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是高校的中心工作,而课堂教学是开展教学活动最基本、最主要的途径之一。
课堂不仅是传授知识传播文化的神圣殿堂,也是师生进行接触交流的重要场所。然而,现在在校大学生上课出勤率低的问题十分普遍,长此以往将可能造成学生厌学、教师厌教、教学质量下降、家庭对教育的期望值降低等后果。因此,加强对高校大学生上课出勤率的管理已成为高校教学与管理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弄清楚在校大学生上课出勤率低的原因,以便有的放矢。在校大学生上课出勤率的现状目前高校大学生上课出勤率低的现象较为普遍,这牵涉到多方面的因素,与所授课程的性质、时间段、年级段以及教师的学历、职称、年龄甚至性别等都有密切关系。据笔者调查,62%以上的大学生有过缺勤经历,7%的学生经常缺勤,缺勤成为大学生无需掩饰的公开秘密。专业课出勤率80%以上,但基础课出勤率却在78%以下,某些公共课的出勤率仅为60%左右,公共选修课的出勤率更低,仅为50%左右,下午比上午缺勤的现象严重,高年级学生比低年级学生的缺勤人数多,男生缺勤率明显比女生高。关于缺勤学生的去向问题,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和访问的形式作了统计,有42%去图书馆自习,22%准备考研,13%去上网,12%忙于找工作,贪睡贪玩的占11%。学生上课出勤率低现象不仅仅反映出学生个体的思想动态,同时也反映了学校在管理、教学等方面的现状。对上述数据,我们应该进行研究和分析,深究其背后的各种原因并分清主次,这样才有可能进行有效的总结和引导。在校大学生缺勤的原因分析(一)主观因素在校大学生年龄段一般为18岁到22岁,正处于“第二生长高峰期”后期,他们的身体发育、神经系统已经基本成熟,从生理角度讲完全有能力承受高校的学习和生活压力;能够细致地进行分析和综合,并能坚持长时间的脑力劳动。大学生的认知心理,如感知、注意、技艺、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等智力的发展水平正处于最佳发展状态,因此在校大学生能够承担繁重的学习任务。身体健康状况、心理发育状况一般不会成为影响在校大学生的上课出勤率的主要原因。1.心理因素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埃里克森(E.H.Erikson)关于心理、社会发展的研究结果表明,高校中70%的学生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病症,23%的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孤独感,如青春期孤僻症、自卑自负、消极悲观情绪、友谊或爱情受挫、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等等,造成了他们的厌学缺勤。部分心理健康状况欠佳的大学生在思维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的矛盾,并在相互的斗争中导致自我调节失败,无法使不平衡的心态达到平衡状态,常常会陷入焦虑、郁闷、自卑等各种不良情绪当中不能自拔。而且这些不良情绪具有持续性、泛化性和易感性,当学生陷入这些情绪状态中时,很容易对学习产生消极心理,又没有适当的方式来排遣不良情绪,也就不愿到课堂上去,从而导致上课出勤率低。2.缺乏学习动力和兴趣缺乏动力和兴趣的原因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部分缺勤生反映,由于高考报志愿的原因,自己被调剂到并不喜欢的院校和专业。二是部分缺勤学生认为,经过了十年寒窗苦读,到了大学感觉终于可以松口气放松放松了,没有必要像高中那样起早贪黑,只要考试过关就行。三是还有部分缺勤学生因为刚入大学,还没有完成角色转变,非常迷茫,没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为进了大学就是进了“保险箱”,带着“混文凭”的思想,缺乏竞争意识,学习上没有动力,生活上追求享乐,或沉湎于花前月下,或打牌、睡大觉、玩网络游戏以消磨时间。对学习不感兴趣的原因还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认为有些课程不重要,不听也没什么关系,甚至根本就不值得花时间去学。二是有些课程理论性太强,很枯燥,知识太深,难以听懂。3.组织纪律性差大学里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增多,又缺少了中学时“保姆式”教师的管束,很容易造成学生自由散漫,组织纪律观念淡薄,学生有时生病或有急事不能去上课时,却因怕麻烦或怕被老师拒绝,不通过正常的请假手续,而采取逃课的方式。这种由于无组织无纪律观念逃课的学生为数不少。4.期望与要求日趋务实化、功利化许多大学生都认为,上大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就业。这类缺勤的学生往往成绩较好,接受和自学能力较强,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自学就已经掌握了该掌握的知识。为了发展自己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开阔视野,除了上一些自己喜欢的课程,或者上一些点名的课之外,其他主要时间都集中在做其他事情上,例如有的学生考人力资源师、心理咨询师、律师资格证、导游证、驾驶证,有的学生家庭困难,打工挣钱交学费、生活费等。5.追求个性,标新立异有的缺勤生反映,有时候逃课仅仅是为了表现自己与众不同,有个性,从中寻找反叛的快感。不遵从常规的行为有时会受到其他学生的羡慕。因此,一部分标新立异的学生以逃课来表示他们的与众不同,与此同时也就造成了出勤率的降低。(二)客观因素1.学校因素(1)教学管理和教学体制的问题。某些大学存在重研究轻教学的现象。由于职称评定对科研成果要求过多,使教师把重点放在科研上,对教学重视不够,而学校对教师又缺乏激励和约束机制去充分调动教导积极性,从而出现教好教坏一个样的现象。另外,严进宽出的教学体制也使得大学生感到在学校没有压力,没有紧迫感,学习的动力不足,主动学习意识较弱。在学分制试行阶段,选课系统和课程设置不完善,以致学生常常被动盲目地选课,很难自觉主动地进入学习状态。
