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编号:0601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历史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能在党政机关、学校、新闻出版、文博档案以及其它企事业单位从事史学研究、教学和其它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历史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史实及史学研究的初步训练。学习教育学理论和历史学教学与教学研究的初步理论与方法。本专业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1、具备唯物主义历史观和方法论,熟练掌握历史学科的基本理论,比较全面、系统地了解中外历史的基本内容和本学科的新发展、新动态;
2、具备与本专业相关的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及自然科学的初步知识;
3、能熟练掌握古代汉语和一门外国语,阅读中外文历史文献和资料;
4、掌握专业文献检索、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5、具备初步的科研能力;
6、懂得科学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适应能力。
三、学制与学位四年 历史学学士四、主干学科历史学五、主要课程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世界上古史、世界中古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战后世界史、史学概论、中国历史文选六、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及其说明1、军训:安排在第一学期,时间为2周。
2、专业考察(省内):安排在第三学期,在省内进行,参观著名的历史遗迹和博物馆等,时间为一周,活动结束后提交调查报告一篇。
3、专业考察(省外):安排在第六学期,在省外进行,时间为二周,参观著名的历史遗迹和博物馆等,回校后撰写一篇考察报告。
4、专业见习:安排在第六学期,结合历史教育学的教学,组织学生到中学观察、听课,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5、毕业实习:安排在第七学期,时间为六周,在党政机关、学校、新闻出版、文博档案以及其它企事业单位从事与史学相关的工作,实习结束后提交实习总结。
6、毕业论文:安排在第八学期,时间为六周。论文的选题等工作提前进行。
七、课程体系的构成中国古代史(1)(2) 96学时 6学分本课程系统讲述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进程,全面概括总结每个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内容,阐述中国传统社会发展的规律性。教材:朱绍侯《中国古代史》参考书目:白寿彝《中国通史》;翦伯赞、郑天挺《中国通史参考资料》(1-8册);朱绍侯,《中国古代史研究入门》;邹贤俊《中国古代史自学辅导》。中国近代史 48学时 3 学分本课程系统讲述近代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即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形成与加深,中国由传统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发生与发展,阐述近代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特点和规律性。教材:龚书铎《中国近代史》参考书:费正清《剑桥晚清中国史》;陈旭麓《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李侃《中国近代史散论》;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罗荣渠《现代化新论》;许纪霖、陈达凯《中国现代化史(1800-1949)》。中国现代史 48 学时 3 学分本课程讲述1919-1949年间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及社会等方面的概况,揭示中国人民在中国***的领导下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进程。教材:王桧林《中国现代史》参考书:费正清《剑桥 史》;彭明《五四运动史》;丁守和《从五四启蒙运动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来新夏《北洋军阀史稿》;张宪文《 史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48 学时 3 学分本课程讲述建国后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包括新中国的建立与巩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探索、文化大革命的发生与延续、伟大的历史转折、改革开放的进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本课程的下限随历史进程而不断发展。教材:靳德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参考书: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麦克法夸尔、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胡绳《中国***的七十年》;《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王洪模等《改革开放的历程》;《中共三代领导集体的理论与实践》;陈明显等《新中国四十年研究》。世界上古史 32学时 2学分本课程主要讲述世界主要文明古国及地区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历史,讲授人类起源,家庭、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等问题,介绍上古时代埃及、西亚、印度、希腊和罗马等文明地区两种社会形态的产生、发展、衰亡及其所创造的灿烂文化。教材: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上卷)参考书:周一良、吴于廑《世界通史资料选辑》(上古分册);苏联科学院《世界通史》(1-2卷);刘家和《世界上古史》;周启迪《世界上古史》;陈隆波等《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上古部分)。