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本科对比
中美本科对比...
关于中美教育的对比让我学生L学姐给大家一些建议吧:
学术领域浅谈课程浅谈 —— 关于博雅教育( LiberalArtsEucation )博雅教育总体来说比较自由,本科阶段喜欢让你这个上一点,那个上一点,都不深。比如,我来到美国以后,上了一节 “ 中世纪戏剧 ”,又上了一节 “ 现代舞蹈 ”。这让我很多在中国的同学匪夷所思,因为我过去一直是 ” 理科女屌丝 “,绝对想象不到去中戏上课。让理科生上点文学,让文科生上点逻辑,这种想法是好的。理论上可以拓宽人的视野,增加人 ” 思辨 “ 的能力。实际上呢?我觉得博雅教育只对于两类人有用:第一类是家庭非常殷实,彻底的贵族,有大把的时间和钱可以体会人类智力的美好;第二类是脑子十分好使,一点就通的类型。其余,很多学生就是为了满足学校要求蜻蜓点水地上一门外语,一门历史,一门哲学 —— 有的时候也就混混事,具体思辨有多深刻,我持怀疑态度(当然我是个悲观主义者)。当然,这种教育的好处在于,下次你去一个鸡尾酒会(所谓的上中产派对),你就可以跟人聊聊康德,聊聊尼采,聊聊乔伊斯。这可以增加 ” 阶级认同感 “。专业课程相对比较灵活,各种出路的人都存在,不会逼着你往科研方向走。比如说,我见过想要做 banker 的数学专业,大四都快毕业了,最基本的证明该怎么写都搞不清楚,但是这样也可以数学专业毕业。当然,这里也有课程(对我来说)非常难,让我百思不得其解,或者各种熬夜写证明。而我学术基础不算很差,也非常努力。总之,你可以选择和 banker 同学在一起轻松拿 A,也可以选择和数学大神在一起轻松被虐。但是,如果你想让周围萦绕着学术大神,也许去北大是个更好的选择。我有个学长,现在在美国东面一所牛逼哄哄的学校念数学。他经常跟我抱怨美国本科学生简直太傻了,做不出题就在考卷上画一个小怪兽。与此同时,我也认识在本科期间就在期刊上独立撰稿发表的。其实,这也是学校允许了多元的存在。这种多元性也影响了严肃的学术氛围,让人很难静下心来学术。但是,真实的社会就是这样的。就像我的导师所说,” 你想念哲学 ph 么?你要知道,很多比你傻得多的人,正在几百万几百万美金地进账。你如果耐得住这种寂寞,这就是你应该选择的路径。” 只有这种环境里,才能让被迫学术的人被洗刷掉,喜欢钻研的人浮出水面。
本科科研环境浅谈总体来说,美国综合大学的科研机会比较多。本科生想要加入世界顶尖的学者的实验室,并不是不可能的事情。比如,我在大一大二的时候就在一个世界顶尖做 Astrophysics 的教授手下打杂。也许是她个人的风格,我和她接触交流机会很多,这让我颇受裨益。注我这个时候也就 18-19 岁,除了半吊子 C 语言外,没有什么特殊技能,这在中国几乎是完全不可能的。我觉得上课其实并不能学到太多(比起看课本来说)。因为教授一般都会准备好一堆证明推导,然后一点一点 “ 回忆 ” 到黑板上,所以你是看不到他的思考过程的,直接看到结果。我觉得这种 “ 回忆 ” 对我毫无用处,因为我自己天赋一般,拿到新的问题还是搞不清楚如何思考。但是,如果教授和你一起想一个她没有完全想明白的问题,那么你就可以看,啊,原来她会先考虑这三条路径,而我自己不这么思考问题。为什么呢?到底谁的更好呢?这种对比让我恍然大悟。通过这些在 researchgroup (研究小组)里面摸爬滚打的经历,我除了和导师学习,也可以和同组的博士生、本科生学习。另外,我也大概知道 ph 的生活工作环境是什么样的,甚至 researchgroup (研究小组)的人情政治是什么样的。我也明白了,我不太适合走学术路线。这个决定是经得起推敲的。同时,想要搞学术的人也可以尽早进入 “ 征途 ”,得到独立研究的机会。我前一段时间在人人上看到有人写的 “ 上了博士才知道自己不喜欢生物 ”—— 说实话,这有点匪夷所思,因为上博士是一个巨大的投入,怎么能如此轻率决定!说简单了,只有 ” 我不能想象不学不研究 XX” 的人,才应该去上 XX 博士。但是,如果之前没有在研究小组里求生的经历,这个决定不可能是理性、全面的。另外一个好处是,申请 ph 项目的时候,谁给你写推荐信,写你什么是非常重要的。有点 “ 学术家庭树 “ ( familytree )的意味,在树上的人去哪里都比较容易,在树下的人很难爬进去,这和聪明与笨关系不大。对于非跨时代的学者,在不在 “ 树 ” 上可能是决定性的。同理,文科和教授接触,让论文期刊编辑看你的文章,改你的文章的机会也有一些。我觉得这种谈话对我也是颇有裨益。什么帮助呢?比如说,我的 avisor (导师)是政治哲学非常著名的学者,也是行内期刊的主编,他可以迅速指出这个领域的目前的走向是什么,你的选题在这个走向里是什么位置,并且迅速把我自己读到的知识体系化。这是我在图书馆里看书不能做到的,也节省了很多时间。如果说上综合性大学有什么好处,就在于你可以跟相对世界顶尖的学者学习工作,做研究 —— 少走一些弯路。
