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大化学学院就业说开去((以08届博士毕业生为例)我们这一级当时应毕业90人左右,除去延期和不愿公布个人情况的,名单上有70人左 右,能在国内外找到正式工作的不到一半。
博后不算就业,只能算临时性的工作而已,很多人因为找不到工作被迫出国博后。而且由于毕业后大家在各行就业,总体很差,牛单位较少,很难形成一个圈子互通信息互相提携,这也是悲催之处。同在学术圈不再讨论范围之内,科研经费就那么多,难免拉帮结派互相倾轧。而且更糟的是,前面的人把学术圈的位置占的差不多了,后面的人几乎没机会了。记得知乎上有种说法。一个专业好坏不仅看能否出状元,还要看普通人中秀才中举人 的比例有多少。如果大部分人最后只能混得童生,那这专业也就没前途了。不排除某一天 国家幡然醒悟,加大投入,立志把飞机发动机、各种先进材料,精细化学品,高分子材料 ,高性能CPU搞出来的决心,不过你我能否等到,不好说了记得当年有位MAI同学,科研一流JACS,IC文章无数、奖学金无数,最后到研究生第五年级头脑发昏,居然未经导师同意而投稿,而且还被杂志社接受了。导师震怒之下将其辞退,失去了即将到手的博士学位。不能不说原因之一是长期实验室工作(每天宿舍-食堂-实验室三点一线,不接触社会)压抑把人逼疯的结果。而且长期接触化学试剂对身体的影响不可低估。像乙醚,丙酮,甲苯啥的,学校的防护装置嘛(你懂得,基本没用) 。学校也没有给大家上意外险。 有人说了,是不是本科化学毕业出路好些?我来回答: 无论本科,还是博士,最后都要面临出路问题。北大化学本科直接就业极少,占比不超过10%,其实也说明对口单位少,就业渠道窄。50%以上出国深造,但是问题来了,这些出国的人最后混的如何呢?据我所在的99级化学本科同学数据分析,入学170人,本科毕业出国100人,最后合计能在国内外找到教职的不超过30人(含本科毕业就出国的和国内念完博士毕业出国的)。也就是说70%以上的人都要转行。 如果最终是要转行,那为什么高考志愿不报个热门的,不需要转行的能有对口单位且能干一辈子的专业呢?为什么要报化学这种整天瞎JB折腾,把人都折腾死的专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