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条件、专业发展两个角度来分析一下哪些人适合去美国读本科。
(一)经济条件从经济条件来说,我一直不建议我们的家长做“打肿脸充胖子”的事情。每个家庭因为种种原因都有自己的经济条件和背景,之所以不赞成家长砸锅卖铁供孩子出国,是为孩子的身心健康考虑。通过这种方式出国的家庭在心态上会有很微妙的变化,比如家长会更加饥渴地希望孩子出好成绩,因为真金白银投下去最好一分钱看到一分收获,会更加焦虑和纠结。而孩子有两种倾向,一种是心安理得型,无所顾忌地挥霍着家长的血汗钱,这种往往成绩堪忧,对物质的要求也比较高;另一种是“忍辱负重”型,每天对于自己出国留学造成的家庭开销非常内疚,越是内疚越是学习效率低下,最后就算考出来去了美国读书也会一直被这种内疚感折磨,甚至影响其一生的自我价值,这一种情况比前者还要危险。因此,我强烈建议各位家长,如果没有宽松的经济条件,还是鼓励学生在国内读完本科再去读研究生,时间短、费用适合。有的家长问,那如果家里条件不好,孩子一定要出国求学怎么办?这个问题特别好,那你就告诉孩子,爸爸妈妈和你一起努力实现你的梦想,你要为你的梦想拿出行动来。美国非常多的大学为国际学生提供经济资助,既有学费食宿全包的全奖、也有学费豁免、还有部分金额的奖学金。今年我们新课堂就有学生获得3.8万美金一年的奖学金,前提是对每年的学业成绩GPA有要求。这样折合下来每年家里只需要提供1.5万美元左右的费用就可以读完本科,类似这样的情况我鼓励学生去留学,不但能获得更好的教育,还有一种强烈的荣誉感和自我动力。考虑孩子未来的专业和发展。首先各位家长要相信,我们大部分孩子是凡人,也就是最后的成功与价值是靠后天的努力与培养来获得的。只有少部分金字塔尖的孩子是“非凡人”,这跟基因有关,也跟家族实力有关,他们天生有超乎常人的天赋,无论是在数字、音乐或者计算机方面,这样的孩子往往不需要你纠结这个问题,国内外的学校都会非常欢迎他;另一种也是少数,就是学习成绩和行为习惯都出了大问题,但是家里有比较好的经济条件的,这类学生我反复强调,出国不是万灵药,你遇到的一切问题靠出国留学是无法治疗的,要先在国内解决根本问题,再考虑出国留学。其实真正最纠结的是这样一群学生家庭:孩子的学习成绩不错,他们在国内,能够进入比较好的大学,起码一本线以上,可能是国内非常有名的学校,但是离清华北大这样被全国认为是最顶尖的学校又有一定距离。这个时候家长就很难做决定,一方面觉得孩子太小出国不安全,想尝试在国内搏一搏高考,但是一方面又怕万一考不好没了机会,觉得香港和新加坡的大学也很不错,是不是可以一并考虑。这样的时候我建议家长换一个思路,好好开个家庭会议来讨论孩子向往的专业和未来的发展场景。大家可以做这样的练习,让孩子去描述自己5年后(在大学)和15年后(工作成家了)过的某一天的画面,这样的想象越详细越好,从早上起来做的第一件事是喝咖啡还是晨跑,是听新闻还是听音乐,醒来的时候是早上6点还是自然醒,一直到白天做什么、在哪里做,周围的空气怎样,可能会遇到什么问题、跟谁在一起学习和工作等等。类似的练习可以多做几次,反复做,当然,很有可能五年十年之后的画面是大相径庭的,但是没关系,因为在找不到具体的奋斗目标的时候,这样的场景可以帮助你去了解和挖掘孩子内心深处最想要的生活是怎样的,然后再逆推做什么工作、读什么专业、是要留在美国还是回国,或是去哪里发展。家长在做这个练习的时候会惊讶地发现,父母在孩子身上有多么深的烙印,不管他跟你关系怎么样、亲密不亲密、回到家是愿意侃侃而谈还是门一关就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你对于工作和生活的热情与认知,将会深深影响他对于自己未来的描绘。在做这样的练习的时候,注意家长尽量不要参与,多倾听,少发言。千万不要孩子还没说话,你已经把他大学和工作后的生活都安排好了、幻想好了。孩子是具有独立意识的个体,不是你实现梦想的工具。(二)专业选择在专业选择的方面也可以关注,哪些是美国最容易获得资源的,比如计算机、金融、艺术等等;哪些出国之后回来可能会因为国情差别而受到限制的,比如法律、医学等;有部分专业还是敏感类的,比如核能、航空等。我有一位在美国本科毕业之后继续攻读高分子材料博士的学生,每次回国签证都要被审核很久,机票都只能临时买最贵的。不同的专业方向对未来的发展总是有很多方面的影响,越早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方向,越容易做好规划。所以当家长问我,如果家里经济条件能承受,孩子本身成绩也不错,是不是出国读本科比读研究生更好,答案是肯定的。如果你的孩子可以进入一流的学校,真正为了兴趣和自身的价值学习知识,更重要地是学习思路和浸润在这种充满内动力的学术氛围中,对他人生最重要的人格定型期,也就是青春期末尾和成年初期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