以神权为中心的宗教国家,但离开了宗教,很难想象会有今天的美国。宗教对于美国, 不是可有可无,而是须臾不可或缺。事实上,许多美国人感到自豪和骄傲的,并非美国在物质方面的强大,而是他们丰富坚实的精神信仰。尽管在行动上,许多人对自己的信仰并不能认真实践、身体力行,但作为美国人的精神支柱,宗教在美国社会中的地位并没有因此而改变。因此,要了解美国,就不能不谈美国的宗教。 美国的宗教,五花八门,丰富多彩,有许多特点,但最主要、最基本的特点是以基督教新教为主导。基督教是一个大系统,其中可分为罗马天主教、东正教与新教三大分支。若以宗派数量与信徒人数而论,新教当数第一。但新教内部不存在着像罗马天主教教会内部那样统一的教会体制与领导核心,新教的宗派无论大小,都是平等独立的。新教不是一个单一的教会,而是无数具有新教特点的独立宗派或教会的总称。但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新教都是美国基督教、乃至美国宗教中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过去有人用“WASP”来表示美国主流社会的中坚分子,所谓“WASP”,就是“白人中信仰新教的盎格鲁—撒克逊人”。美国的总统,除了个别例外,基本上皆为新教教徒,新教的影响可见一斑。 新教之外的罗马天主教、东正教,基督教之外的犹太教、伊斯兰教、佛教,还有其他各种东方宗教,以及形形色色的新兴宗教,也是美国宗教大家庭中各具特色的成员,他们都在美国宗教的景观中扮演着各自独特的角色。新教之内,又有浸礼会、卫理公会、长老会、信义会、安息日会等众多的派别。同一种宗派或教派中,又因种族与文化背景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教会。因此,美国的宗教又是多元的。近五十年来,随着美国人口构成的变化,美国宗教的多元化程度日趋增加,这是美国宗教的另一个十分显著的特点。 此外,各个宗教团体,无论背景如何、规模大小,其存在和发展都取决于基层教会。除少数教派外,基层教会决定着宗教团体的面貌。从社会服务到海外宣教,宗教团体的各种丰富资源均源于基层;从宗教观点到政治立场,宗教团体的大政方针均须得到基层教会的支持和认可。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教会内部的层次,避免教会的僵化和教会机构的官僚化,宗教团体的机构大多都是越往上越虚。还有许多教会宁可长期保持其独立的地方教会的特色,也不愿隶属于任何教派团体。教会的活力在基层,没有众多的基层教会,不可能有强大的全国性宗教团体;而有无全国性的宗教团体,基层教会并不介意。因此,各级宗教团体都把眼睛瞄准了基层,力争在宗教市场的竞争中尽可能地代表基层教会的利益。基层教会则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反映教徒的意见、为教徒提供服务、促进教会的发展上。宗教团体的这种层层向下的“草根性”,也是美国宗教的一大特点。 在历史发展中,美国宗教也在以各种方式发生着变化。从早期北美殖民地的清教徒到今日的基督教福音派,从昔日为了确立政教分离而努力到今日为了捍卫家庭价值而论战,从野外巡回布道到电子教会与电视布道,从清教主义到基要主义,从自由派、保守派到灵恩派、福音派,美国宗教走过了漫长的道路,经历了巨大的变化,美国社会的每一个变化都可以在美国宗教中找到踪影,而美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也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宗教变化的影响。如同美国社会的发展一样,美国宗教内部始终充满着连续不断而又富有活力的变化。宗教与社会的互动,宗教派别之间力量对比的消长,宗教团体内部主流与非主流、传统与革新派别的交替更迭,贯穿于美国宗教的历史。静中有动、稳中有变、万变不离其宗,这是美国宗教的第四个特征。 美国宗教犹如一条奔流不息的大河,只要美国存在,这条河就不会消失。
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对宗教情况作了科学分析,提出了中国宗教具有“五性”的基本特点,即:群众性、民族性、国际性、复杂性、长期性,这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科学概括,是中国***正确处理问题、制定宗教工作方针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 群众性:中国有多种宗教并存,每种宗教都拥有相当多的信教群众。对于大多数群众信仰某一种宗教的民族来说,随着民族人口增加,信教群众人数也将相应增加。周恩来说过:“中国的宗教徒有几千万,如果加上在家里信教而不到寺庙去的就更多,差不多有1亿了。”可见,在中国总人口中,尽管信仰宗教的人所占比重不大,但绝对数字不小,具有一定的群众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如何正确对待宗教信仰问题,就是正确对待信教群众的问题。 民族性:主要是指佛教、伊斯兰教在许多民族中有着广泛的信仰。全国有16个少数民族中的大部分或一部分信仰藏语系佛教或巴利语系佛教,有10个少数民族大多数群众信仰伊斯兰教。宗教对这些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和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有着深刻的影响。民族与宗教是两个不同的范畴,但在一些少数民族中,宗教问题往往又与民族问题交织在一起。同时,在民族压迫制度存在的时代,宗教也曾作为这些民族反抗民族压迫的旗帜和团结本民族的纽带。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的消灭,宗教这种旗帜和纽带作用,已经消失。