(2)课程设置不够合理。许多学校的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仍然没有摆脱计划经济时代的模式。课程开设过于统一,学生自主选课的空间较小,有些课程内容较陈旧,实用性差,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受到影响。因此就有人选择公开逃课或隐性逃课,以逃避枯燥乏味的理论教学。
(3)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不协调,规章制度执行不严格。高校的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之间未能默契配合。教学管理一条线:部分教师上课满堂灌,只管传授专业知识,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则不闻不问;学生管理一条线:学生管理工作者与课堂教学几乎脱钩,只注意让学生多从事社会工作,有的还让学生旷课来协助自己的工作,使学生缺勤有了冠冕堂皇的理由。另外,部分任课老师和管理人员检查监督力度不够,学校虽有校规校纪,但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大部分高校的《学生手册》把旷课作为违规违纪的一种行为,例如,有的学校规定一学期累计旷课达多少节便要给予一定的处分,但在执行规章制度时却流于形式,很少有学生因旷课而受到处分。学生的考勤仅仅作为教师评分的一个次要依据,规章制度对学生没有起到应有的约束作用。
(4)考试制度不合理。这是造成学生上课出勤率低的一个重要因素,现在大学里的考试一般以教师在课堂讲授时学生记的笔记为考试内容,或者采用论文的形式。使学生有机可乘,没有去听课的学生,在考试前猛抄或复印别的同学笔记“临时抱佛脚”,也能过关,甚至比上课认真记笔记的同学考的分数还要高,特别对文科类学生来说,这种情况更是普遍存在。
(5)学校对非专业课的管理相对忽略。加强专业教育,造就品牌效应,是每所高校所注重的。但这样难免就会出现忽略对公共课、选修课等非专业课的管理,忽视人才的引进与教学质量的提高,相同的教师、相同的教案一教到底。另外,学生为了修满学分不得不选修一些自己根本不感兴趣的课程,因此,上课出勤率低现象在所难免。
(6)授课班级太大。由于近几年高校不断扩招 ,学校办学规模越来越大 ,学生人数大大增加,原有的教学设施和资源配备跟不上学校发展的速度,不能满足不断扩大规模的教学需要。因此 ,有些学校为了更好的利用教师和教室资源,通常采取上大课的形式。一二百人甚至几百人挤在一间教室,教师难以考勤,也难以维持课堂秩序和课堂纪律。这种作报告式的课堂会出现学生说话、吃东西、接手机等各种隐性逃课现象就不足为怪了。2.教师因素(1)部分教师教学方法陈旧。在调查中,大学生反映,一些任课教师在授课内容安排、授课方式方法、授课艺术等方面存在一定欠缺,使大学生对课程不感兴趣,甚至产生反感、厌课情绪。另一种原因是有的教师在课堂上有时讲话不注意方式方法,不知不觉中伤害了学生,使学生从心底里产生反感;还有一种原因是教师只管教书,不懂得育人,对学生旷课行为不闻不问,放任自流,这也助长了学生逃课行为的发生。个别老师普通话很不标准,学生要听懂课程的基本内容都很费力,最终失去耐心只好逃课。
(2)师生间的沟通欠缺。教学关系是师生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它处理得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成败。部分大学生(特别是新生)由于不适应大学生活的新变化,认为老师不关心自己,产生了对老师的不信任和反感,因而对学习也产生了厌烦心理,心离课堂越来越远,即使还坐在课堂上,也是“隐性逃课”。3.家庭因素(1)家长与高校缺少必要的联系。一部分家长错误地认为,子女从高校走入工作岗位是一种必然,于是把子女完全交给高校,对其情况不闻不问,与学校缺少必要的联系。往往子女在学校出了事家长才会恍然大悟,但已悔之晚矣。其实,高校大多实行一个教师管理几百名学生的方式,教师的力量有限。如果缺少家长的配合,便难以做到有效的管理。自我管理约束能力稍差的学生就会管不住自己,“逃课风”便成为高校常见的一种群体违纪现象。
(2)学生家庭背景是学生上课出勤率低不容忽视的原因。一方面是家庭条件好的学生,以家庭背景、就业方便自居,“60分万岁”的思想在头脑里根深蒂固,逃课去上网、睡觉是他们的家常便饭。另一方面是家庭困难的学生由于家庭经济拮据,只能利用上课时间多做一些社会兼职来帮助完成自己的学业。在调查中,两者缺勤人数分别占到缺勤总人数的21%和9%。4.社会因素(1)不良的社会风气环境。高校周围的网吧、录像厅、游戏厅等都对大学生有极大的诱惑力,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上课出勤率低现象必然会屡禁不止。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和种种诱惑,使学生在思想上产生许多不正确的认识,使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发生扭曲,有些学生认为学习上课是无足轻重的事,这正是学生上课出勤率低现象的最深刻的思想根源。
(2)严峻的就业形势。迫于就业环境的压力和用人单位的择才标准,一些大学生以缺勤为代价博取名目繁多的“通行证”,或者打工兼职,积累社会经验,增加将来就业的筹码。部分毕业生盲目考研,其中大多数只是为了回避就业。对策分析(一)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首先是加强学生学习目的与动机的教育,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的个人目标与集体目标和国家目标一致起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次,应加强学生的组织纪律性教育,使之树立遵纪守法意识,做到自觉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第三,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修养,尤其是加强对优越型家庭学生的思想教育,使其多参加有益的课外活动,坚决抵制网吧、录像厅、舞厅等娱乐场所的诱惑。