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求艺—您的留学规划师

美国学校如何教语文和历史

195次

问题描述:

美国学校如何教语文和历史,在线求解答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学什么不重要,关键是跟谁学,因为学的东西早晚会过时,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本领却可以受用终生。

今天和大家聊聊我在美国的生活。上周末去孩子的中学参加家长会。正巧听了罗辑思维视频《即将到来的阶层社会》,罗老师在里面谈到了美国的中学教育,我想给大家补充一点信息。我孩子所在的学校,一般每学年开始会有一次家长会,第一学期末和第二学期中再各开一次。学年初的家长会是由任课老师介绍自己和教学的内容,剩下来的两次是家长和每一科的任课老师一对一地讨论孩子的学业和其它情况。无论是哪一种形式的家长会,和六七个老师分别交流一遍,整个半天时间就没有了。在很多国内家长眼里,美国的父母不操心孩子,这其实不很准确。罗老师在那一期节目中介绍的那些环境不是很好的家庭,确实不操心孩子的事情,但是越有社会地位的家庭在孩子身上花的时间越多。我孩子所在的学校,很多学生的家长是财富五百强公司的CEO和高管,或者是一些著名的投资人,他们尽管工作很忙,但是学生家长会总是参加的。学年初的家长会从形式上来看,和中国学校的有一些相似之处。所不同的是,中国的中学生有固定的教室,开家长会时大家坐在学生的教室里,每一个任课老师来一一介绍。在美国的私立学校,从小学开始就是选课制,每个人学的课程不同,即便是同一门课,不同难度的也在不同教室上。因此,一个班上的同学上课常常不在一起,上课时各自到各科教室去就好了,有点像中国的大学选修课,行政班虽然存在,却没有太大的意义了,当然,这样也就没有了固定的教室。在这种情况下,家长会是由家长们按照孩子某一天上课的次序,到每一科的教室去开。孩子如果上了六门课,家长就要跑六个教室,每次换教室,中间有5分钟空隙。这样,家长就能体会一下孩子们一天的生活。在很多人看来,美国中学教育很差,中国中不溜的学生到美国学校轻易地就能考全A。不过,如果把美国最好的100所高中和中国前100名的拿出来对比,还真不好说哪边的教学质量高。相比而言,中国在数、理、化上难题做得多,考这三门课的难题,美国孩子比不过中国的。但是单比数理化,如果看谁学的内容多,中国最好中学的学生就比不过美国同档次的中学生了。我的大女儿在高中不算是最好的学生,但是高中毕业时不仅学完了大学的微积分,而且连线性代数、复变函数和概率论都学了,在生物方面,她学完了大学的神经科学等课程。后来她在MIT少修了七门课,说明高中所学课程达到了MIT本科的要求。而在她的年级里,比她更好的也大有人在。不过,中美教育最大的差距在于语言、写作和人文科学上,美国孩子阅读、写作和表达能力要比中国的好很多。那么美国中学是怎么教孩子人文学科和基本的语言、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呢?我可以给大家转述一下在历史课堂和英语(语言和艺术)课堂上,孩子的老师介绍的教育方法和内容。先说说历史课。在我上中学读历史时,印象比较深的就是老师一个人照书本讲,学生们死记硬背,记知识点,背结论,好的老师(比如四中的石国鹏)不过是讲课风趣点而已。美国中学的历史课却不是这么教,学生也不是那么学。孩子的历史老师强调的是学生必须掌握四个技能,历史问题研究、资料的理解和分析、论文写作,以及最后在台上的表述。在中国,每一道历史题有标准答案。美国的历史题常常没有标准答案,只有好的和不好的,符合逻辑的和不符合逻辑的。所谓好的答案,就是从事实出发、符合逻辑的结论,这些结论未必和书上讲的一致,也未必和主流历史学家看法一致。所谓坏的答案就是直接抄来的,没有证据支持的。为了培养学生们给出“好答案”的能力,老师要让学生选择他们感兴趣的历史课题做研究,教会孩子们查资料和使用资料的能力,孩子们要写十几页纸的论文,然后要在班上讲述一刻钟时间自己(和小组)研究的结果。比如我女儿最近一个作业就是要分析古罗马衰亡的原因,她看了很多资料,最后选择了从税收入手完成论文。从这个教学方法来看,你会发现它很像自然科学的教学。美国的好学生都非常能写,非常能说,这不完全是英语教学,和各科都要求写作有很大关系。接下来和大家讲讲英语,当然写作也是很重要的。