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求艺—您的留学规划师

华南农业大学的8位院士是

234次

问题描述:

华南农业大学的8位院士是急求答案,帮忙回答下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只有中科院的卢永根一个人嘛哪来的8个 看看下面---------------------------杰出人才一、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卢永根(1993)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5人):罗锡文(2003) 张桂权(2003) 梁广文(2003) 温思美(2003)朱兴全(2008)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3人)1.特聘教授(2人):刘耀光(2001) 朱兴全(2007)2.讲座教授(1人):张炼辉(2005)四、广东省高等学校特聘教授(“珠江学者”)(6人)张桂权(2004) 潘庆华(2004) 朱兴全(2004)徐汉虹(2006) 罗必良(2006) 廖 明(2008)五、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刘耀光(1997) 朱兴全(2002)六、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4人)李秉滔(1988) 辛朝安(1994) 温思美(1994)梁广文(1996)七、农业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6人)骆世明(1992) 王振中(1992) 罗锡文(1995)张桂权(1997) 彭新湘(1999) 任顺祥(1999)八、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1995,2人)温思美(1995) 徐汉虹(1995)九、人事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人)罗必良(2003) 朱兴全(2006)十、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5人)张桂权(1998) 曾任森(2004) 廖 明(2006)廖 红(2007) 谭志远(2007)十一、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2人)罗必良(2000) 刘向东(2002)十二、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7人)张桂权(1996) 彭新湘(1999) 李华平(1999)吴 鸿(1999) 朱兴全(2002) 潘庆华(2002)郭振飞(2003)十三、教育部骨干教师培养计划(7人)樊小林(1999) 徐汉虹(1999) 姜子德(1999) 洪添胜(1999) 孙远明(1999)吴启堂(1999) 曹 阳(1999)十四、农业部“神农计划”(3人)温思美(1995) 徐汉虹(1995) 刘耀光(1999)十五、广东省“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5人)第一批(1999):梁广文 第二批(2002):刘耀光第三批(2004):朱兴全 第四批(2006):曾振灵第五批(2008):曾任森十六、广东省“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46人)第一批(1999):温思美、王振中、徐汉虹、吴启堂、张桂权、刘耀光、曾振灵、郭振飞第二批(2002):温思美、彭新湘、冯定远、张细权、张铁民、樊小林、刘向东、罗必良第三批(2004):王玉兴、李大胜、吴 鸿、庄楚雄、林俊芳、廖 明、曾任森、谭志远、廖 红(女)、年 海、许再福、方明亮、蒋恩臣第四批(2006):江青艳、刘雅红、谢 辉、丁效华、李加琪、胡月明、王晓峰第五批(2008):邓诣群、王建武、章家恩、张桂红、杨 波、张永亮、施振旦、沈 宏、胡桂兵、雷红涛、张志祥