第四,加强对贫困家庭学生的教育,帮助其解决心理压力,克服困难,正确处理好学习与社会兼职的关系。第五,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拓宽就业渠道使学生能够顺利就业,从而使学生安心于课堂。(二)改革专业招生模式首先,高考招生应“先统后分”。这样学生在对学科内容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可以结合专业要求和自身实际情况选择专业。其次,提供专业调整空间。在经过一段时间专业学习之后,高校应给一些对本专业毫无兴趣而对其他专业有兴趣,且成绩优异的学生提供转专业的便利通道。第三,完善第二学位辅修制度,为具有更广泛兴趣和精力的学生,以及有相关就业需要的学生提供学习的机会。(三)实行弹性学分制为使学生合理地调整个人发展计划,适应在校期间的学习安排,针对教学体制的弊端,应大力推行和完善弹性学分制。学分制最大的优点是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发挥才能的可能性与机会,使学生有了更大的学习主动权。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去发展自己的特长,增强自身素质。(四)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授课质量强化教师教书育人的观念,为人师表,在学生中树立良好的形象。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应该首先从自身入手,努力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素质,不断增强驾驭教学的能力,认真钻研,勇于和善于创新,合理恰当地组织教学内容。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则应当注重多样化,比如采用对话式、讨论式、质疑式的教学法,增进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发挥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授课质量。(五)完善考试制度,改变考试方法鉴于目前大学考试制度的弊端,我们应在考试内容、考试方式、综合测评等方面进行改革,增强大学生考评的灵活性。首先,教师应在考试内容的题目设计上下功夫,既可以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的掌握情况,也考查学生对基本理论的应用能力。其次,在考试方式上采取口试、上机加笔试、写论文等形式,彻底改变学生的考前“突击”思想。同时,将考试成绩与学生的考勤分挂钩,这样可以更有效地制止学生上课出勤率低现象的发生。(六)更新教育观念,优化课程设置,提高课程的实用性我们应根据国家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对现行的教学计划中的某些课程进行调整,增加实用性强的课程,扩大选修课的范围和数量,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去选择自己兴趣所在的课程,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自主发展的需要。(七)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高校的校园文化是直接影响大学生成长的环境因素,是高校教育机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革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特别指出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因此我们要下大力气营造浓郁的学术文化氛围。首先是加强校园的整体环境建设,使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提高自身的素质;其次是加强班级学风建设和宿舍学风建设,使学生从小环境到大环境都得到教育和熏陶;第三是强化校园文化建设,根据素质教育的需要,适当组织学生社团,在文化活动、学术交流、社会实践、科技活动等方面促进学生学习进步,营造一个崇尚科学、学习文化、锻炼能力、提高素质、全面发展的良好的校园环境;第四是加强校内学术活动的开展,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八)加强学生考勤,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对学生上课情况进行监督,并严格执行规章制度是解决学生上课出勤率低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这不仅需要班干部、任课教师日常的考勤登记,还需要学院和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经常深入课堂教学第一线检查监督。对日常的学生考勤必须“动真格的”,做到有检查有结果,严格按制度办事,该处理的坚决处理,使规章制度在学生心目中真正形成威慑力,以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结语上课出勤率低现象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从表面看是一个学生对学业的态度, 但实际上它关系到教学体制、教学管理、教师素质、教学条件、学生思想行为、学生教育管理等各个方面。高等教育管理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在很短的时间内要实现建立一个完善、成熟的教育体制目标,仍任重而道远,只有经过我们教育的决策者、教学管理部门、教师、学生和社会等多方配合和不懈努力,大学课堂才能还原它的本来面目 ,发挥它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