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是简称 就像中国 一样 中华人民共和国 韩国全称叫 大韩 而且这根汉沽发音也不一样 只是你听起来有点像 但时不是 我也是朝鲜族的 像以前都叫 高丽 后来经过长时间战乱分割 分为 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 也就是现在的朝鲜还有就是这个大韩 韩国
韩国的“韩”是什么意思,麻烦给回复
韩国是简称 就像中国 一样 中华人民共和国 韩国全称叫 大韩 而且这根汉沽发音也不一样 只是你听起来有点像 但时不是 我也是朝鲜族的 像以前都叫 高丽 后来经过长时间战乱分割 分为 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 也就是现在的朝鲜还有就是这个大韩 韩国
朝鲜古代被称为高丽(Korea)。公元4世纪,在今天的朝鲜半岛上有了新罗、高句丽、百济三个国家。高丽为高句丽的简称。 公元918年王建建立了王国,国号高丽,并于936年统一了朝鲜半岛。高丽王国历时近500年,为各国所熟知,所以至今外文名称音译为高丽。 1392年,高丽三军都总制使李成桂建立李氏王朝,定国名为朝鲜,意为清晨之国、朝日鲜明之国或晨曦清亮之国。《东国舆地胜览》一书说:“国在东方,先受朝日之光辉,故名朝鲜。 今日朝鲜民族的祖先主要是《后汉书》和《三国志》中提到的“三韩”,即马韩、辰韩和弁辰(弁韩),分布在今天的韩国以及朝鲜南部地区,实际上它们在十六国时期还只是三个大的部族,到南北朝时期才逐渐形成新罗和百济两国。三韩就是是韩国名字的由来. “韩”与中国战国时韩国没有什么关系 对于"高句丽"的问题,对不起我复制资料的时候没有注意.现对于高句丽属于中国历史还是朝鲜历史的争论比较多.我 个人认为,高句丽同属于中朝(韩)两国的历史. 高句丽族的族源是我国上古时期古老民族秽貊人东迁后的夫余、高夷、沃沮、小水貊、东秽等,后又融合了卫氏朝鲜遗民的后裔、汉人、鲜卑人等.而百济、新罗则是由三韩人发展而来的.从民族的角度说,高丽,新罗,百济并不同源.高句丽的领土,发源和遗迹都更偏中国一些.但是说高句丽是中国的地方政权,似乎太过夸张了.我觉得可以认为这三国都是弱势少数民族政权,依附中国的程度各有不同. 589年,隋朝统一,收复辽东故上的问题提到了议事日程。同时,百济、新罗因屡受高句丽攻掠,也多次向隋朝求援,表示愿意从征高句丽。此时的高句丽亦一改前世诸王的修好政策,竞以兵戎相见,发兵进攻辽西之地,于是爆发了隋与高句丽的辽东战争。 辽东战争,计有四次。 第一次,598年,因高句丽兵犯辽西,隋文帝发水陆大军三十万前往征讨,双方未及交锋,高句丽王高元就遣使谢罪,隋文帝即下诏班师。 第二次,611年,隋炀帝兵发辽东,先胜而后败,损失惨重。 第三次,613年,隋炀帝再次亲征高句丽。辽东城一战,持续二十余昼夜,双方死伤甚众,后因隋朝内乱,隋军无功而返。 第四次,614年,隋炀帝第三次亲征高句丽。隋军先取得卑奢城大捷,准备进军平壤。高句丽王审时度势,"上表请降",炀帝允准,率军而归。 隋朝灭亡,唐帝国建立。645年,因高句丽、百济不遵唐朝诏命,联合进攻新罗,唐太宗应新罗请求,遂发兵二十万,亲征高句丽。在连获胜利后,因天寒粮尽,只好班师。 666年,高句丽内哄,国相泉男生被推翻,向唐朝求兵救援。唐高宗再发大兵,征讨高句丽。各路唐军,捷报频传。668年,唐和新罗联军围攻平壤,高句丽王藏投降。至此,高句丽所属176城。69万户,分别归唐和新罗所有。唐将高句丽故地划为9个都督府,42个州、100余个县。又于平壤设置安东都护府,以薛仁贵为安东都护,统兵2万以镇之。高句丽政权最后灭亡,高句丽的辖区大部分纳入唐帝国的行政建制,恢复了中原政权对朝鲜半岛和辽东的直接管辖。 随着政权的灭亡,高句丽族也解体了,分别融人周边各族之中。再也没有高句丽族了。 上文说到的王建是高句丽的遗臣,他自立为高丽王并最终统一朝鲜半岛.