华南农业大学的8位院士是

其他答案

华南农业大学8名院士分别是:中国稻学之父丁颖;中国现代植物分类学奠基人陈焕镛;杀虫植物开山祖赵善欢;南中国生物防治之父蒲蛰龙;水稻遗传育种专家卢永根;中国半矮秆水稻之父黄耀祥;著名昆虫学家庞雄飞;真菌学家郑儒永。【人物简介】:丁颖,著名的农业科学家、教育家、水稻专家,中国现代稻作科学主要奠基人。1926年他在广州东郊发现野生稻,随后论证了我国是栽培稻种的原产地之一;首先把水稻划分为籼粳两个亚种,并运用生态学观点,按籼—粳、晚—早、水—陆、粘—糯的层次对栽培品种进行分类;为生产上培育许多个优良品种,对提高产量和品质作出了贡献。晚年主持水稻生态研究,主编《中国水稻栽培学》;出任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后,每年带领科技人员到各稻区实地考察,总结经验,为发展我国的水稻生产和科技事业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是备受中国人民崇敬的农业科学家。陈焕镛(1890 07.12 - 1971 01.18),著名植物学家,我国近代植物分类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祖籍广东新会,1890年6月6日生于香港。1919年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森林系,获硕士学位。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所长。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71年1月18日逝世。赵善欢(1914—1999),男,广东省高要县人,中共党员。 赵善欢先生1929年进中山大学农学院农业专门部学习昆虫学,1933年毕业留校任教,1935年被选送到美国俄勒冈农业大学深造,获学士学位,1936年9月转学康奈尔大学研究院深造,先后获硕士、博士学位,1939年回中山大学农学院任副教授、教授。抗战胜利后被北京大学和 大学借聘为教授,并被聘任为 农业试验所应用动物系主任。1952年任华南农学院(现华南农业大学)副院长,文革结束后任院长至1983年。是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和第五至七届全国政协委员,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蒲蛰龙(1912 06.12 - 1997 12.31),昆虫学家。原籍广西钦州,生于云南。1935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农学院。1949年获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研究院博士学位。曾任中山大学教授、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利用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的研究取得成功,并推广到桂、闽、湘、川等省区。与合作者开展利用澳洲瓢虫及孟氏隐唇瓢虫防治介壳虫。60年代起,应用平腹小蜂防治荔枝蝽象及湘西黔阳地区柞蚕放养等科学试验,均在生产上取得显著成绩。70年代,开展水稻害虫综合防治试验,并对危害粮、棉、蔬菜的斜纹夜蛾的核多角体病毒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卢永根,1930年12月生,广东花都市人。中科院院士、作物遗传学家。长期从事作物遗传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研究领域包括稻的遗传资源、稻的经济性状遗传、稻的雄性不育遗传和栽培稻的杂种不育性遗传等方面。协助丁颖开展全国水稻品种光温生态研究,主持总结该项工作并开展水稻遗传资源和半矮生性、雄性不育性、杂种不育性及亲和性的遗传研究,取得较好进展,对水稻育种实践具有指导意义。黄耀祥(1916.08.17一2004.2.22),广东省开平人。水稻遗传育种及其应用基础理论研究专家。毕业于国立中山大学农学院。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世纪50年代,黄耀祥开创水稻矮化育种,被誉为“中国半矮秆水稻之父”; 20世纪70年代发现和利用新的具有sd-g的矮性基因源,开创丛生快长高光效高产株型育种;20世纪80年代及90年代,先后开创的“半矮秆早长”和“半矮秆根深早长”株型模式构想,培育出特高产、超高产大穗型的水稻新品种。由于黄耀祥对中国水稻育种的突出贡献,获得了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广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庞雄飞 昆虫学家。广东佛山人。1953年毕业于华南农学院植物保护系。1959年获莫斯科农学院农学副博士学位。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对害虫生态控制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长期研究工作。在该领域中,改进和发展生命表方法,提出种群控制指数作为定量研究各类因子作用的“算子”,建立害虫天敌及其与其他因子协同作用的研究方法,建立适应于种群控制研究的状态空间方程,打下了种群生态控制研究方法的基础。与此同时,在天敌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中,系统整理中国的瓢虫科,描述瓢虫、赤眼蜂和缨小蜂100多个新种,对其中的重要天敌的利用进行了研究,其发现对世界有着重要的影响。1949年考入岭南大学农学院。1953年毕业分配至中科院真菌植病研究室,研究真菌的系统分类。1990年被评为博士研究生导师。1999年被选聘为中科院院士。历任中科院微生物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际真菌协会亚洲国家发展真菌学委会***、国际植物分类协会真菌地衣委员会委员、中科院微生物所微生物资源前期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等职务。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地衣系统学开放研究实验室研究员、系统真菌学家郑儒永,是5位潮阳籍中科院院士中唯一的女科学家。

其他答案

1、刘耀光

刘耀光(1954年3月-),男,出生于广东省韶关市,植物遗传学家,华南农业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九三学社广东省委院士与杰出学者委员会主任。

1981年,刘耀光毕业于华南农学院。1988年,获日本香川大学硕士学位。

1991年,获日本京都大学博士学位。

1997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2002年,受聘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2011年,入选广东省特支计划杰出人才。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刘耀光主要从事植物育性发育的分子遗传和基因工程研究,在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与恢复性、杂种不育与亲和性、光温敏不育性等遗传系统的基因克隆和分子作用机理方面进行了系统性、创新性的研究。

