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闳,被美国人誉为“中国留学生之父”。
“中国留学之父”是谁,麻烦给回复
容闳,被美国人誉为“中国留学生之父”。
美国耶鲁大学,名人堂,悬挂着一幅中国人的肖像。 中华世纪坛,名人廊,镌刻着这个与世长存的名字。 容闳,中国留学第一人。
半个世纪前,在容闳从耶鲁大学毕业100周年的时候,母校为他举办纪念会:中国政府第一次官派留学,就是他毕业以后倡导的。120名中国幼童被他“破天荒”地带到大洋彼岸的美国,掀开了中国留学史的第一页。 1998年,容闳诞辰170周年,耶鲁大学所在的美国康涅狄格州宣布,将9月22日——当年第一批中国幼童在美入学的日子,公订为“容闳及中国留美幼童纪念日”;容闳居住过的哈特福德市宣布,设立容闳留学基金,资助500名中国留学生完成学业…… 容闳,被美国人誉为“中国留学生之父”。 纽约至今保留着以容闳命名的公立学校。 2 1828年,容闳出生在中国珠海的这个小镇里,他的家乡和当时葡萄牙人治理的澳门仅仅一江之隔。 至今,镇上还可以找到一个多世纪前容闳故居的遗址。虽然只剩一堵残墙,但它却是珠海市纪念容闳的胜地。每年都有容氏后人、海内外学者和当年由容闳带往美国留学的那些幼童的后裔,前来寻根或者瞻仰。 19世纪的中国正经受着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这个具有五千年农耕文明传统的封建帝国,需要做历史性的选择。而容闳的父亲——一位在澳门打工的中国农民——则似乎从一江两岸的实际对比中感觉到什么,将7岁的容闳渡江带过澳门,送进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开办的预备学堂。 1847年,学习刻苦的容闳被布朗夫妇带往美国深造。他在马萨诸塞州的孟松学校读完预科,于1850年考进耶鲁大学,获取文学学士和荣誉法学博士学位,成为“耶鲁大学中国第一毕业生”。
称容闳为“中国留学生之父”,既因为他是中国近代赴海外留学第一人,也因为他是中国人留学事业的拓荒者。容闳(一八二八年至一九一二年),字纯甫,生于香山县南屏镇(今属广东省珠海市)。容闳家境贫穷,父亲到澳门打工,看到英国传教士开办的澳门马礼逊学堂管吃管住不要钱,便让儿子去读书。这是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开办的一所洋学堂,容闳在学堂读了六年书,读《圣经》,学英语,也学一些西方的人文思想和科学知识。当时的校长是美国人,叫赛缪尔.布朗,毕业于耶鲁大学。一八四七年,布朗离职返国,想带几个学生去美国完成学业,香港的基督教会的传教士会为每人提供两年的留学经费。容闳第一个站起来提出申请,他的同学黄胜、黄宽也站了起来。于是,好心的布朗夫妇就带著他们到美国深造。三人在布朗等人的帮助下进了马塞诸塞州的孟松学校。黄胜一年后因病回国,侍奉寡母。两年后,黄宽从孟松学校毕业,听从教会的安排,转赴英国,考入爱丁堡大学,成为中国第一位留英学习西医并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的学者,也是中国最早从事西医教学的教师之一。容闳一八五○年考进耶鲁大学,成为中国第一个美国留学生。他在学校品学兼优,为了解决经费问题,容闳为同学们办过伙食,后来,他又获得耶鲁大学兄弟会图书管理员的职位,得以半工半读完成四年学业。一八五四年,容闳学成归国。他凭自身的经验,认为要“以西方之学术灌溉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为此,他立志要让更多的中国学生到美国学习。容闳毕业回国后,先后在香港高等法院和上海海关当过翻译,也曾在宝顺洋行经营丝绸和茶叶。一八六三年,他向曾国藩建议创办机器厂,并曾受委托赴美购买机器,筹建江南制造局。一八六五年作为江南制造局计划之一,他建议派学生出国留学。一八七○年他又向曾国藩进言,终于在是年冬,清政府批准了容闳的派遣留学生计划,从一八七二年到一八七五年,派遣一百二十人出洋留学,每年派遣三十人。学员年龄规定由十二至十五岁,需体格健康,懂中西文字,有殷实担保,留学时间规定为十五年。一八七二年七月,容闳组织的第一批留学生由广东吴川人陈兰彬监督率领赴美,容闳自己先到美国准备。三十名学子,一律长袍马褂,瓜皮帽,仪态端庄。当他们到达美国哈特福德市时,全城轰动。中国留学史大幕由此开启。在美国,这些年纪未到十五岁的学童很快适应了新环境,学习成绩优良。容闳一八七○年被命为“幼童出洋肄业局”副委员,任留学事务所副监督,此后长期驻美,专管留美学生事务,一八七五年,并任出使美国、西班牙、秘鲁三国副大臣,直至一八八一年清政府撤回留学生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