社交环境浅谈美国社交环境的优势学校里通常什么人都有比如说,我最好的朋友圈里,有一个学戏剧舞蹈的,一个学传媒的,一个学新闻的,一个学人类学的,一个学大提琴的。这些人是我从小到大都没有接触过的一批人,因为中国教育特别喜欢把差不多的人堆在一起。比如说,我在海淀区实验班的小环境里长大,这让我的世界观比较单一,朋友的类型也比较单一,想法基本可以起到 ” 互相认同,相互加强 “ 作用。(注:我在海淀区实验班的环境里遇到了我这辈子都会珍惜的朋友,是最美好的成长经历。我感到特别高兴和特别悲伤的时候,都会首先想到我这个时期的朋友。) 美国大学社交环境很大程度上打破了院系之间的隔阂,你可以跨届,跨院系认识很多人。这些人给了我很多稀奇古怪的想法,让我觉得过去重要的不得了的事情,其实另外一群人完全不当回事。比如说,我从来没有想过我会加入一个 fashion start-up (时尚公司创业),更不知道如何在网上搞营销渠道,去实体店里和人谈判。我过去对于 fashion (时尚)的认识就是:我妈给我买的衣服。现在,我的想法肯定就不一样了。
稀奇古怪的人来教课,你可以和他们成为朋友大学里教课的人各式各样,但是你都可以和他们认识。比如说,我对非洲发展非常感兴趣。前两天通过一个朋友知道了她在上一门课,那个老师现在也就三十岁,本科哈佛,之前在非洲做过十年的 NGO (非政府组织),后来上了法学院,现在在做关于 ” 国际援助 “ ( Foreign Ai )和 ” 国际法 ” 的研究。我觉得她听起来好玩,就要来了联系方式,约她去咖啡店聊聊。相对来说,中国大学的教授比较单一,有很多社会经验的人不是非常多。但是大多数人不会走学术路线,所以这种 “ 稀奇古怪 ” 的经历可能对我的一生有决定性的影响。
学会和美国人打交道我在人人上看到别人分享的一些文章,讲如何融入美国人。我觉得这完全没有必要,因为到底谁是美国人?我可以负责任地说,中国很多圈子我都是融不进去的。不是因为我不好,或者他们不好,就是道不同不相为谋,但是我们都是中国人。在此基础上,美国大多数人对中国文化是不可能认同的,因为他们从小就被灌输 ” 非西方的文化不是文化,非西方的艺术不是艺术 “。你想让他们突然觉得你是东方神圣,这不太可能。很多中产阶级的小孩因为生活环境很闭塞,从小到大打交道的就是街坊邻居,看到外国人都不知道该说什么话。也有的小姑娘,一天到晚就是我和 A 睡了,我和 B 睡了,C 和 D 不理我了,让我实在插不上话。这些原因等等都导致我和他们不可能成为至交。我说的和美国人打交道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你可以表面上过得去,可以建立起基本的认同和信任。比如说,在中国,如果你送一个哥们礼物,他径直拆开包装,看了又看,你就会觉得这哥们怎么这么 ” 露骨 “,从而无法和他建立信任。我说的就是这种小事情,但是这种小规矩可能坏大事,人和人的信任有时候就基于这种符号性的小规矩上。我觉得所谓和美国人打交道,就是学会这些表面的东西。至于融入不融入,其实对于想要做中国人的孩子来说,没有那么重要。
暂时远离功利,寻找 “ 普世 ” 价值我知道我说到这个,肯定会被很多人拍砖 —— 你们会质问我,“ 谁的普世价值?不就是西方帝国主义的那些条条框框吗? ” 因为历史原因,中国是刚刚富起来的国家,所以我们的中产阶级正在疯狂地追求驴包等奢侈品,对于社会正义的思考是严重不足的,对于精神信仰的思考也是初步的。如果说中国有新贵族,那么我们的贵族的文化根基在哪里,精神寄托在哪里?新的 “ 普世 ” 价值还没有出现,那么为什么不能先参考美国人的《正义论》呢。(注:此为随意举例,因为《正义论》在目前政治哲学的影响力很大。同理,可以置换为柏拉图的《理想国》。)美国因为社会福利较好,所以美国同学一般都比较理想化,不一定要急着把学费赚回来。在这种环境下,可以对什么是幸福,什么是社会正义,什么是道德进行比较深入的思考。我不是说每个人都可以上升到《理想国》中 “ 哲人王 ” 的高度,而是说或多或少应该有一些感受。比如,我的朋友中就有不少去支教的,去非洲搞 NGO 的,去拉美搞妇女权益的,去越南寻根的等等。我不想说这些人更高尚,读历史的人可以说他们的 ” 高尚 “ 是以百年殖民为基础的。这种观点没有大问题,但是我也认为美国教育让我们远离了中国社会的 ” 更高更快更强 “ 的节奏,听听内心的声音。这种思考对于人的一生或许都有裨益,二十岁的思考,比五十岁头发将白时迷茫好不少。