但它的传统影响仍存在,同民族问题常常交织在一起,互相影响。如果宗教问题处理不妥当,就会直接影响到民族的团结、国家的统一和边防的巩固。因此,在处理宗教问题时,要着眼于民族的发展和进步,着眼于把各民族的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紧密地团结起来,共同致力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国际性:中国的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都是由外国传入的,这些宗教都是世界性宗教,在国际上占有重要地位,在许多国家和地区有着众多的信徒,其中有的宗教在一些国家中被奉为国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宗教方面的对外交往不断发展,特别是中国实行对外开放后,宗教方面的国际交往日益增多,这有利于团结世界上爱好和平进步的力量,开展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斗争,有利于开展经济、科技和文化交流,加快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时,国外敌对势力也会利用宗教进行渗透,作为对我国推行“和平演变”战略的一个重要手段。这是时刻要警惕的。 复杂性:宗教是由共同的信仰、宗教感情、宗教道德、宗教仪式、宗教组织等诸多要素构成的,它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宗教在人们之间起着一种纽带作用,把他们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种势力,同时宗教又与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有着密切联系,互相影响、呈现出复杂的状况。宗教的复杂性,还在于国内仍然存在一定范围的阶级斗争和复杂的国际环境,必然要影响到宗教。因此,宗教不仅是一种思想信仰,还涉及到社会政治问题、群众关系、民族关系和国际关系。 长期性:中国***人认为,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现象,它的存在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和认识根源。在中国社会主义社会中,随着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的消灭,宗教存在的阶级根源已经基本消失。但是宗教还有得以存在的社会根源和认识根源。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有着较强的适应性。同时,当今世界是一个日益开放的国际社会,中国宗教的存在不可能不受到外国宗教的影响,因此,中国的宗教不仅会长期存在,而且还将按照自身的规律和恃点,继续对社会发生一定的影响。对此,必须要有充分的、清醒的认识,那种认为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经济文化在一定程度的发展,宗教就会很快消亡的想法,是不现实的,也是非常有害的。当代美国宗教 当我们提到美国时,许多人往往想到的是美国经济上的富有,科技、教育上的发达,军事上的强大,也有人可能会想到美国的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困扰美国的各种社会问题。的确,这些都是反映美国社会的重要方面,但这还不足以勾画一个完整的美国。要说明美国,还有一个不可缺少的方面,这就是美国的宗教。这一点对某些人来说可能是难以理解的。在一个当今世界上物质文明最发达的国家,宗教能有什么样的地位呢?但如果我们了解到今天的美国,每10个人中就有9个人自称相信上帝,有8个人认为宗教对他们的生活非常重要,有7个人属于某个宗教组织,有大约6个人每天祈祷,有一半以上的人认为上帝是美国民主的道德引导力量,有4个人每周去教堂,以及有30多万座教堂寺庙遍及美国城乡这一事实时,我们也许就没有理由怀疑存在于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背后的美国宗教在美国社会中所发挥的作用。 此外,人们也许并不了解讲求实际、讲究金钱、喜欢新奇、刺激和追求物质享乐的美国人,每年观看橄榄球、棒球、篮球、网球、赛车等各项体育比赛的人数总和约有4亿人次,而参加宗教活动的高达52亿人次。美国人在20世纪90年代每年奉献给宗教事业的捐款约为500亿美元,而花在棒球、篮球、橄榄球上的费用不到50亿美元。 事实上,如果稍微对美国社会和美国人的生活做一点观察,就会发现宗教深深地植根于美国社会之中并对美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着极为广泛的影响。美国的钞票上,赫然印着“我们信仰上帝”。美国的国歌里,有“上帝保佑美国”的歌词。美国总统就职,要手按圣经进行宣誓。国会参众两院的每一届会议都是以国会牧师主持的祈祷开始。美国的军队里有牧师,神甫等各种不同宗教的随军神职人员,身穿军官制服,在军中提供宗教服务。美国的大学校园里,活动着大量的学生宗教团体。美国的医院、监狱、机场及其他许多公共与民间机构中也都有专职或兼职的宗教职业人员提供宗教服务。美国85%以上私立中小学校的学生就读于教会学校。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许多著名的美国大学最初都是由教会创办的。今天,美国有1200多家宗教广播电台播放宗教节目,每12家电视台中就有一家是宗教电视台,在20世纪的最后10年里,美国的宗教节目增加了75%。美国的宗教报刊杂志有5000多种,《新约圣经》在美国的印数超过了1亿册,宗教音乐的音像制品销售量远远超过了爵士乐、古典音乐及其他各种流行音乐。