世界中古史 32学时 2学分本课程讲授自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至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期间封建主义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及其规律,评价中世纪各族人民在自然科学和文学艺术等领域所做出的杰出成就和贡献。教材: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下卷)参考书:朱寰《世界中古史》;刘明翰《世界中世纪史》;亨利·皮雷纳《中世纪的城市》;汤普逊《中世纪经济社会史》;亨利·皮朗《中世纪欧洲经济社会史》;马克尧《西欧封建经济形态研究》;苏联科学院《世界通史》(3-4卷)。世界近代史 64学时 4学分本课程讲述世界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基本成型的历史,也是自由资本主义走向帝国主义阶段的历史,包括三个部分:资本主义的手工工场时期;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的工业资本主义时期;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的资本主义成型时期。教材: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参考书:苏联科学院《世界通史》(5-7卷);苏克拉《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 48 学时 3 学分本课程讲述二十世纪的世界历史。培养学生系统掌握世界现代历史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发展变化的特点、规律和趋势。教材: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参考书:李植楠等《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四);苏联科学院《世界通史》(8-10卷);齐世荣《世界通史资料选辑》;王斯德《世界现代史参考资料》;莫瓦特《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斯塔夫里亚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来的世界》。战后世界史 48 学时 3 学分本课程讲授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及其发展规律,以世界战略格局的演变为中心线索,通过世界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侧面,全面阐述当代世界的现代化潮流及其在各时段、各地区的具体形态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教材: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战后世界史》参考书: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王斯德《世界当代史》;段炳麟《世界当代史》。史学概论 48 学时 3 学分本课程基本内容包括史学原理、史学方法论、史学理论史等,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历史研究的特点、规律和方法,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研究历史的基础理论和方法,掌握从事史学研究必备的理论知识和素养,培养一定的独立从事研究工作和教学工作的能力。教材:白寿彝《史学概论》参考书:黎澍《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历史科学》、《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历史人物评价问题》;李大钊《史学要论》;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翦伯赞《历史哲学教程》;吴泽《史学概论》;葛懋春《历史科学概论》;姜义华等《史学导论》;杜经国等《历史学概论》;佘树声《历史哲学》;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与实践》;柯林武德《历史学的观念》。中国历史文选(1)(2) 96学时 6学分本课程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典籍概述,要求学生掌握每一类目文献典籍的源流、体例、价值及要籍书目。二是典籍选读,通过各类典型文选的讲授,要求学生掌握较为系统的古汉语知识,能够阅读通用的古代文献典籍,并能具体感知各类文献典籍的体例、述事、取材及编纂特点。三是通论教学,要求学生了解文献学、古汉语基础知识以及文化史的基本常识。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阅读和使用我国古代文献典籍的能力,同时为进一步学习和研究中国历史奠定基础。教材:张大可《中国历史文选》参考书:张舜徽《中国史学名著题解》;王力《古代汉语》。中国史学史 32学时 2学分本课程讲述中国史学发生、发展的历史,弄清中国史学的发展过程及其阶段性特点,史官史家与史学成果及特点,历史思想与史学思想,史学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史学发展与相关学术文化领域的关系,史学发展的规律性等,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学识水平。教材:白寿彝《中国史学史教本》参考书:瞿林东《中国史学史纲》;吴怀祺《中国史学思想史》;张书学《中国现代史学思潮研究》。西方史学史 32学时 2学分本课程讲述西方史学发生、发展的历史,弄清西方史学的发展过程及其阶段性特点,史官史家与史学成果及特点,历史思想与史学思想,史家所处的时代与历史环境,西方史学流派,史学发展的规律性以及在当代的新趋势等,提高学生的知识与理论素养。教材:张广智《西方史学史》参考书:张广智等《史学,文化中的文化—文化视野中的西方史学》;徐正《西方史学的源流与现状》;庞卓恒《西方拳史学述评》;杨豫《西方史学史》;徐浩等《当代西方史学流派》;郭小凌《西方史学史》;何兆武、陈启能《当代西方史学理论》。历史教学论 48 学时 3 学分本课程教学内容包括中国历史教学目标、中国历史教科书的结构功用及特点、中国历史教学过程及其基本阶段、历史课程的教学原则、中国历史课堂教学的类型和基本方法、中国历史教学手段、中国历史课外教育活动、历史教育研究的主要方法和发展趋势、历史学习指导及历史教学评估等,使学生能够在正确的教育理论指导下,科学地、艺术地掌握中国历史教学的全过程,适应教学工作的需要。教材:于友西《中国历史教学法》参考书:周发增等《历史教育学新论》;崔粲《历史教学论纲要》;王铎全《历史教育学》;赵恒烈《历史教育学》;王松泉《板书学》;郭景杨等《历史教育心理研究》;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师基本功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