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量地震规模的标准主要有震级和烈度两种。
(一)地震震级地震震级是根据地震时释放的能量的大小而定的,释放能量愈多,震级就愈高。目前国际上通用的震级标准里氏震级是由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地震学家查尔斯·里克特和古登堡于1935年提出的。里克特定义地震仪(伍德-安德森扭力式地震仪)在距离震中100km处的观测点记录到的最大水平位移为1μm的地震作为0级地震,如果距震中100km处测得的地震波振幅为1mm,即103μm,则震级为里氏3级,其他震级以此类推。小于里氏规模2.5的地震,人们一般不易感觉到,称为小震或者是微震;里氏规模2.5~5.0的地震,震中附近的人会有不同程度的感觉,称为有感地震,全世界每年大约发生十几万次;大于里氏规模5.0的地震,会造成建筑物不同程度的损坏,称为破坏性地震。里氏规模4.5以上的地震可以在全球范围内监测到。(二)地震烈度同样震级的地震,造成的破坏程度不一定相同;同一次地震,不同震中距受到的破坏程度也不同。烈度就是衡量地震破坏程度的标准,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是不同地区的破坏程度不同,也就是烈度是不同的。地震烈度大小除了与地震震级、震源深度和震中距有关外,还与地表环境和建筑物的特性有关。中国1980年重新编订的地震简缩烈度表:1度:无感——仅仪器能记录到;2度:微有感——个别敏感的人在完全静止中有感;3度:少有感——室内少数人在静止中有感,悬挂物轻微摆动;4度:多有感——室内大多数人、室外少数人有感,悬挂物摆动、不稳器皿作响;5度:惊醒——室外大多数人有感,家畜不宁,门窗作响,墙壁表面出现裂纹;6度:惊慌——人站立不稳,家畜外逃,器皿翻落,简陋棚舍损坏,陡坎滑坡;7度:房屋损坏——房屋轻微损坏,牌坊、烟囱损坏,地表出现裂缝及喷沙冒水;8度:建筑物破坏——房屋多有损坏,少数被破坏,路基塌方、地下管道破裂;9度:建筑物普遍破坏——房屋大多数被破坏,少数倾倒,牌坊、烟囱等崩塌,铁轨弯曲;10度:建筑物普遍摧毁——房屋倾倒,道路毁坏,山石大量崩塌,水面大浪扑岸;11度:毁灭——房屋大量倒塌,路基堤岸大段崩毁,地表产生很大变化;12度:山川易景——切建筑物普遍毁坏,地形剧烈变化,动植物遭毁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