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中国人到柏林军事学院学习过,一般都到陆军慕尼黑军官学校、柏林陆军大学和德国步兵学校学习。电视剧中提到的额周卫国不算
中国第一批到德国柏林军事学院学习的成员名单希望能解答下
没有中国人到柏林军事学院学习过,一般都到陆军慕尼黑军官学校、柏林陆军大学和德国步兵学校学习。电视剧中提到的额周卫国不算
中国美没派学员去德国柏林军事学院学习。国柏林军事学院又叫德国联邦国防军指挥学院,是德国培养和轮训三军高级参谋人员和中级指挥官的学校。其前身是高级军官学校,它于1810年创建于柏林,是世界上第一所培养参谋人员的学校。它的第一任校长是格哈德·冯·沙恩霍斯特将军。著名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曾在该校任校长达12年(1818一1830年)之久。 著名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曾在此担任过教官和12年之久的校长。第一批留德学生为李鸿章所派。共有7人,即卞长胜、朱耀彩、王得胜、杨德明、查连标、袁雨春、刘芳圃 ,均属天津海防各营内年力少壮之游击,即下级军官 。当时正值德国克虏伯制造厂代雇都司 ( 教官)李劢协 C·Lehmeyer 任期届满回国,于是由他全权安排 ,于光绪二年三月二十一日从天津港搭船赴德 。到达柏林后,他们得到了驻华公使巴兰德兄弟的关照 ,其中4人被派到柏林郊外的施潘道步兵四团,另3人卞长胜 、朱耀彩 、王得胜因体质稍弱被派往波鸿厂学艺,第二年调赴基尔德国北海海军基地学习海上作战技术。
第一批留德学生为李鸿章所派。共有7人,即卞长胜、朱耀彩、王得胜、杨德明、查连标、袁雨春、刘芳圃 ,均属天津海防各营内年力少壮之游击,即下级军官 。中国历史上第一批远赴德国的留学生要追述到光绪初年,选择德国作为军事留学生的目的地源自清朝对德国军事的推崇 ,中国对德国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则是逐步形成的。1861年第一个《中普条约》签订,19世纪70年代中德双方互派外交使节,1873年随着王韬《普法战纪》的出版,中国对突然崛起于欧洲的德国越发产生了浓厚兴趣 。从ZZ地位来看,李鸿章认为“德国发奋为雄,其军政修明,船械精利,实与英 、俄各邦并峙”。而从地理因素上分析 ,“该国距华较远,并无边界比连”,在两国关系上“亦无传教与贩卖洋药等事”,且“该国素敦友谊”, 因此,“亟应及时联络,师彼长技以助我军谋” 。洋务派人士最初对德国的军械制造和军事教育颇为青睐 。左宗棠在1874年3月22日的《与沈葆桢书》中便认为 :“愚见布乐斯(普鲁士)近出后膛螺丝开花大炮 , 精妙绝伦,最为利器。……实为洋中所罕见 , 似可乘遣赴各国使,亦到布乐斯讲习制炮造子弹之法。”李鸿章则对德国的军事学院盛赞有加 , 称其“为发展德国作战技术发挥了巨大作用,为德国海陆军培养了一代代杰出军官和军事领袖” 。当然, 除了军事知识,德国的普通教育也受到有识之士的推崇 。除此之外,清朝看好德国还有另一层原即希望抵消留学生在日本学习期间所产生的那种对清朝的不利影响 。1896年后,中国留日学生急速增加,1902年人数甚至超过留学欧美学生的总和。1902年,中国驻日公使和留日学生之间发生摩擦 。特别是留学生在学习之余谈论时事政治 ,秘密支持和展开反清活动 。清朝越来越担心这些学生回国之后传播GM思想 最终会危及其统治的安全。在这种情况下,清朝中的一些亲欧派人士开始转向欧洲 ,欧洲逐渐代替日本成为各地派遣留学生的主要对象国 。其中以湖广总督端方为最 。在德国人眼里 ,他并不盲目尊崇日本 ,而是崇尚德国的军事、科学和技术,主张发展德国在湖广的影响。早期留德学生主要“学习水陆武备,此外专意语言文字,其余各种学问均未能涉及”。光绪二十五年“同文馆原奏”提出应注重学习西洋的农、工、商、矿等实业。然而就赴德学生而言,学科分布状况并无根本改变 。坚甲利兵思想仍充斥于大员的头脑之中 , 加之德国以军事尤其陆军见长 ,因此留学生派遣仍以军事学员为主 。根据驻德大使杨晟的奏报 , 光绪二十二至三十二年70名登记在册的留德学生中,在军校学习的学生为38名,学习制造技术的17名,其余的分别学习矿学 、 法律学 、 电学和德语语言文学 。由湖北选派的留学生清一色地学习“马队、步队、炮队和工程队”, 以及军械制造技术 。而21名江南学生也皆“习陆军” 。而在荫昌所奏报的77名留学生中, 所攻科目也以军事和理工为主 ,但也有学美学的,进柏林文科大学的有7名。洋务运动时期送往德国的第一批学生7名 , 查连标、袁雨春、刘芳圃三人学有所成,1879年回国后经李鸿章面试,认为“所习步队、技艺、纪律尚为娴熟”,又据李凤苞鉴定,“该弁等在洋均各谨守礼法 , 见重于外人,营哨教习均具考语信凭 , 是其材器颇堪造就”。因此授予查、连二人五品蓝翎,“以千总尽先补用”。而袁雨春则“以守备尽先补用”,并赏换花翎军功。三人均留于直隶 , 仿照德国之制, 训练新军。清朝留德学生归国后作为群体所做的贡献不如留日学生,后者为反清提供了骨干力量; 其贡献亦不如在科学技术领域独占鳌头的留美学生 。清朝留德学生中卓有成效者并不多。1903年派往德国的湖北学生马德润在柏林大学获得了政治学博士头衔,而宾步程曾担任过湖南专门学校校长。朱和中1912年归国,任南京陆军参谋部第二局局长,曾翻译过《 德国宪法 》一书。胡均1911年前回国, 1912年担任北京大总统府秘书。在早期留德生中段祺瑞是其中的佼佼者,是中国叱咤风云的人物,成为北洋三杰中的"北洋之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