不过更让我感兴趣的是他们作文的题目,这个题目实际上向孩子们传递了一种价值观。我女儿最近一篇作文是关于一篇文章的读后感,文章的内容是这样的:查尔斯是中学棒球队明星,英俊高大,孔武有力,喜欢上年级里的一位女生莎拉。美国高中生谈恋爱不被禁止,是很普遍的现象。而运动队队员常常是女生眼里的红人。不过莎拉却喜欢上另外一位其貌不扬,甚至有些弱小的泰戈。有一天查尔斯找到泰戈,要教训他一下,让他离莎拉远一点。泰戈说,你要打就打吧,然后摘下眼镜,先放在一边,然后对查尔斯说,你来吧。查尔斯上去就是一通老拳,把对方打得满脸挂彩。泰戈也没有还手(当然还手也没用),等查尔斯打够了,收手了,泰戈说,你要是没事了我就走了。说完,泰戈从一旁拿回眼镜,戴在脸上走了。查尔斯看到那副干干净净的眼镜,戴在青一块紫一块、又脏又花的脸上,趴到地上哇的一声就哭了出来,他觉得从来没有输得这么惨。我的转述远没有原文那么精彩,但是文中想表达的意思你已经明白了,它所传递的价值观也很清楚。讲到这里,我想起前不久去世的外交家吴建民生前讲的一番话,“软硬都是手段,哪个难?软难。硬,你打我一下我踢你一脚,这个三岁小孩子也会,没有难度。讲道理,谈判,软实力,这个很难。首先别人要喜欢你”,在现代文明社会,需要以道理服人,而这个本领,需要从小学起。回到罗老师上次聊的话题,一种好的教育是能力和素质的教育,这里面不是简简单单地开一些人文课程,搞一个课外活动那么简单的。而是通过每一天的课程(和课外活动),不知不觉地把好的、适合我们当下社会的价值传递给孩子。同时,让孩子在学习每一门课程的时候,通过知识的学习掌握分析问题、独立思考、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这样今后才能成为社会的精英。我的记忆力不算差,但是在大学所学的大部分内容,在高中学习的一小半内容早已忘却。相信大部分朋友比我好不了多少。有些课程学完后,内容已经忘却,但是我能感到解决问题的水平有了提升,而另外一些课程,除了当时了解了一些支离破碎的知识点外,没有任何提高。或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MIT的学生有一个普遍观点:延伸阅读:美国的中小学如何教历史?(向上滑动查看内容)文/程映虹(美国特拉华州立大学教授)美国的中小学如何教历史?尽管笔者是在美国教历史的,但没有经历这个国家的本科教育和硕士教育,对美国初等和中等教育的历史怎么教更是一无所知。正因如此,当我后来逐步了解其中情况时,便不免生发出很多感想。爱国主义宣传不能歪曲历史真相第一次对美国小学生如何了解历史有点感觉,是从我女儿那里得来的。当时我们在波士顿,说起城市的历史典故,尤其是发生于1770年3月英国军队开枪打死几名抗议平民的“波士顿惨案”,保罗·李维尔据此画的著名版画,当时在上小学的女儿说:老师说那是夸张的,那幅画是当年波士顿爱国者的宣传。女儿的话让我很吃惊——美国历史教师怎么不站在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立场上引导学生,“激发”对民族仇敌的恨和对自己国家的爱,而是对这种“爱国主义”泼冷水?后来了解了一下,真相还真是如此。当时一小队英国士兵,在群情汹涌的波士顿居民逼迫和雪球攻击下惊慌失措,一士兵于慌乱中开枪,打死五个平民。整个事件是双方在局面失控下的冲突。事件发生后,英国军队把涉案士兵送上法庭。至于保罗·李维尔的那幅画,一方面激起了波士顿人民的反英情绪,有利于独立运动,另一方面把英国士兵描绘成行刑队而波士顿居民是无辜的被害者,歪曲了历史真相。历史教育在这里起到的作用,不是在既定的意识形态前提(爱国主义)下推波助澜,不是为了证明自己一方的正确,而对历史的某个方面故意夸大或忽视和掩盖,更不是为了达到宣传的效果而不择手段,而是对真相的了解和对事件性质的多重分析。历史是不懈的追问“波士顿惨案”这个案例,用一个细节回答了“什么是历史”这个大问题。“什么是历史”这个问题,是美国历史教育从小学到大学一开始就要明确且不断重复的。对这个问题千篇一律回到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定义,即“通过不懈的追问获得的知识”。这样一个追寻知识的过程本质上是开放而不是封闭的。在原则上它要求通过不断的探寻、论辩和发掘达到对过去的了解,而不是为了达到某一个结论或证明某一个理论。