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求艺—您的留学规划师

有关竺可桢的资料

103次

问题描述:

有关竺可桢的资料急求答案,帮忙回答下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竺可桢(Chu Kochen)(1890年3月7日-1974年2月7日),字藕舫,又名绍荣、烈祖、兆熊,浙江省绍兴县东关镇人(今绍兴市上虞区东关街道),气象学家、地理学家和教育家。

1905年进入复旦公学中学部学习(未毕业)。1909年进入唐山路矿学堂(今西南交通大学)预科土木工程系学习。1913年毕业於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农学院。1918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学位。1918年到1920年任教於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今武汉大学)。1920年到1925年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地学系主任。1925年竺可桢转任商务出版社编辑。1926年8月,竺可桢到天津,被张伯苓聘为私立南开大学教授,讲授地学、气象学。1929年到1936年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1936年到1949年,他担任任国立浙江大学校长。在此期间,养成优良学风,广揽名师,特别是延揽了众多中国科学社和前学衡社的成员,使浙江大学迅速崛起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时人称浙大为「东方剑桥」。在浙大的发展历程中,担任校长达13年之久的竺可桢先生可谓厥功至伟。他被公认为「浙大学术事业的奠基人,浙大「求是」精神的典范,浙大的灵魂」。校训「求是」即是由他提出,校歌亦是他请著名国学家马一浮作词、音乐家应尚能谱曲作成。1949年10月16日,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筹建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74年2月7日,因肺病在北京逝世。位於浙大玉泉校区的竺可桢铜像言论「诸位在校,有两个问题应该自己问问,第一,到浙大来做什麼?第二,将来毕业後做什麼样的人?」「大学教育之目的,在於养成一国之领导人材,一方提倡人格教育,一方研讨专门智识,而尤重於锻炼人之思想,使之正大精确,独立不阿,遇事不为习俗所囿,不崇拜偶像,不盲从潮流,惟其能运用一己之思想,此所以曾受真正大学教育之富於常识也。」 (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二十周年校庆演讲,《国风月刊》第8卷第1期「一个学校实施教育的要素,最重要的不外乎教授的人选,图书仪器等设备和校舍建筑。这三者之中,教授人才的充实,最为重要。」「教授是大学的灵魂,一个大学学风的优劣,全视教授人选为转移。假使大学里有许多教授,以研究学问为毕生事业,以作育後进为无上职责,自然会养成良好的学风,不断的培植出来博学敦行的学者。」「科学的目标是在求真理。真理所在,虽蹈危履险以赴之,亦所不释。」「科学家的态度,应该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丝毫不能苟且。」「据吾人的理想,科学家应取的态度应该是:(一)不盲从,不附和,一以理智为依归。如遇横逆之境遇,则不屈不挠,不畏强御,只问是非,不计利害。(二)虚怀若谷,不武断,不蛮横。(三)专心一致,实事求是,不作无病之呻吟,严谨整饬,毫不苟且。」「研究科学之目的,固在探求真理,并非专重应用。但应用科学方法,利用厚生,至国家之富强之境,固亦不可忽视。」重要著作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有关竺可桢的资料

为你推荐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在线报名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