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推《心理学与生活》
自学心理学的大学课程有哪些希望能解答下
力推《心理学与生活》
请直接上自考365上查询,给人以鱼不如给人以渔,自行查询一下吧
这个是免不了心理学的入门心理学和读心术 您还可以到自考356看看!
人际关系心理学自学考试大纲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公室二OO一年五月指定用书:《人际关系心理学》,郑全全、俞国良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参考用书:《社会心理学》,时蓉华著,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5月第1版。《人际交往心理学》,高玉祥等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和自学要求一、课程性质“人际关系心理学”是本专业的主要课程,是运用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来探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客观规律的心理学分支。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它是从微观的、心理的层面去研究的两人交往中所形成的关系,为社会科学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作为一门应用科学,它是基础理论研究和社会生活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一门综合性的、实践性的边缘学科。在自学过程中,考生应注意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掌握,还应掌握一些促进人际关系建立和发展的方法和技巧。
二、学习本课程的基本要求1.完整、准确地掌握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主要内容。2.系统掌握本学科的结构,充分了解本教材各节之间的联系。3.能灵活运用所学的概念理论分析一般的人际关系心理现象,正确处理和改善人际关系。第二部分课程考试内容和具体要求第一章绪论一、自学要求1.能正确陈述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和发展过程。2.能解释下列术语: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心理学、社会关系。3.理解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区别和联系。4.理解人际关系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关系。5.根据儿童与青少年的特点,了解人际关系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二、考核知识点1.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对象。2.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心理学、社会关系的概念。3.人际关系心理学研究的任务:理论任务和实践任务,后者包括处理、调整、改善、发展人际关系。4.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的区别和联系5.良好人际关系建立的三个阶段:注意、接触和融合。6.人际关系恶化的三个过程:冷漠、疏远、终止。第二章人际关系的研究、理论和方法一、自学要求1.理解和表述莱维特及戴维斯的人际关系行为模式。2.评价霍桑实验。3.评价符号相互作用论、社会交换理论、人际特质理论和需要层次理论。4.掌握和应用社会测量法。
二、考核知识点1.莱维特的人际沟通模式:圆形、轮式、链式和Y式传递2.戴维斯的人际交往模式:单线型、集中型、偶然型和流言型。3.人际关系结构的类型:生活型、劳动型、休息型、学习型和活动型。4.霍桑实验:由照明实验、福利实验、群体实验、态度调查等4个实验组成,表明良好人际关系能大大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5.评价符号相互作用论、社会交换论、人际特质理论和需要层次论。6.莫雷诺的社会测量法。第三章态度及转变一、自学要求1.能正确陈述态度的结构、影响态度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及态度转变中各沟通要素。2.能解释下列术语:态度、社会化、登门拜访法、睡眠者效应3.理解态度形成和发展的理论。4.理解态度转变的理论。5.初步学会态度转变的方法。