一半以上的美国成年人参加过宗教组织的慈善服务活动或做过志愿者,在纽约、芝加哥、洛杉矶、费城等大城市中提供社区服务的主要力量是宗教团体。大多数美国人的婚礼是在教堂举行的,而他们的丧礼要由牧师、神甫主持。可以说,美国人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和宗教有着密切的关系,正如美国著名神学家尼布尔说的那样,美国“是世界上最世俗的国家,也是宗教性最强的国家。” 宗教在美国有着如此广泛的影响并不是偶然的。翻开美国的历史,早在美国建国之前的17世纪,为了自由地信奉自己的宗教,横渡大西洋来到北美,建立北美殖民地的清教徒们,就满怀强烈的宗教激情,以“上帝选民”的身份开始了在北美殖民地实现其宗教理想的实验。美国建国之后,虽然宪法明确规定实行“政教分离”,美国也没有国教,但宗教始终与美国历史的进程紧紧地交织在一起,对美国的政治、法律、文化、外交、伦理等各个方面发挥着巨大影响。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理查德 纽豪斯说,“关于美国的一个最基本的事实是,在美国人自己的概念中,他们大多数都是基督徒,他们和许多非基督徒都认为,美国社会的道德基础是犹太—基督教道德”。这是美国“国情”的一大特色。 正是由于存在着这样一种强大的宗教道德基础,美国才得以在由来自世界各地各种背景的移民及其后裔组成的社会里,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凝聚力,美国人在看待自己和外部社会时才会有一种特殊的“使命感”,一种基于宗教道德的理想主义,美国社会才可能产生出一种能够在世俗化进程中保持精神平衡的自我调节机制。美国不是一个以神权为中心的宗教国家,但离开了宗教,很难想象会有今天的美国。宗教对于美国, 不是可有可无,而是须臾不可或缺。事实上,许多美国人感到自豪和骄傲的,并非美国在物质方面的强大,而是他们丰富坚实的精神信仰。尽管在行动上,许多人对自己的信仰并不能认真实践、身体力行,但作为美国人的精神支柱,宗教在美国社会中的地位并没有因此而改变。因此,要了解美国,就不能不谈美国的宗教。 美国的宗教,五花八门,丰富多彩,有许多特点,但最主要、最基本的特点是以基督教新教为主导。基督教是一个大系统,其中可分为罗马天主教、东正教与新教三大分支。若以宗派数量与信徒人数而论,新教当数第一。但新教内部不存在着像罗马天主教教会内部那样统一的教会体制与领导核心,新教的宗派无论大小,都是平等独立的。新教不是一个单一的教会,而是无数具有新教特点的独立宗派或教会的总称。但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新教都是美国基督教、乃至美国宗教中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过去有人用“WASP”来表示美国主流社会的中坚分子,所谓“WASP”,就是“白人中信仰新教的盎格鲁—撒克逊人”。美国的总统,除了个别例外,基本上皆为新教教徒,新教的影响可见一斑。 新教之外的罗马天主教、东正教,基督教之外的犹太教、伊斯兰教、佛教,还有其他各种东方宗教,以及形形色色的新兴宗教,也是美国宗教大家庭中各具特色的成员,他们都在美国宗教的景观中扮演着各自独特的角色。新教之内,又有浸礼会、卫理公会、长老会、信义会、安息日会等众多的派别。同一种宗派或教派中,又因种族与文化背景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教会。因此,美国的宗教又是多元的。近五十年来,随着美国人口构成的变化,美国宗教的多元化程度日趋增加,这是美国宗教的另一个十分显著的特点。 此外,各个宗教团体,无论背景如何、规模大小,其存在和发展都取决于基层教会。除少数教派外,基层教会决定着宗教团体的面貌。从社会服务到海外宣教,宗教团体的各种丰富资源均源于基层;从宗教观点到政治立场,宗教团体的大政方针均须得到基层教会的支持和认可。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教会内部的层次,避免教会的僵化和教会机构的官僚化,宗教团体的机构大多都是越往上越虚。还有许多教会宁可长期保持其独立的地方教会的特色,也不愿隶属于任何教派团体。教会的活力在基层,没有众多的基层教会,不可能有强大的全国性宗教团体;而有无全国性的宗教团体,基层教会并不介意。因此,各级宗教团体都把眼睛瞄准了基层,力争在宗教市场的竞争中尽可能地代表基层教会的利益。基层教会则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反映教徒的意见、为教徒提供服务、促进教会的发展上。宗教团体的这种层层向下的“草根性”,也是美国宗教的一大特点。 在历史发展中,美国宗教也在以各种方式发生着变化。从早期北美殖民地的清教徒到今日的基督教福音派,从昔日为了确立政教分离而努力到今日为了捍卫家庭价值而论战,从野外巡回布道到电子教会与电视布道,从清教主义到基要主义,从自由派、保守派到灵恩派、福音派,美国宗教走过了漫长的道路,经历了巨大的变化,美国社会的每一个变化都可以在美国宗教中找到踪影,而美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也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宗教变化的影响。如同美国社会的发展一样,美国宗教内部始终充满着连续不断而又富有活力的变化。宗教与社会的互动,宗教派别之间力量对比的消长,宗教团体内部主流与非主流、传统与革新派别的交替更迭,贯穿于美国宗教的历史。静中有动、稳中有变、万变不离其宗,这是美国宗教的第四个特征。 美国宗教犹如一条奔流不息的大河,只要美国存在,这条河就不会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