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30日~2月4日,我到我最喜欢的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进行了为期6天的参观与学习,观摩了微生物学方面的理论课和实验课、生物化学的理论课,亲身体验其活跃的课堂气氛;参观了微生物学与病理学实验室,并与微生物学系的老师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交流。
最后还有幸参观了香港中文大学李嘉诚健康科学研究所。时间虽然短暂,但收获颇丰。现将参观与学习的收获与体会汇报如下:
一、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的教学特色。
1. 以人体系统为本的整合医学课程。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开设四项学士学位和多项研究院课程。学士学位课程包括内外全科医学、护理学、药剂学以及医学科学增插学年学士学位。对于护理学和药剂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基本上采用传统课程设置:解剖学、生理学、微生物学等。从2001年起,中文大学对内外全科医学士课程进行了改革,将第1~3学年的基础课程进行整合,采用以人体系统为本的整合医学课程。每门整合课程称为一个panel,其中包括若干个Teaching Topics(教学主题),由几个学系的教师共同授课,其中一位教授担任Course Co-ordinator负责全面协调工作。“Haematology,Infection and Immunity”(血液病学、感染和免疫)整合为一个panel,由Anatomic & Cellular Pathology(解剖及细胞病理学)、Microbiology(微生物学)、 Immunology(免疫学)以及Medicine & Therapeutics(内科及治疗学)系的教师共同授课。这个panel集中在第二学年和第三学年进行讲授。在第二学年讲授的内容主要包括基础血液病学、基础免疫学和微生物学(包括细菌学、真菌学、寄生虫学、病毒学)和抗微生物制剂。第三学年讲授内容主要包括移植免疫、先天性或获得性免疫缺陷、衰老与肿瘤、免疫治疗、贫血、血细胞减少、出血和血栓形成的机制和输血的基本概念以及细菌、病毒、寄生虫引起的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防治,尤其特别强调了微生物耐药机制和耐药性传播以及合理使用抗微生物制剂的重要性。
2. 全英的理论课教学形式。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理论课常采用Lecture和Tutorial class的形式,Lecture由任课老师在大课室讲课,Tutorial class即由教师指导进行小组讨论。此外理论课还有Seminar(研究会)、Short Talk(简短会谈)等方式。我们观摩了中文大学药剂学院一年级本科生的一堂“Gram-Negative Bacteria”的理论课,课程由微生物学系凌教授讲授。凌教授用流利的英语对各种革兰阴性细菌进行了系统的讲解:奈瑟菌、肠道杆菌、流感嗜血杆菌、革兰阴性厌氧菌等,重点突出地讲解了肠道杆菌及其引起的疾病。凌教授在课堂中积极地启发和诱导,不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师生之间积极互动,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我们还有幸观摩了一年级内外全科医学生的一堂“Biology of Bone” 的理论课,由生化教研室的张教授讲授,是属于“Foundation Studies”这个panel的。在开课初期,张教授并不直接讲解骨的生物学,而是从癌症病人的骨转移讲起,立即激起了学生的浓厚学习兴趣。接着张教授图文并茂地介绍了骨的新陈代谢过程,描述骨的基础荷尔蒙调节规律和钙的新陈代谢,以及骨质疏松症的各种影响因素,最后还介绍了两种临床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的新药。为了扩大医学生的视野,张教授在授课中引用了多篇参考文献,介绍了骨生物学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
3. 以病例引导的综合性实验教学方式。香港中文大学可以列入实验课范围的教学形式有Practical(实践)、Demonstration(示范)、Visit(参观)等。药剂学、护理专业没有安排医学微生物学方面的实验课。内外全科医学生微生物学方面的Practical(实践)以病例讨论为主,设置有6个专题:病毒感染病例、肠道感染病例、无菌技术与败血症、创伤感染与厌氧感染病例、药敏试验与抗生素相关病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病例。每个专题讨论包括4~8个病例。我们观摩了一次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病例讨论,共有6个病例,都是从临床典型感染病例收集整理而来,主要围绕几个方面进行讨论:“面对这样的病例,如何问诊”、“病例的初步诊断”、 “取什么标本送检,做哪些检查?”、“选用什么抗生素”、“如何治疗”等等。针对每个病例,逐步深入地开展讨论,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医学生在以后临床实践中可能面临到各种传染性,甚至高度危险性的传染病(SARS、人禽流感等),香港中文大学非常注重医学生的生物安全防护。在微生物学实验课中,安排每位医学生进行“Face-Mask Fit Test”。在我们参观期间,有一组学生正在进行“Face-Mask Fit Test”。 老师仔细地为每个医学生进行N95面罩的测试,并记录下合适的面罩型号。当医学生处理传染病例时,可以选择合适的N95面罩进行必要地生物安全防护。 我们认为,学校教学的目的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让学生在自由、主动的环境中思考和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与创新精神,真正让他们茁壮成长。教学课程的改革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系统思维。借鉴境外学校的先进做法,可以让我们学院在培养医学人才方面进一步缩短与国外一流院校的差距。有比较才有差别,有思考才有触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