和 “ 高富帅 ” 接触有什么好处我一直以为 ” 高富帅 “ 和 ” 白富美 ” 是嘲笑人的词,” 屌丝 “ 是表现自己不同流合污的气节的。但是,不得不说,当 ” 高富帅 “ 确实有一些好处。这个好处不在于在太平洋当中买个小岛去度假,或者买个飞机开着玩。但是,” 高富帅 “ 比较容易有更宽的眼界,甚至国事可以是他的家事。这种 ” 知道 “ 的权力是非常惊人的,没有信息的人,靠智力是很难取胜的。你可以说 “ 高富帅 ” 的 resume 是靠银子堆砌起来的,但是这个堆砌的过程也会拓宽他的世界观,增加他的软实力。美国人也有自己的 ” 白人主流精英圈 “。这个圈其实(就我个人来说)很难融进去,一方面是肤色文化原因,一方面是我交朋友也比较由着自己。我觉得 ” 你有飞机又怎么样呢?买了个小岛又怎样呢?你爹是李刚又怎样呢? ”。所以对最后一条资源没有很好地利用。很多人毕业以后要找工作,也要靠这个 ” 富人关系网 “,特别是金融相关的工作 —— 这基础要从大学里就开始打,从美国精英大学兄弟会的地下室里开始打。
美国社交环境的劣势酒精、毒品这个在美国念书的人都知道,周四到周六晚上,几乎总有那么一批人喝酒爬梯吸大麻。我个人不喜欢一堆人傻疯的爬梯。我觉得比较好的社交生活是这样的:去芝加哥看个话剧,或者看个电影,然后去一个好玩的餐厅吃晚餐,回来几个朋友喝点小酒,聊聊天。其实认同这种生活的人也有,你就是需要找到他、她们。当然,如果你喜欢 har liquor 或者大麻,那么在美国很容易找到,特别是在大一大二的时候,社交圈子尚未成熟,酒精相关的社交非常主流。值得一说的是,虽然我不喜欢喝大多数酒,但是美国人去酒吧其实是拉近距离的很好的方式,一起喝醉过,一起干过傻事的人,感情好像就不一样了 —— 当然,你如果想要找灵魂伴侣,肯定要和酒肉朋友要分开;但是,有的时候,深层次的交流(我们中国人意义上的朋友)也得要把表面的劲头做足。
缺少中国人的社交圈来美国念书的中国人虽然越来越多,但是肯定不可能和中国念本科相比。一方面我非常思念我在中国的朋友,另一方面,我也只能慨叹没有父母这一代 “ 大学同窗 ” 的深厚感情。直到现在,我父母和当年的同窗都还保持着联系,尽管现在已经过去三十年有余了,很多人都是有头有脸的人,但是还是无话不谈。看过何兆武写的《上学记》,就对这种中国大学里,或者说西南联大里的同学感情更加羡慕。在美国上学,由于中国人不多,没有 ” 班集体 “ 的概念,院系之间的交流也很有限。这种同窗感情很难形成。
阶级局限性美国人的私立大学大都是中产阶级,或者上中阶级的孩子念书以及社会化的地方。在北大清华里,经常可以看到家境普通的孩子,或者家乡偏远的孩子。但是,在美国精英大学里,这种现象虽然存在,但是并不多见,这是美国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同时没有高考等因素的合力所为。虽然很多上中阶级的孩子很多有 ” 悲天悯人 “ 的情怀,但是他们对于世界的理解单纯得惊人。这就是阶级局限性吧。我非常感谢学校有类似于 Quest Scholar 这种奖学金项目,可以让很多出身贫寒的孩子来上好大学。他们的存在让很多人看到一个不在咫尺的真实世界。性价比问题美国大学的价格不等,但是基本都很昂贵。少则每年两三万,多则每年六七万美金。这相当于中国普通老百姓几乎一辈子的积蓄。所以有很多人批评小留学生就是 ” 富二代 “ 去美国度假。这种现象也有,但是目前出国的大军,大多数还是中产阶级倚靠大中城市房价上涨送孩子出国。当然,中国中产阶级的数量有多少,是不是 ” 政策福利 ” 所致,是另一个严肃但不沾边的问题,我就不在此瞎扯了。就我个人来说,如果我以后经济情况普通,我的孩子也就是天资普通,是绝不会砸锅卖铁给孩子去上学的。