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求艺—您的留学规划师

上世纪大学为什么外迁

257次

问题描述:

上世纪大学为什么外迁希望能解答下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迁校?听说过,好像是在密云。

不过这一时半会儿的也搬不了。世纪学院办事效率低。 女生一月生活费,那得看你怎么花了。如果你平时没有什么特别开销,一千怎么也够了。 学校不大,环境一般。都是外面看着挺好,其实里面不怎么样。 刚建校那两年,有挺多北邮本部的老师的。可是学生上课乱,给老师都逼走了。 现在剩下的北邮本部的老师不多了。 考研应该没什么优惠,不过虽然是独立院校,但和北邮也是有联系的。所以考研考北邮本部比考其他学校更有戏一些。 不过啊,一般来了这里,除非你就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或者你真的就是很聪明,否则,就别想什么考研的事情了。有这功夫,不如找个好工作。等你考研出来了,工作经验都能累计三年的了。

上世纪大学为什么外迁

其他答案

1、随着各学科规模发展的越来越大、越来越专,招生人数的逐年增多,必然校区占地会越来越大。其实,主要是土地面积不够了。因为原来规模小,没考虑现在的城市化集中化发展,已经不适应现在的发展规模了。

2、另外就是因为招生人数连年扩大,收的钱也多了,没地方花(主要是钱得花在明面上啊,要是添置台1000万的设备和建栋楼比,肯定是楼了),不扩大怎么办?同时学校还有政策倾斜的那个拨款。必然,会扩大,但是,地方不够怎么办?3、从地方政府来说,我专升本等,名气也高了,规模也大了,我多有面子。换成新的地方,也是高大上的一件乐事。也会变相的发展另一块区域的经济。

4、还有就是,城市化其实涉及到很多问题,比如交通、住房,在这种状况下,小片的区域人口过多(尤其是学生多了),对交通压力太大。换个郊区可劲造就行了。所以外迁是一个快速的解决办法,一次解决很多问题。总之,是随着社会发展、地方政策、人为因素的那个多方面原因导致。

其他答案

1970年10月26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高等院校下放问题的通知》 ,决定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建筑工业大学、北京轻工业大学、北京机械学院、北京电力学院、北京水利水电大学、北京石油大学、北京地质大学、北京矿业大学、北京农业大学、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北京林学院、北京铁道学院等十三所农林地矿油水电等工科院校迁出北京,外迁至河北、陕西、山东、安徽、湖北等地,称之“京校外迁”。长话短说,先说中科大,中科大是外迁京校混的比较好的一个,毕竟属于中科院直属,但是实力也大大不如在北京,在北京的中科大,当年和北大清华在中国形成了3足鼎力的局面。而且有超越北清之势中国科大1958年创办于北京,1970年迁至安徽省合肥市,首任校长由郭沫若兼任。该校有中国“科技英才的摇篮”之称,在国内外均享有较高声誉,1958年5月9日,中科院党组向聂荣臻副总理呈递办学报告,并聘请华罗庚、钱学森、马大猷、贝时璋、严济慈、吴有训、柳大纲、赵九章、赵忠尧等一批国内科学家兼任校系领导。当年再北京的中科大,和北京清华齐名,甚至有超越之势1970年迁入安徽合肥,永远失去了和清华北大叫板的实力,

其他答案

主要是为了备战,要把工厂及学校迁到二线及三线地区,以防止敌人破坏。

其他答案

京校外迁的历史背景1966年,中国爆发了“文化大革命”运动。这场运动首先从北京的高校点燃,并且一开始就直接导致了本年高校招生工作停止,全部高校停课。高等学校的青年学生们成为运动前期的先锋队,十几万人在校内造反并走出校门冲击社会各个方面。此后两年多的时间里,北京高校的工作陷于瘫痪,学校内部派别林立,呈现无政府状态。1968年7月后,为制止学校内的武斗,北京市革命委员会开始向各高校派驻工人、解放军毛泽东思想宣传队,领导组建“三结合”的学校领导班子,努力使原来的无序状态走向有序。逐步组织开展了一些所谓斗批改、清理阶级队伍、吐故纳新等运动,也搞了一些所谓“复课闹革命”。1969年2月,中国和苏联在中国的东北边界上发生冲突,国际形势骤然紧张,4月,中国***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中央提出了要准备打仗的号召。8月之后大批的中央机关人员被精简疏散,离开北京到各地的“五七”干校。10月17日,各单位又传达林彪发布的“关于加强战备,防止敌人突然袭击的紧急指示”,更加剧了紧张的气氛,导致了更大规模的在京机关团体单位的搬迁撤离。在这一形势之下,北京的高等学校如何继续办,成为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此时,高等学校已连续四年没有招生,除了一部分学生被分配工作之外已有四届毕业生没有离校,学校内部因搞运动,人心惶惶,各有派性,原有的教学、科研和生活秩序全都遭到破坏。根据这种情况,中央有关部门和北京市,对北京的高等学校做出了大批迁出北京,大批停办,只保留一小部分的决策,使北京市高校经历了一次大规模的调整变动。“文化大革命”之前的1965年,北京共有高校56所,年招生额达2.6万人,在校学生11.1万人,教职工5.7万人。其中综合类大学3所,工程类18所,农林类5所,医学类5所,师范类3所,语文类5所,财经类5所,政法类3所,艺术类7所,体育类1所。在1969年至1970年的这场大变动中,有32所学校从北京消失,占1965年学校总数的56%。1969年,北京市原有的56所高校中,有13所被迫外迁,其中以农林地矿油水电院校为主(如北京石油学院、北京地质学院为受害学校之一),学校进入了动荡、颠沛流离状态。在仓促的搬迁中,仪器、图书资料、标本、教学文档等损失惨重。外迁高校一、被迁出北京的学校13所:

