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离工科”正成为一个被不断提及的现象。
人们可以看到,经济、贸易、金融、管理等专业大受青睐,而机械、化工、地质、冶金等专业则鲜有人问津——尽管前者的就业形势正变得一年比一年难。而在20多年前,一个广为流传的口号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有教育专家对此忧心忡忡:最优秀的学生考工科的少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趋势是,最优秀的学生争着上工科,“两弹一星”的成就都离不开优秀工科生的贡献。而现在最好的学生都去报考金融、贸易、管理等热门专业。 20多年来,因为整个社会技术及观念的变迁,理工科在吸引青年人学习上,已经遭遇了挑战。学习理工科,也并非高枕无忧,尚需在选择前多加斟酌。理工科优势仍在“知足吧,你们学理工的,买黑户口都更便宜!”对于学机械的男友对未来工作的忧虑,学传播的小凡常常这样教他“比下有余”。来自《中国新闻周刊》的报道说,以应届文科“双外”(生源地和院校都不在北京)硕士毕业生的身份接触卖北京户口的人群时,得到的最高报价是15万。多名声称能办北京户口的人都说:“理工科及紧缺专业好办,文科不好办。”如果说“理工科的买黑户都更便宜”还多少有几分黑色幽默的话,种种来自权威渠道的迹象则显示,尽管面临挑战,在就业上,理工科依然占据不小的优势。人事部发布的《200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接收及2006年需求情况调查分析》指出,2005年,参与调查的24万余名高校毕业生中,文科类专业的就业率为85.3%,理科类专业的就业率为85.6%,工科类专业的就业率最高,达到89.2%。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联合发布的“200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则显示,参与调查的大学生中,农学和工学的就业率分别为78.4%和55.4%,高于法学(37.9%)和教育学(33.3%)。有人这样分析:近年来,虽然第三产业发展速度超过了第二产业,但对高层次服务业人才需求并没有同比增长,因此理工科学生在就业上仍会占优势。要明确大学一毕业是工作还是继续深造北京林业大学招生办主任穆琳建议考生首先明确自己将来的方向:“想学什么,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越早定下来,你大学4年学习就越有目标,将来越容易出成就。”对于将来的方向,很多人可能无法提早确定下来。不过,也许可以先明确的是:我打算念书念到什么程度,是准备大学一念完就参加工作,还是希望能够继续深造考硕士念博士?这一点比较容易确定,也非常之关键。如果希望获得较高学历后再工作,那么本科期间不妨选择一些较为基础性和通识教育的专业,譬如说,对经济学感兴趣的话,可以先念一个数学学位——现代经济学已经成为一门涉及方程、演算的科学,有好的数学基础将在经济学的学习中占据优势。而如果希望大学本科一念完就工作的话,在选择专业时,更需要慎重。一篇网上广为流传的帖子《中国大学最烂专业排行榜》,将生物工程列为第一,并在其“颁奖词”中写道:“国内甚至名校念到博士都没出路,除非是‘海龟’,还能教书。但目前是录取分数第一高。每年有众多高分考生满怀希望进去,但实在是浪费啊。国内没有像样的生物公司,所以工作非常难找。”一位曾在中国最好生物系就读的毕业生告诉记者:“生物工程并没有那么夸张。说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也没有错,但现在的现实前提是:你得读到博士。很多人没有想好,而且当初都是以极高分数考进来的,抱怨自然不少。”同样被列入这一排行榜的还有环境类专业,它获得的颁奖词是:“本科基本无法就业,只有去考环保局。”对此,相关专家表示,排行榜有夸张、恶搞的成分,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就业现实。想好自己希望在什么地方就业在明确自己所追求的学历层次后,如果想更进一步的话,也可以在报考时较为粗略地确定未来就业的地方。这是因为,不同的地域产业结构不同,对人才的需求也不同。考生可以结合国家整体的和目标地区的产业调整,科学合理地填报志愿。譬如希望未来在北京就业,不妨参照《接收非北京生源毕业生紧缺专业范围》。这一范围每年都有调整,但是一些专业也相对稳定。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及自动化、建筑工程、通信工程等专业从2003年以来一直是北京市的紧缺专业,化学化工类、材料学则是2007年、2008年新加入的紧缺专业。2006年以前一直是紧缺专业的汽车工程则从2007年开始不再紧缺,可能和北京市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有关,金融学从2007年开始连续两年进入紧缺专业目录——这一目录,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北京市产业调整的风向标。同样,上海市也分两批出台了其“重点领域人才开发目录”,目录中专业的大学生在争取上海户口上可以加分。其中第一批为文化、金融、生物与医药、新材料、港航、电子信息,第二批为汽车、航空航天、装备制造、船舶制造、工程建设和轨道交通。