2、赵善欢

赵善欢(1914—1999),男,广东省高要县人,中共党员。

赵善欢先生1929年进中山大学农学院农业专门部学习昆虫学,1933年毕业留校任教,1935年被选送到美国俄勒冈农业大学深造,获学士学位,1936年9月转学康奈尔大学研究院深造,先后获硕士、博士学位;

1939年回中山大学农学院任副教授、教授。抗战胜利后被北京大学和 大学借聘为教授,并被聘任为 农业试验所应用动物系主任。

1952年任华南农学院(现华南农业大学)副院长,文革结束后任院长至1983年。是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和第五至七届全国政协委员,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3、卢永根

卢永根(1930年12月2日—2019年8月12日),出生于香港,作物遗传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前校长。

1953年卢永根从华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担任华南农学院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

1962年至1965年在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工作,担任丁颖院长的秘书、科研助手;1978年至1979年公派往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进修;

1979年至1983年担任华南农学院农学系副主任;

1980年至1982年作为公派访问学者,前往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留学;

1983年至1995年担任华南农业大学校长;

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7年被评为广东省优秀***员;

2018年3月被选为“感动中国2017年度人物”;

2019年8月12日在广州逝世,享年89岁。

4、庞雄飞

庞雄飞(1930.8.1-2004.3.25),广东佛山人,昆虫学家。

1953年毕业于华南农学院植物保护系,1959年获莫斯科农学院农学副博士学位、华南农业大学教授、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庞雄飞长期从事昆虫学和生态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对害虫生态控制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长期研究工作。

他在该领域中,改进和发展生命表方法,提出种群控制指数作为定量研究各类因子作用的“算子”;

建立害虫天敌及其与其他因子协同作用的研究方法,以及建立适应于种群控制研究的状态空间方程,打下了种群生态控制研究方法的基础。

与此同时,在天敌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中,系统整理了中国的瓢虫科,描述瓢虫、赤眼蜂和缨小蜂100多个新种,对其中的重要天敌的利用进行了研究,其发现对世界有着重要的影响。

5、郑儒永

郑儒永,1931年1月10日出生于香港,女,真菌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生导师 。

1949年郑儒永考入广州岭南大学;

由于中国高等院校1952年院系调整,1952年转入华南农业大学植保系;

1953年从华南农业大学毕业后分配至刚刚成立的中国科学院真菌植病研究室,担任研究实习员,师从戴芳澜教授;

1956年至1959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应用真菌研究所研究实习员兼真菌研究室业务秘书;

1959年至1965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兼真菌室业务秘书;

1970年开始先后担任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研究室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

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1年担任真菌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课题组长;

2019年4月2日郑儒永和她的丈夫黄河研究员,将150万元捐给中国科学院大学教育基金会,设立“郑儒永黄河奖学金”。

郑儒永长期致力于真菌分类的合理化与完善。主要研究小煤炱菌目、白粉菌目、毛霉目等目真菌的系统分类学。

6、黄耀祥

黄耀祥(1916.08.17一2004.2.22),广东省开平人。水稻遗传育种及其应用基础理论研究专家。毕业于国立中山大学农学院。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20世纪50年代,黄耀祥开创水稻矮化育种,被誉为“中国半矮秆水稻之父”;

20世纪70年代发现和利用新的具有sd-g的矮性基因源,开创丛生快长高光效高产株型育种;

20世纪80年代及90年代,先后开创的“半矮秆早长”和“半矮秆根深早长”株型模式构想,培育出特高产、超高产大穗型的水稻新品种。

由于黄耀祥对中国水稻育种的突出贡献,获得了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广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7、罗锡文

罗锡文,男,1945年12月出生,湖南省株洲市人。曾任华南农业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

8、林鸿宣

林鸿宣,1960年11月出生于海南文昌,作物遗传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课题组长。

1983年林鸿宣从华南农学院毕业后考取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

1986年硕士毕业后进入中国水稻研究所工作;

1994年获得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

1995年至1996年在日本国际农林水产业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

1997年至2001年在日本国立农业生物资源研究所水稻基因组计划项目(RGP)做博士研究;

2001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 ,并回国进入中国科学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工作,担任研究员、研究组长、博士生导师;

2007年担任植物分子遗传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200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1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

林鸿宣长期从事水稻重要复杂性状的分子遗传机理研究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华南农业大学

为你推荐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在线报名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