二、考核知识点1.态度的概念。2.态度的结构:认知成分(知)、情感成分(情)、行为成分(行)。3.态度的本质:功能的特性。4.态度形成和发展的理论:学习理论和认知理论,后者又包括平衡理论和一致性理论。5.影响态度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人际影响、个性特征和社会群体。6.态度转变的理论:强化理论和认知失调理论。7.态度转变的方法。8.态度转变中各沟通要素。第四章行动与态度一、自学要求1.能说出认知之间的关系及减少失误的方法,失调程度的公式。2.阐述和理解认知失调理论。3.了解认知失调理论的应用。
二、考核知识点〖HT〗1.认知之间的关系:认知无关、认知失调及认知协调。2.减少失调的方法:改变认知、增加认知、改变重要性。3.认知失调理论的应用:心理治疗、儿童教育、消费行为和决策。第五章印象形成一、自学要求1.能陈述人际印象形成过程中的成分、人际印象形成的特点。2.解释下列术语:人际印象、隐含的个性理论、累加模式、平均模式、加权平均模式、优先效应、新近效应、晕轮效应、定型、自我实现预言、印象管理、自我表现3.阐述印象管理的理论4.了解印象管理的作用二、考核知识点1.人际印象的定义2.印象形成过程中的三个成分:行动者、知觉者、交往的情景3.印象形成的特点:一致性、评估性、中心特质的作用、隐含的个性理论4.印象形成的三种信息整合模式5.印象形成中的效应:顺序效应、晕轮效应、定型6.自我实现预言的含义7.印象管理的定义和理论8.印象管理的作用第六章人际知觉一、自学要求1.能陈述非言语沟通的方式、人际知觉中常见的归因偏见。2.解释下列术语:人际知觉、归因、非共同效果、社会赞许性、显著性偏见。3.了解主要的归因理论。4.举例说明归因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二、考核知识点1.非言语沟通的三种通道:目光、脸部表情、身体语言2.海德的通俗心理学3.相应推论理论4.韦纳的成功和失败归因理论5.控制源理论6.常见的对人的归因偏见7.归因理论的应用:心理健康、绩效评价、冲突第七章自我知觉一、自学要求1.能说明自我归因中的偏见。2.能解释下列术语:行动者与观察者偏见、自我服务偏见、自我障碍、习得无助。3.理解自我知觉和自我归因的主要理论。4.举例说明自我归因的应用。
二、考核知识点1.贝姆的自我知觉理论2.凯利的自我归因理论3.沙赫特和辛格的情绪归因理论4.自我知觉中的偏见5.自我障碍和习得无助6.自我归因的应用:痛苦归因、习得无助的心理健康第八章自我导向一、学习要求1.能陈述什么是自我控制,自我实现、强化。2.理解自我导向中目标的寻找和选择。3.举例说明自我实现过程中强化方式的运用。
二、考核知识点1.自我控制的概念2.作为学习行为的自我控制3.寻找目标的过程:确定目标、选择目标和记录行为。4.理解自我实现5.强化的方式及运用第九章人际影响一、自学要求1.能陈述影响遵从的因素2.能解释下列概念和术语:遵从、服从、去个性化、模仿、时尚、牢骚现象、社会助长作用、社会惰化3.理解偏离和独立的理论4.理解模仿的意义和机制5.举例说明社会对个人的影响二、考核知识点1.遵从的概念2.遵从的理论、个性理论与群体理论3.了解阿希的从众实验4.影响遵从的因素:个性的特点、群体的特点、任务的特点5.了解服从的实验6.偏离和独立的理论7.感染、模仿和时尚的概念和特点8.社会对个人的影响:社会舆论、牢骚现象、社会风气和社会助长效应第十章利他行为一、自学要求1.能陈述影响利他行为的情景因素和助人者个体因素2.能解释下列术语:利他行为、旁观者效应、公正世界的假设3.综合评价生物学理论、社会规范理论、学习和模仿理论。
二、考核知识点1.利他行为的定义2.影响利他行为的情景因素:旁观者效应、情景的模糊性、榜样人物的作用、求助者的特点。3.影响利他行为的助人者个体因素:助人者的心境、同情和内疚、责任和承诺、个性4.生物学理论5.社会规范理论6.学习和模仿理论第十一章人际吸引一、自学要求1.能陈述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自我暴露的相关因素2.能解释下列术语:人际吸引、自我暴露3.评价人际吸引的主要理论4.自我暴露在人际吸引中的应用二、考核知识点1.人际吸引的概念2.强化理论3.得失理论4.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情景因素、个人特质因素、类似和互补5.自我暴露的相关因素 你的网站有漏洞哦!但是我可没黑你!seasonsky第十二章人际合作与冲突一、自学要求1.能陈述影响合作的因素,冲突的类型,影响冲突产生的因素。2.解释下列术语:社会两难情景、公共利益两难情景、囚徒两难情绪、冲突3.理解合作与冲突的主要理论4.了解冲突的原因二、考核知识点1.社会交换理论的观点2.研究合作与冲突的情景类型3.了解合作的理论4.影响合作的因素5.冲突的定义及形式6.冲突的原因7.冲突的管理和解决说明:第十三、十四、十五章不作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