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留学生数量增加 热衷抱团影响语言和文化的融入交流在印度人职业成功的基石中,语言必定是其中之一,“比方说语言方面印度是英文为主所以很多人就说语言没有什么障碍。
” 张伯庚表示,中国留学生在语言上比较吃亏:“比如说你语言要不是母语,你要是过去(留学),一个礼拜要读一两本书,写两三个稿子,就很吃力。”中国留学生在美国面对海量课业时往往被语言束缚,而且近几年这种束缚又有了新的变化:“以前的中国学生,对语言倒不是有特别大的障碍。比方说你这个班里要是有一两个中国人,那没办法只能跟其他的国外的学生来往。但现在中国学生数量更多了,我在哈佛有很多学生,比如说是南方来的学生希望跟南方人一起。我认识一个中国在英国留过学的学生,在商学院念书,他是东北人,他说他那个学校里有两个四川来的学生,他们坐在一块的时候就说四川话,他这个东北来的学生也听不懂。所以这个是从语言的角度来看,是一个问题。然后就回到印度留学生,他们没有语言的障碍,所以他们跟其他的美国学生交往很方便。”教授表示,中国留学生热衷抱团,对于融入当地朋友圈缺乏兴趣,这种习惯养成后在他们走入外企职场后就会显露出弊端:“无论是价值观还是习惯,比如说他们在美国的企业里很多是outside office,你要是不去看球,不跟大家一起去吃饭、看球、玩儿,那就很难加入领导圈。”中国学生沉默谨慎 印度学生能言善辩虽然印度人口音带有浓重咖喱味,但他们从不惮于发声;而中国学生说英文没问题,但是要走到高层,用英文辩论,阐述观点的时候就会显出弱势。“在美国,很多美国的企业、跨国企业都有很多印度人在当CEO或者是CTO、CFO。甚至哈佛大学商学院很多教授都是印度血统的,所以也可以说他们在语言方面没有障碍。另外他们强调表达和辩论能力。他们从小就培训,就可以在现场说得很好,想得很快,然后说服力很强。教授强调这是教育培训带出的习惯:“在印度,他们受到英国传统的或者是英国习惯影响更多。所以你要在口头上的辩论,而据我所知,国内的教育系统并不是太支持这种。我不是说中国的学生没有不同的想法或者是习惯,是指他们的习惯、培训教育,一直不强调这方面的东西。可是英国和美国的传统就是辩论、说服对方。特别是美国法学院,你看企业家很多都是从法学院出来的,然后当律师当了一会儿,然后就转向其他行业,很多也是sales方面的,当然工程师要是创业自己可以当CEO。sales你可以慢慢的往上升。当然我知道现在国内很多的商学院也开始强调soft skills,PPT,沟通的方式,这个可能慢慢会好起来。”尼廷·诺里亚,哈佛商学院院长印度学生和中国学生相比较之下显得更为爱辩论敢于发表意见。 印度人在一起,经常为了讨论而讨论,不惜时间和精力。在学校里,老师会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而当他们把这些习惯带入跨国企业的工作中时无疑又增加了一个优势砝码,中国人的沉默谨慎,唯恐“祸从口出”的习惯,也意味着容易导致错失良机。从校园行为习惯中可以观察出帮助印度学生走向职业成功的些许因素,张教授同时也指出,印度裔之所以取得成功,和他们国内的高等教育也有很大的关系,印度理工学院(IIT)作为印度精英的摇篮、全球录取率最低的名校,为跨国大企业输送了顶尖优秀的人才,此外,印裔精英阶层很注意帮助本族裔。在招聘、工作安排和培训上都会刻意提携本族裔的人,多方面的因素都是印度裔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