1、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全国重点大学,建于1958年9月,1969年12月由北京迁往安徽省安庆市,后又由安庆市迁到安徽省会合肥市。

2、北京建筑工业学院(组建武汉理工大学)。创建于1958年,1969年11月由北京迁往湖南常德市,1971年又迁到湖北省会武汉市,改名为武汉建筑材料工业学院,后为武汉工业大学,组建武汉理工大学。

3、北京轻工业学院(组建北京工商大学、陕西科技大学)。创建于1958年,1970年由北京迁往陕西省咸阳市,改名为西北轻工业学院,西北轻工业学院 于2002年改名为陕西科技大学,于2005年迁往西安。

4、北京机械学院(今西安理工大学)。创建于1958年,1969年由北京迁往陕西省西安市,改名为陕西机械学院,后更名为西安理工大学。

5、北京电力学院(今华北电力大学)。创建于1958年,1969年12月由北京迁往河北省邯郸地区,1970年10月又迁到河北省保定市,改名为华北电力学院。1995年与北京动力经济学院合并组建华北电力大学。2005年10月,华北电力大学校部由设在保定变更为设在北京,分设保定校区,两地实行一体化管理。

6、北京水利水电学院(今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创建于1958年,1969年底由北京迁往河北省岳城,1973年又迁到河北省邯郸市,改名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1990年搬迁至郑州,后更名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7、北京石油学院(今中国石油大学)。全国重点大学,创建于1953年9月,1969年11月由北京迁往山东省东营胜利油田,继而迁入青岛市,改名为华东石油学院。后发展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和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两个办学实体组成的中国石油大学。

8、北京地质学院(今中国地质大学)。全国重点大学,创建于1952年11月,1970年由北京市迁往湖北省江陵市,改名为湖北地质学院,1975年又迁到湖北省武汉市,再改名为武汉地质学院。 后发展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两个办学实体组成的中国地质大学。

9、北京矿业学院(今中国矿业大学)。全国重点大学,创建于1909年,1970年5月由北京迁往四川省合川县(今重庆市合川区),改名为四川矿业学院,1978年后迁往江苏省徐州市,定名为中国矿业学院。 后发展为中国矿业大学和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两个办学实体组成的中国矿业大学。

10、北京农业大学(今中国农业大学)。全国重点大学,创建于1949年9月,1970年8月由北京迁往陕西省甘泉县,1971年与延安大学合并,定名为延安大学,1973年4月又迁到河北省涿县,改名为华北农业大学,1978年迁回北京原址,恢复原名。11、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今中国农业大学)。全国重点大学,创建于1952年,1970年6月由北京迁往四川省重庆市北碚区,校名先后改为四川农机学院和重庆农机学院,1975年又迁到河北省邢台市,再改名为华北农业机械化学院,1979年迁回北京市原址办学,恢复原校名。1985年更名为北京农业工程大学。1995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北京农业大学与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合并成立中国农业大学。12、北京林学院(今北京林业大学)。全国重点大学,创建于1950年,1969年11月由北京迁往云南省丽江,1972年4月迁到云南省下关,1973年4月又迁到云南省昆明市安宁县,改名为云南林学院。1979年迁回北京原址办学,恢复原校名。13、北京铁道学院(今北京交通大学)。全国重点大学,1909年建立,1970年迁往河北省石家庄市,更名为北方交通大学,1977年11月仍回到北京原址办学,校名定为北方交通大学。

为你推荐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在线报名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