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通识教育是一种对近代高等教育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的教育思想和实践,被认为是扩展大学生知识综合语用能力的有效培养方式。
该思想最早可追溯到亚里斯多德的“自由教育”思想,以正确的推理来培养人的思想。大学通识教育是19世纪初美国博德学院的帕卡德(A.S Parkard)教授首次提出,是指在大学阶段对学生进行共同科目课程的教育,它属于非职业性和非专业性的教育,是非功利性的,它秉承的是“完人”的教育理念。1在哈佛红皮书将“通识教育”定义为“首先将学生教育成为民主社会中负责的人和公民的那一种教育”,认为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的和全面发展的公民,此种人具有以下4种能力:有效思考的能力、清晰沟通思想的能力、做适当判断的能力、能辨识普遍性价值的认知能力。2从广义上来说,通识教育是贯穿着呢改革大学教育过程中的,其具体表现为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训练。通识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宽阔的视野,并为其专业知识的学习大号扎实的基础,更赋有人格魅力。从狭义上来看,通识教育是不能够为学生直接提供职业以及工作的教育。通识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为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从非职业教育的角度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 专业教育是培养在一个专门领域从事专门职业或专门岗位的专门人才的教育。这种思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育的目的是培养 在专门领域需哦哪个是专门工作或专门岗位的专门人才;第二,教育对象的普通社会成员(在教育普及的理想状态下,是全体社会成员),因为任何一个专门领域领域的就职人员都需要掌握专门的知识;第三,教育内容比较狭窄,仅限于专门人才所需要的专门领域的知识。我国有部分高校对有关本科教学改革作出了以下尝试:一年级侧重通识教育,从二年级开始,经导师指导,学生重新考虑选择自己的专业,侧重于进行宽口径的专业教育。提倡开展通识教育绝不是否定专业知识和技能对对学生整体素质构成的重要作用,而是认为在求学阶段学生应尽力拓宽学术视野,避免出现单视野的受教者。在教学的方面,高等学院应减少大班教学模式,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能进行更直接的交流,引导学生在课堂各抒己见,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让学生了解到学科的发展前沿,突出学生的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实践能力,这也是国外普遍采用的形式。(三) 尽管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有着很大的不同,但是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是相互联系的;通识教育是专业教育的基础和延伸,专业教育是对通识教育的深化。在大学教育中,应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联系起来,将通识教育贯穿整个高等教育体系,通过环境熏陶这类隐形教育的开发与应用,才能构建起通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4在某种程度上,各种类型的高校在治学原则上是一致得到,但在培养目标上应有所区别。对于研究型大学,它的主要培养目标不是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技工,而是培养全方面发展的创新型的科学家、思想家、艺术家以及各方面的领军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