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后,更多的国家重大项目将会在支持范围、遴选条件等方面对地方高校一视同仁,破除“985”、“211”等身份壁垒,更加注重绩效评价。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1995年以来,我国先后实施了“211工程”、“985工程”等建设项目,一批高水平大学的整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带动了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有力地支撑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提出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以及创新驱动发展等重大战略,对高水平大学建设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2015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15次会议审议通过《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11月,国务院正式印发,对新时期高等教育重点建设做出新部署,将“985工程”、“211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特色重点学科建设”等重点建设项目,统一纳入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要求贯彻全面深化改革要求,创新重点建设机制,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985、211一直是我国“好大学”的代名词。1993年,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分期分批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专业,共有112所高校纳入211工程。在“211工程”的基础上,教育部分批将39所国内知名高校列入国家跨世纪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名单,即“985工程”。 我国高校经费有一半来自国家财政拨款。985工程资金主要来自中央财政专项拨款、地方政府及学校主管部门共建资金、学校自筹等。专项资金支出包括人员经费、业务费、设备购置费、维修费、项目管理费等。211工程所需建设资金则采用国家、部门、地方、高校共同筹集的方式解决。这两项工程都是20世纪启动的,距现在已有近20年的时间,在促进高校水平、能力提升上起到了一定作用,集中力量与资源,培养了一批出色的高校,但是随着教育经费投入的加大以及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211”、“985”高校在资源分配、学生就业等方面引发的矛盾越来越白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