简单来说,精英大学不是成为精英的船票。恕我直言,精英大学里平庸的人还是占大多数 —— 包括我自己在内。但是如果我经济富裕,我的孩子又比较聪明好学,这笔钱不算什么,上上也无妨。如果说资源集中的问题,我可以负责任地说,世界上几乎没有比北大清华更加资源集中的学校。但是,如何利用这些资源,如何发现这些资源,说到底还是靠自己的眼界认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种眼界认识在上大学之前,特别是在家庭中就已经形成,而这又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否成功有决定性的作用。如果说精英大学是上中产和富人的游戏,也就不过如此吧。添加部分你想看看我爹我娘是怎么批评我的吗?昨天我跟我爹爹和娘亲打电话,除了乞讨生活费外,跟他们读了我的这篇日志。他们表示我的思想认识是幼稚而偏执的,并提出了如下几个观点。我爹娘是做什么的我就不赘述了。为方便对话,大家可以理解为较大 recruiter (雇用者)的观点。他们的观点也许更加中肯,毕竟他们对于中外的教育都有非常深刻的理解,这种理解大多来自雇佣从中美名校毕业生。同时,他们对于生活也有比我深刻的理解,毕竟他们已经在中国和美国的土地上呆了好多年了。
大学是一个获得社会认证的过程没有上过大学的人工作选择机会和上过大学的人的工作选择机会是天壤之别的。同理,对于一个背景普通的人来说,上过美国名校的工作选择机会和中国名校的工作选择机会是不同的。就是说,五道口那两所虽然资源很多,但是必须说,一个背景普通的五道口学生在北京的毕业工资是几乎不可能每个月过一万。除了少量家庭背景特殊的,大多数还是要到一个行业里,从底层干起,而底层到中层的淘汰率是非常高的,且历时也很漫长。但是在北美名校毕业的学生,可以找到比较好的工作,在美国镀金两年后,如果上个好学校的 MBA,就可以回国空降到公司的中层 —— 这大大缩短了人生攀援的前半部分。
进入正确的圈子的力量是无穷的美国名校的平台和中国名校的平台是不一样的。我们看看多少公主贝子们在国外镀金就可以知道了。认识正确的人,对于想做事情的人是非常重要的 —— 并不是说有什么直接的利益,而是说没有信息,一切都不可能。而进入正确的圈子,就是获得重要信息的基本途径。
软实力的重要性美国大学对于专业素养的培养也许确实不如中国大学,但是对于软实力的培养还是略胜一筹。她举的软实力就是:哈佛毕业的学生通常都有和高层打交道的经验,无论从仪态还是谈吐都让人觉得是 “ 圈内人 ”。这种气场让人很容易觉得他们是 C-level 的材料。同理,很多国内名校的人似乎非常有才学,但是在展示自己方面,接人待物方面就没有一些美国名校毕业的人那么 “ 顺溜 “ ( smooth )。同时,我的娘亲也指出,她觉得决定一个人在工作岗位中是否成功的(纯科研工作除外),并不是所谓的 ” 硬技术 “,而是所谓的 ” 视野 “,所谓的 ” 软实力 “。
【微语】愿你走出半生,归来仍是少年。愿你留学一遭,回首有爱相伴。
中美本科对比...
从近几年的留学趋势来看,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在本科期间就赴美留学,美国本科的申请量已经超过了美国研究生的申请量。中国的本科教育和美国的本科教育间存在的差异也会影响在不同的本科背景下申请美国研究生的录取概......
国大学本科在美国被称为Liberal arts eucation,翻译为自由教育,Liberal eucation 最初是指在古希腊时期,给管理奴役的男人的教育,容许他拥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和道路,到了近代,Liberal arts eucation逐...
中美中学的优劣势...
中美高中的差异分析对比...
美国高中多维度解析...
义务教育阶段的中美对比...
中国和美国的高校比,除了排名到底有多大差别?...
美国数据库项目“开放课程”公布了美国大学学生的阅读书目数据,而中国的各大高校也公布了相关图书借阅情况。大家将中美名校阅读榜单进行了对比,结果发现差别很大。...
北美小学不及中国,为何大学那么厉害?原来是在高中拉开了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