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高考,一切并非结束。
许多考生进入所谓“后高考时期”,其心理压力非但没有消失,还可能产生一系列心理冲突和生理紊乱现象,形成考后心理“堰塞湖”,甚至发生严重心理问题的“井喷”。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在考后更需要心理关爱。【抑郁型】失落之情不可收拾 估分结束后,小柔觉得自己会与理想大学失之交臂,性格内向的她情绪变得非常低落,一遍又一遍地想着考试时的情景,想着那道做错的题,失落之情一发不可收拾,甚至闭门不出,不愿见同学,不愿见亲友。爸爸妈妈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分析】这类考生的表现是吃不好、睡不香,情绪低落,有些还伴随出现强迫思维强迫行为。自怨自艾,有些孩子由于性格突变暴躁,让人觉得难以理喻,与家人争执中暴烈情绪一触即发,严重者甚至出现轻生念头。【建议】活在当下,面向未来!往事如覆水,对于失利,适当的总结总是好的,必要时找家长或好朋友沟通倾诉也是有帮助的。对于家长来说,既不要过分冷淡也不要过分殷切,否则容易对考生形成一种负面暗示,反而给孩子更多压力。平时注意观察孩子的行为举止,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变化,并做出正确的引导,陪伴孩子平安度过这段等待期。【茫然型】无所事事没目标刚刚考完后,美美地睡了几天,但过了几天,他却发觉自己无所事事,心里空落落的,每天无所适从,特别无聊,时常茫然不知所措,觉得自己的智商降到了最低点,往日充实的学习生活一下云消雾散,仿佛一下子就失去了目标,找不到自己的方向。【分析】对于相当多的学生来说,高考的路上一直被父母、老师推着走。考试一结束,这种压力的快速释放会导致部分考生产生一种虚无感和无所适从感。尤其高考后父母对自己的生活学习要求及态度的变化,大家期待的眼光都放在分数时,这种感觉更明显。【建议】美好的人生是规划出来的!考生可用这段时间来发掘自己的兴趣爱好,对未来的生活学习发展规划奠定基础。也可根据兴趣爱好做一些平时想做却没有机会做的事情,适度地与同学结伴郊游、阅读、听音乐等。或者帮家长做点家务,家长应当多和孩子交流,引导孩子安排假期,避免无事可做加剧这种虚无的情绪。【放纵型】不顾一切地狂欢小宁考完高考最后一科,就与同学相约狂欢了一夜,紧接着又开始了新的“疯狂”:看电视、上网、睡懒觉、外出旅游等。12年苦读,一朝解放。他迫不及待地释放玩的欲望,更加无暇顾及考试结果,生活规律全盘打破。【分析】这类考生认为,高考结束便意味着一切已经过去,多年艰辛需要好好犒赏,因此玩起来毫无节制。家长们怀着弥补心态,往往也会纵容这种行为。导致此类现象愈演愈烈,有些考生甚至在此期间不慎染上赌博、烟酒、网络成瘾等恶习,严重者还会误入歧途。此前相关的报道屡见不鲜,应引起广大考生及家长的高度重视。【建议】凡事有度!考前的饮食和睡眠一般都比较规律,狂欢降临,人体生物钟变化剧烈甚至完全颠倒,这种逆转对考生们的身心有着巨大的伤害。因此,建议考生“放纵有边,松弛有度”,尽早回归有规律的生活,健康快乐充实地度过后高考时期,最好为即将开始的大学新生活做相应的准备。【焦虑型】越是期待越担心 高考过去几天了,小美一直忐忑不安,她对自己的成绩充满期待,总体感觉自己发挥正常,但又很担心自己可能的失利。离公布成绩还有一段时间,她心中实在没底,越来越焦躁,严重时晚上还会失眠。【分析】许多考生在考后会出现这种患得患失的状况,尤其是那些平时学习成绩还不错的考生,他们的期待值比较高,但在等待放榜的日子里,这种不确定性让考生更加焦虑,这种焦虑对于那些心理素质弱的考生,还会持续并且加重。【建议】直面现实!无论期待如何,现实总是不可抗拒地出现在我们面前。开心地接受自己,积极地面对现实,既是每个考生应有的姿态,也是我们人生的应有姿态。学会自我放松,分散注意力,比如可以听音乐、打球,与三五好友结伴做一些户外运动,找同学好友倾吐自己心中的烦恼等。【链接】“心理落差”易致病 高考过后,落榜或自我感觉不好的考生,容易情绪低落,更严重者甚至出现“自闭”现象,整天把自己关在家中。此时,加强自我调理、释放情绪至关重要。据分析,考生一般会出现5种心理: 麻木心理:一些考生因高考成绩不理想,受到家长、同学的嘲讽,于是妄自菲薄,以此掩盖内心的自卑和哀伤。 内疚心理:高考前,得到家长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得到老师的帮助和激励,本想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以示报答,结果心想事不成,遂产生了愧对师长的内疚心理。 失落心理:高考后,随着紧张感的结束,有的考生反而会感到茫然无措,心里空荡荡的,仿佛失去了什么。这种失落心理会使他们失去热情,对什么事都不感兴趣,整天等待期盼,六神无主。孤独心理:一些考生因自我感觉没有考好,害怕别人嘲讽挖苦,便整天闷在家里,避免会亲拜友,很容易形成孤独心理。自卑心理:出现这种心理的考生,认为高考失利就等于前途终结,整天愁眉苦脸、长吁短叹,反复咀嚼失败和痛苦的情绪体验,只看到自己的缺点,看不到自己的优点。他们一般拒绝与人交往,即使与人交谈,也总是自怨自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