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学生时代都有寄宿的经历。
有人觉得这是锻炼生活独立能力的重要方式,能培养独立人格和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但也有人觉得,年纪太小就寄宿会面临很多问题,比如吃得不好、不懂得与同学相处等。那么,孩子多大开始住宿合适?如何提前帮孩子养成独立生活的能力?针对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长杨雄。在湖南、贵州等地,不少孩子因为上学要走很远的山路,小小年纪就在学校寄宿。很多孩子生活自理能力不够,却要自己洗衣服、换床单,难以照顾好自己,个别学校配餐营养跟不上,甚至天天早餐吃米线。 孩子是全家关注的焦点,生活中处处受照顾,突然被送到一个需要相对独立的环境中去学习生活,是家长和孩子要共同过的“坎儿”。 有的家长为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或因为自己工作繁忙经常出差,就硬生生把孩子送去住宿学校。结果,孩子因为适应不了住宿学校规范化管理的集体生活,变得性格孤僻,怕人,严重的甚至患上抑郁症。出现问题了,家长才知道再去关心孩子,但这时,对孩子造成的身心伤害已成事实。此外,孩子正处于长身体的时候,如果学校的餐饮营养跟不上,很容易导致发育不良。 “送孩子去寄宿,要尊重他个人的意愿,看他性格适不适合寄宿。如果孩子非常排斥寄宿学校,就需要家长多做一些前期工作。”家长要多沟通,学会“心理按摩”,不要以为孩子什么都不懂,要像朋友一样去交流,告诉他家长的苦衷,倾听他的想法,不要试图强迫他。孩子的自我意识有时往往比家长的意愿更重要。最好等到高中再寄宿越来越多的老师和家长也发现了寄宿学校军事化管理的好处。统一的服装、书包和学习用具,标准化的作息时间,培养了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很多家长也感受到,孩子寄宿一段时间之后,独立性增强了,思考问题更加成熟,社会交往的能力也有所提升。 “有家长担心,孩子到了寄宿学校会养成爱攀比的毛病。但从我的实践经验看来,寄宿生反而比走读生更少攀比,因为日常用品都是在学校的统一管理之下,大家基本都差不多,没什么可比的。”反而是走读生,每天从家里穿的带的东西都不同,易形成攀比的习惯。 送孩子去寄宿学校,不代表就不用再关心孩子了,而是要比以前关心更多。可以多与老师沟通孩子的表现,随时关注动向,平时晚上和孩子打个电话,视频聊天。周末多陪伴孩子出行,弥补日常的陪伴缺失。 寄宿制学校要加强教师培训,注意校园的安全、卫生、光照、温度,全面呵护学生的身心健康。日常可以多增加课外活动,帮孩子减少思念家人的悲伤,尽快融入同龄人的环境,丰富业余生活。在家长和学校的共同努力下,寄宿制生活可以为孩子带来很多无形的“财富”。不过,小学和初中送去寄宿有点早,最好等到高中阶段。此时,孩子的生活能力和自我意识基本形成,可以进行独立性教育,也更容易适应新环境。先做好分离教育去寄宿学校读书,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件大事,家长切不可忽略前期准备。“用我们的专业术语来说,叫做分离教育。孩子从出 生开始,从未离开过家人,但住宿却要孩子一下连续五天见不到家人,为了顺利度过这场分离,家长要提前训练。”家长可以提前多看看专业的教授分离教育的书籍,学学知识和方法。比如,提前和孩子分房睡,坚持让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锻炼自主性。从心理上,可以让他多和同龄的孩子单独相处,多发现其他人身上的优点,为以后的集体生活做准备。再跟你分享一下我家宝宝的识字经验,我家孩子3岁开始我就和他一起看书,但不会动的书籍我家孩子不是很喜欢,后来我开始寻找动画类的教育材料,前后使用过多款早教类的应用,普遍存在广告频繁、在未知孩子学习效果的时候就开始收费,直到我发现了,猫,小。帅,学、汉;字、应用,可积累识字量,养成阅读好习惯,快速适应幼小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