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世纪初美国就已出现基于教育产出的大学评价,但真正引发美国大学排行评价革命的里程碑事件,当属1983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以下简称《美国新闻》)推出其最佳院校排行榜。
该大学排名流传甚广,影响深远。此后,《金钱》杂志、《普林斯顿评论》、《华盛顿月刊》、《福布斯》杂志,甚至联邦教育部等各类机构,都先后推出各自的大学排行评价,引发广泛的社会反响。调查发现,美国大学排行榜推出机构以独立的传媒组织为主,也涉及公司、研究机构甚至联邦教育部,体现了美国大学排行评价主体的社会化取向、多元化格局和“独立第三方”居主导地位,以及大学评价领域的多元共治特征。在评价目的方面,主要是为学生及家长提供选择就读院校的参考意见,或者为公众提供一种新的认识、评判大学的视角和标准,反映出美国大学评价服务于学生、家长及公共利益的基本立场与服务取向。近30余年美国主要大学排行评价的价值标准大体上可归为五类:学术卓越标准,学生满意度标准,综合性价值标准,教育投资收益标准和社会公益标准。1.传统的学术卓越标准《美国新闻》一贯坚持学术卓越的标准,其师资水平、财务资源和校友捐赠等一级指标反映出大学学术质量的资源保障,学生的选拔性、保留率、毕业率则体现生源和教育质量,本科学术声誉体现学术质量的同行认可度。这种评价标准总体上保证了院校排行结果的稳定性,突出了私立精英研究型大学的整体领先优势。例如,1983年-2000年,哈佛、普林斯顿、耶鲁和斯坦福大学一直稳居前四名。但是,这种单一学术卓越的评价标准和明显偏向私立精英名校的评价结果,既同美国社会阶层差距不断拉大、大学学杂费持续攀升、弱势阶层在高端教育机会竞争中日渐不利等民生情势形成鲜明反差,又难以彰显现代大学作为社会“轴心机构”所应肩负的公共使命和公益责任。公众的质疑是:《美国新闻》认为最好的大学就是那些花钱最多的,将大多数学生排除在外,仅保留一个精英小圈子的这类学校。其评价标准不断推高高校学费,不仅会威胁公共利益增进作用被低估了的公立院校,而且可能把美国的高等教育引向毁灭的道路。2.学生主体满意度的标准《普林斯顿评论》推出的各类最佳院校排行在美国大学排行中堪称“另类”,它以评价量表为工具,通过对全美数百所院校的约14万名学生进行调查,依据各评价项目的学生主观评分来评选出各类最佳院校。其评价项目包括学术和管理、学生主体、课余活动、政治、生活质量、 特定类型院校、社会场景和城镇生活等多个领域。例如,在学术和管理方面,就包含最佳就业服务院校、最佳课堂体验院校、最佳健康服务院校、最多经济资助院校、最多随和教授院校、学生受益最多院校等18种;在学生主体方面,包括最多/少信仰宗教学生院校、最多/少种族或班级互动院校等6种;在课余活动方面,包括最佳运动设施院校、最佳校报院校、学生最热衷社区服务院校等10种。3.渐成主流的综合性价值标准高等教育的内涵丰富性及使命复杂性,意味着所谓的最佳院校不宜只从单一价值维度来界定,应综合考虑多重价值标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金钱》、《福布斯》、《壁龛》、《野兽日报》和《今日美国》等传媒先后推出多种基于多重价值标准的最佳院校排名。五家传媒的最佳院校评价都兼顾教育质量(学生保留率、毕业率、学术等级、学生的成功、教育资源或学位完成情况等)、教育的可负担性(学生负债、就学成本等)和教育产出(学生毕业后薪酬、学生获奖、杰出校友、毕业后工作的意义等)等核心价值,此三者权重总和在60%至100%之间。这种综合性的评价取向,体现了现代社会公共治理中绩效主义和问责潮流对大学评价的深刻影响。《福布斯》、《壁龛》和《野兽日报》还重视学生的学习生活经历、体验及满意度,三家媒体此方面的权重分别为25%(若剔除通常归为教育质量项目,权重为15%的学生保留率指标,《福布斯》该方面权重为10%)、40%和30%,观照了大学评价中的学生主体地位及学生满意度标准。4.渐趋流行的教育投资收益标准尽管大多数大学排行都承认,高等教育首当追求促进受教育者的个体成长等内在收益,但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投资的经济与民生价值同样不可低估。正如部分传媒所言,当就读大学变得越来越昂贵时,那么就会有越多的学生被鼓励只将高等教育视为一种单纯的投资回报。美国知名薪酬调查机构薪酬评量公司、独立研究机构布鲁金斯学会、《经济学人》杂志及联邦教育部等推出的最具价值院校排行,就体现了大学排行的这种教育投资收益标准及评价取向。评估大学的教育投资收益,薪酬评量公司选用的指标是学生入学后20年间的净投资回报(或年均回报率);布鲁金斯学会和《经济学人》选用的是大学在提升学生毕业后工作收入(或经济上的成功)方面的贡献度,即学生预期收入或经济水平的实际值与依据理论模型计算得出的预期估值之差;联邦教育部在公布全美约7000所大学有关学生录取、保留率、就学成本、学生负债、毕业率、毕业后收入等系列数据的同时,也公布了小规模的低成本高收益四年制本科院校榜和高毕业率低成本四年制院校榜,以表达其所倡导的兼顾学生成功和就学成本的大学评价取向。从结果来看,这类排名中位居前列的大学都能为学生提供高水平的教育投资收益。毋庸置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院校毕业生的高等教育投资收益,本身就是市场对大学教育学术与人才培养质量的经济尺度评价。高品质的教育学术,理应同步产生高水平的教育投资收益。5.产生反响的公共利益标准大学作为现代社会的轴心机构,须对国家和社会的公共利益承担责任。除重视高等教育的投资收益外,美国人也习惯于视高等教育为促进社会流动和保障公共利益的源泉。这恰恰是《华盛顿月刊》大学排行的基本逻辑。该机构强调的问题是:大学为这个国家做了什么?与此类似,《纽约时报》、院校网和知名公益新闻调查机构ProPublica分别关注的是大学优质教育机会的可获得性、大学在促进弱势阶层子弟向上流动方面的贡献度,以及大学对低收入学生的实质助益,并以这些指标为基础,推出各自基于公共利益标准的最佳院校排行。公共利益的增进体现在很多方面,《华盛顿月刊》强调的是大学对弱势阶层子弟向上流动的助益,大学通过研究对公共利益的增进和大学对社区、对国家开展服务等三个方面;《纽约时报》关注的是大学在以更低的费用吸纳和帮助更多低收入学生顺利获得学位方面的表现;院校网侧重的是大学帮助弱势家庭学生实现经济与社会地位向上流动的作为……来源:《高等教育研究》作者:陈金圣(原文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