到这个时候,高丽国和高句丽并没有血缘上的联系,只有精神上的联系(看国名就知道).高丽辖境内的居民以新罗人为主。新罗人主要是源于朝鲜半岛南部地区的辰韩和弁韩人,高氏高丽灭亡后虽然有一部分高句丽人加入其中,但不是主源。这时的高丽,和中国的关系就很浅了. 1392年,高丽大将李成桂建立李氏王朝,取代高丽王朝,建都于汉阳(现汉城),将国号定为朝鲜,历史上称为李朝。李成桂是在明朝的帮助下夺得政权的,从此采取亲明政策,并且向明称臣,自此朝鲜一直是中国的附庸国。 朝鲜的历史大致就是这样.至于说高丽为高句丽的简称,是我没说清楚,高句丽的"句"字可以解释为"的",高句丽就是高"的"丽,可以简称为高丽,和王建建立的高丽国不是一个意思,所以又有高氏高丽(高句丽)和王氏高丽(高丽)之说. 我的兴趣是东亚史,目前的研究重点是日本史,呵呵.刚才犯的错误真是惭愧. 对于你说的韩国教科书问题,我的看法是这样的:有很多人在传这样的说法,还有大朝鲜帝国史之类的,大意无非是说韩国人如何意淫,如何自大等等.但是以我的很有限的学识和空闲时间,还没有看到过真正的韩国学生普遍使用原版历史教科书,所以我不能认定这种说法是真的.也许是韩国某个意淫专家写出来自娱自乐的,也许是象日本受到猛烈抨击的那种采用率不足1%的教科书,也许是中国有些别有用心的人首发,然后被人云亦云的人四处乱转的,当然,也决不能排除韩国确实在大规模使用它这种可能. 就我个人对韩国人(朝鲜就不说了)的印象,由于千百年以来其民族的命运都受制于外人,所以在他们的骨子里有一种深深的自卑感,进而演化成强烈膨胀的民族情绪.我相信很多韩国家长会教育孩子说,韩国是个多么多么NB的国家,以前打败过谁谁谁,韩国的文化怎么怎么有优势,久而久之简直成了传说.但是说韩国人在教科书里面写那些东西,我倒觉得不大可能,估计是野史一类的意淫专用品,或者用来做激发某种特定类型的人(比如军人, )的爱国心专用,教科书一说,目前我不相信.当然以上说的都是我的个人看法,不一定就是对的,只是给你做参考. 互联网时代,鱼龙混杂,很难判断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能做到随时保持独立思考说起来容易(比如,你不要相信我说的任何话^^),但是由于人的先入为主,三人成虎的特点,还是免不了加入人云亦云的行列啊,呵呵
我国史籍称古朝鲜人为“东夷”,意即“东边的弓箭手。他们散布于满洲地区、中国东部沿海、长江以北和韩半岛(朝鲜半岛)。东夷人中有一个神话,说传说的立国者檀君系天上下凡的父亲和一位以熊为图腾的部落(这样的部落在古代我国南方有许多)的女子所生。据说他于公元前2233年开始统治,他的后代在朝鲜“黎明宁静之国”、“朝日鲜明之国”执政达一千余年。当周朝伐殷时,东夷人逐渐移向满洲和韩半岛(朝鲜半岛),在中国的战国时代,黄海西岸的东夷同周朝人发生冲突。这导致他们大部向满洲南部和朝鲜半岛迁移。 “韩”与“朝鲜” 作为一个政权的称号,传说中周之前的檀君朝鲜、周时的箕氏(箕子所建,为殷商的后人)朝鲜和秦汉间的卫氏(汉移民卫满所建)朝鲜其疆域都位於大同江之北,而大同江正是中国和韩半岛的传统疆界(直到朱元璋时才将这一界限撤退到鸭绿江),但在汉武帝出兵东北灭掉卫氏朝鲜之后,“朝鲜”一名便从历史上消失,后来韩半岛上出现的政权在李氏朝鲜之前再也没有用“朝鲜”作过国号,朝鲜只是作为一个历史上的地理名词被偶尔提及,并且是用来表示位於中国之内的一个边疆地区。我国明朝初年,高丽国的大将李成桂在篡权后为讨好朱元璋而起用“朝鲜”这个国号,“朝鲜”本来与韩半岛的关系并不大。 现在看看“韩”的由来,前面说过,东夷大约在我国战国时期大部迁往满洲南部和韩半岛,东夷还有其他一些部落,即居住在满洲地区的徙貊和居住在韩半岛上的韩族人,他们都属于通古斯族,语言上属阿尔泰语系。根据我国史书《三国志》和《后汉书》的记载,当时半岛上的韩主要分为马、辰、弁三种,马韩有54国10余万户,辰韩、弁韩各有12国,共约四、五万户。