人事部发布的《200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接收及2006年需求情况调查分析》通过对15个副省级城市的调查,分析了不同地域的不同人才需求:东北地区对土木工程、机电一体化、道路与桥梁、汽车制造与维修、生物工程等专业需求量较大;中西部地区对临床医学、文秘、财会等专业需求数量较大;而东部沿海需求的特色专业则是经济学、英语、医药卫生等。除了地域的专业需求,报考时还可以参考国家产业政策。如2007年,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人事部、科技部、国资委联合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家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当前要优先支持农业、林业、水利、气象、地质、矿业、石油天然气、核工业、软件、微电子、动漫、现代服务业等重点公益、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领域以及新兴产业的紧缺人才培养。”不要对专业名称望文生义众多专家表示,选择专业时容易犯的错误是望文生义,看到名称就“想当然”。譬如生物医学工程,不少人以为是医学专业,其实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电器信息类的工科专业,毕业后可以在现代医疗仪器、电子技术、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从事研究、设计、制造与应用工作,也可以在各类医院从事临床工程技术服务方面的工作,或从事通用医疗器械设备的操作使用、维护维修和采购管理等工作。再比如信息和计算科学,常被人当做一门计算机方面的学科。其实,这是一个数学类专业,要求毕业生能运用所学数学理论知识和熟练的计算机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该专业的毕业生能在科技、教育和经济部门从事研究、教学、应用开发和管理工作——当然,继续学习计算机也是有着很大的后劲的。还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大学为了在招生时能吸引考生,将一些不易吸引考生的传统专业的名称改成了很“前卫”、“动听”的名称,如在专业名称中加上了“国际”、“工程”、“技术”等诱人的字眼,吸引了大批考生报考。高招报考专家张艺执举例说,某省曾有一位获物理竞赛一等奖的考生,看到某以工科为主的著名综合大学中的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就想象这个专业应当是研究航天火箭推进器和燃料的,于是抱着从事航天事业的幻想,毫不犹豫地填报了这个专业,入学后才发现该专业就是过去的锅炉专业。不一定要报热门专业热门专业也有可能就业率比较低。山东大学招办副主任朱德建在接受访问时以该校的经济学为例进行了分析,“经济学是大部分考生非常向往的一个专业。但是由于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就业想法不太一样,从目前我们的统计,它在学校的就业率又不是最高的。这种现象非常普遍。”北京林业大学招生办主任穆琳则介绍说,北京林业大学有一个专业叫木材科学与工程。有两个方向,一个是木材科学与工程本专业,另外还有一个是家居设计方向。这个专业在各省录取时的分数比较低,因为很多人一看这个专业名字会误解成是做木匠的。但其实现在随着人们对居室设计的要求不断提高,这个专业的人才需求很大,每年这个专业的毕业生都供不应求。“有的学生入学之后觉得学了这个专业,闹专业情绪,希望转专业,说怎么被录进了这么一个专业,到大四毕业的时候发现自己成了一个香饽饽,很多单位招聘这个专业的学生。”“经济类、管理类的专业,很多学校都会开设。但一些特色专业,比如我们学校的风景园林、林学,这种专业因为有50多年的学科积淀,在全国排名是第一的,全国仅有的关于园林方面的两个院士都在我们学校,这个学科是非常强的。”穆琳说。看专业,还得看学校看专业之外,还得看学校——同样的专业,不同的学校,有着完全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就业率。譬如从《2007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白皮书来看,来自《新闻晨报》的消息说,同样是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复旦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学校就业率高达100%,而有的学校的就业率只有93.9%;再比如工商管理专业,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上海海事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东华大学的就业率达到100%,而有的学校就业率约为88.9%;化工制药类的专业,华东理工大学的就业率达到99.7%,而有的学校的就业率则只有76.2%;计算机类的专业,上海市有近40所高校开设,但各校就业率最高的100%,而最低的只有69.6%。相关专家分析,这一方面是一些学校的名校优势,另一方面,和一些学校在专业上一哄而上也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