习惯了中国的历史教育后看美国的历史教育,从教到学会发现很多区别,但更重要的是对“历史”本身理解的不同。中国的历史教育强调的是历史知识的客观性和有用性,即相信通过“科学的”方法可以获得有助于现实需要的那个过去。这种对历史的定义重结论和实用性,鼓励了历史教育中的权威主义和实用主义倾向。所以,在学生的下意识中,课本上的知识都是正确的、重要的和有用的,实际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都是必然会发生的;而对老师来说,“教”就是怎样通过灌输这些知识把“学”引导到那个既定的结论上去。这样的历史教育很难容纳没有统一结论的探讨(尽管这种探讨反映了历史和社会的多重侧面)和无实际效用的历史知识(尽管这些知识可能增进对人性之复杂的认识),受教育者常常表现出对历史认识强烈的自信和确定感。而美国的历史教育(尤其是近几十年来)强调的是探索和了解历史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达到的常常不是一个结论,而更多的是对历史认识的一种态度。这种态度强调的是历史过程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是对历史认识和历史阐释中主观性的承认,从而是对任何权威主义和实用主义的质疑和批判。它并不以了解“真相”自夸,更不以达到对某个历史事件的评判为终点,而是鼓励学生不断地探索对历史事件的多重解释,保持开放的视野,以加深对人性的理解。从根本上说,这样的历史教育拒绝“历史必然性”这样的观念,受教育者常常表现出对历史真相和历史阐释的困惑,正是这种困惑激发起他们对历史更多的好奇和兴趣,引导学生朝开放的、多样性的方向,而不是朝着某个单一的和既定的结论进行思考。美国历史教育如何贯彻爱国主义任何国家的历史教育都要贯彻爱国主义的原则,主要是建立对国家的身份认同,培养民族自豪感。美国的历史教育也强调“美国人”的概念,但重点不在于“做一个美国人”(或者说“做一个美国人”这样的问题基本不会出现),而在于让学生认识到今天的“美国人”这个概念是怎样演变来的。上面引述的《美国史——从前哥伦布时代到新千年》开篇就说:“这些有关美国历史的故事会帮助你问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是美国人?’而你的思考又将帮助回答这个问题。”这样的说法并没有先验地设定一个让学生理解和接受的“美国人”的身份认同,而是告诉学生:“美国人”这个概念始终是开放给每一代的美国人去思考的,而他们的理解和选择也就帮助塑造了每一代的“美国人”。和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一样,只要是爱国主义,就难以摆脱狭隘偏激和情绪化的影响。很多所谓爱国主义的表现其实是对外界的无知和排外情绪,甚至是种族主义,这一点在美国一些政治上比较保守的人群中(很多又集中在南部和中部一些相对闭塞的地方)表现得非常突出。但在多元化的美国社会中,爱国主义教育一般处于自由派的影响之下,不但说教的色彩比较淡薄,没有强加于人的姿态,而且教育者(包括教材)和学生之间可以感觉到一种平等和信任关系。这在上面“什么是美国人”这个例子中可以感受得到。实际上,我在美国学历史和教历史最大的感受,就是平等和信任。作为外国学生,在美国上历史课可以毫无顾忌地对美国历史和政治作出种种批评;作为外籍教师或教授,学校当局和同事从来不会考虑雇佣你教文科会不会有任何意识形态的“副作用”,你的讲课是否符合美国爱国主义的“主旋律”。雇佣的唯一资格,就是学术背景和水准,包括多元化的族裔成分。学校不会冒着被起诉的风险说你意识形态有问题(当然,公开挑战普世的道德原则为奴隶制和种族迫害辩护的除外)。作为一个移 家,美国爱国主义教育最大的特色,就是寻找既符合各色人等的身份和需求,又符合这个国家历史和制度的共同点,即对自由的追求和对权利的肯定。这就使得美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实际上非常简单易行。爱国不是抽象的,不是上对下的,也不是光讲奉献,而是落实到个人的自由和权利上。

美国学校如何教语文和历史

为你推荐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在线报名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