马韩的一部——百济、弁韩的一部——新罗在韩族兼并战争脱颖而出,成为两个大国,新罗后又联合唐朝灭掉百济、高句丽,第一次统一了韩半岛;新罗衰微后,半岛进入三国时代,其中的后高丽再次统一韩半岛, 建立了王氏高丽,再后来,便是李成桂建立的李氏朝鲜,已如前述。从这一历程可以看出,韩 国的“韩”出自半岛的土著韩族,古代的“三韩”是其代表。在朝鲜分裂之前,朝鲜其实已经叫做韩(抗战时在中国的流亡政府就称为“大韩 临时政府”),这是朝鲜的最后一位君主李熙在被 日本吞并之前改的国号。而此前朝鲜历史上从未以韩作过国号,那么改国号的根据何在呢? “韩国”的由来 如此看来,在东夷迁韩以前,韩这个名称本来与韩半岛的关系并不大;在周朝时,韩则是半岛上的土著,现在的朝鲜(或称韩)民族主要是以半岛南部的韩人为 主体,融合了汉人、徙貊人、朝鲜人、夫余人、高句丽人、女真人等形成的,此“韩族”只是借用了古代东夷一部的名字而已。 大家知道,春秋时有一个韩国,位列五爵第二等——侯爵,虽然是周室近亲,但国家太小,不久韩国便被晋国灭掉,其统治者进入晋国继续做贵族,《诗经·韩奕》中说:“溥彼韩城 ,燕师所完,以先祖受命,因时百蛮。王锡韩侯,其追其貊,奄受北国,因以其伯。”由此可以知道,周天子只是封了一个宗室到韩城,但其地的人民则大部是异族正与燕国、巴国等的情形类似。其中的追和貊即为前述的韩族人和徙貊人,而作为东夷之一的这个韩是在不断迁移着的,被晋国吞并的那个韩只是其留在中原的一支。(后来三家分晋,韩国才得以复国,这是题外话。)金庠基在《韩徙貊移动考 》中,根据《诗经·韩奕》篇和王符的《潜夫论》等文献的研究,详细考察了古韩族人的移动,并将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岐周之西向陕西韩城迁移; 第二个阶段从那里移到河北固城一带;第三个阶段再从那里朝韩半岛一带移动。 因此,半岛的韩和中原的韩其实是同源的,都出自韩城。而韩城之 “韩”恰恰来自韩族人之“韩”, 可见,韩国国名取子韩族族名,而韩族是东夷的一个部落,所谓“夷”是我国古代华夏族对于边民的统称,所谓东夷、西狄、北戎、南蛮。朝鲜半岛上的“韩族人”与我国历史上的韩国人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韩国(朝鲜)的先民之一是三韩人(马韩、辰韩和弁韩),虽然古朝鲜国名多变,但是“韩人”、“韩民”之称一直在民间延续,在中朝两国的法律文书中也时有出现,比如:19世纪80年代的《清·朝水陆贸易章程》中就有“华民”、“韩人”之称,19世纪90年代中期清国皇帝对日宣战诏书中也有“著李鸿章严饬派出各军,迅速进剿,厚集雄师,陆续进发,以拯【韩民】于涂炭”之称。 在甲午战争清国战败后,在《马关条约》中放弃对朝鲜的宗主权承认朝鲜独立,1897年,朝鲜王宣布建制称帝,建立“大韩帝国”,“韩”第一次从民间进入国号,han这个音在韩语中是“大”的意思,也有“一”的意思,绝大多数民族都喜欢选寓意好的或者有纪念意义的名称作为国名、族名。
韩国国名源于古时朝鲜半岛南部的部落联盟“三韩”(辰韩、马韩、弁韩),在中国东汉、三国时代,三韩的政权即被中原称为“韩国”。
朝鲜半岛的许多政权虽然不以“韩”为国号,但仍以“韩”或“三韩”作为其别称而沿袭下来。至1897年10月,朝鲜高宗建立大韩帝国,使“韩国”作为朝鲜半岛国家的正式国名而登上历史舞台。
扩展资料:
韩国除国名外的标志:
1、韩国国徽公布于1970年7月3日。国徽中央为一朵盛开的木槿花。木槿花的底色白色象征着和平与纯洁,黄色象征着繁荣与昌盛。花朵的中央被一幅红蓝阴阳图代替,一条白色饰带环绕着木槿花,饰带上缝着国名“大韩 ”四字。
2、木槿花是韩国的国花。花开时节,木槿树枝会生出许多花苞, 一朵花凋落后,其它的花苞会连续不断地开,开得春意盎然,春光灿烂。因此,韩国人也叫它“无穷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韩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