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通识教育的重要
通识教育...
美国通识教育的重要
哈佛大学从 2018 年秋季,将实行全新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在这个时间点,让我们从《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这本从哈佛委员会著写的小书,来我们培养孩子面向未来的竞争力,要遵循的法则,或注意的事项。
让我们来看看,哈佛这个世界顶尖学府对人才的培养理念。正如他所说,“ 如果只有一种超前学习我是支持的,那就是通识教育。” 一如耶鲁前校长理查得 · 雷文:“如果我们把学生仅仅训练成一个所谓的在某领域的专才,我们的教育就失败了 ”。
1、通识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 “ 全人 ”
哈佛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 “ 全人 ” ( Whole Man ),而全人等于 “ 好人( goo man ) + 正直的公民( Goo Citizen ) + 有用之人( Useful Man ) ”。
2、成为有用之人,先多读无用之书
“ 有用 ” ( useful )在哈佛通识教育体系里,第一原则是视野开阔,多读无用之书。未来需要的是头脑清晰、兴趣丰富的通才,而不是专才。
3、通识教育地位愈发提升
哈佛将要 2018 年秋季开始实行的全新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通识教育 8 大品类的课程,变成了 4+3+1,四门通识教育必修课,3 门分布必修课,和 1 门实证与推理课程。这四门必修课是,美学、文化与阐释;历史、社会与个人;社会科学与技术;伦理与公民。
很多人可能会误以为通识课和核心课程相比,从字面意思理解,通识课就是选修课。其实不然,在哈佛,从某种意义上,通识课才是强制性的,才是必须的。而 2018 年这次改革,通识课的地位更高了。
4、通识教育在于激发潜能
通识的目的是深入事物本质,而不是掌握某种技能。那些通识课程学得好的学生,后来在各个领域都成为顶尖高手。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通识教育是在把学生的最大潜能,一步一步激发出来。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本质区别,首先在于方法上而非内容上。
5、通识教育剑指 T 型人才培养
哈佛通识教育的理念,和美国著名设计咨询公司 IDEO 提出的 “T 型人才 ” 的概念,是不谋而合的。都是为了培养 T 型人才:知识面非常开阔,同时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强。
6、知识的广度与学习的深度
哈佛通识教育的启发是,好的教育,应当从小培养 T 型少年。T 型少年的三大特点是:即有知识广度,又有学习深度;既能跨学科思考,又能解决问题;既开放协作,又善于自我突破。
7、成绩之外越发强调的软实力
现在美国数百所知名中学实行的 A new Moel,学生能力全新评测工具,针对学生的 8 大能力,与 T 型少年的框架不谋而合。这其实是全球通识教育 2.0 时代的一个必然。
8、通识教育不等于广泛兴趣
通识教育过程有两大误区。第一个误区,就是把通识教育单纯理解为广泛兴趣,而给孩子报太多兴趣班。正确的作法,一是控制数量。二是帮孩子寻找内在驱动力。
9、切勿忽视对美的感受
第二个误区,是过度注重孩子技能的提升,而忽视了对美的感受力。
10、通识教育最终将达成的目的
我们培养孩子成为 T 型人才,未来要重点关注的五个方向。一是开阔视野,二是多元思维,三是思辨精神,四是同理心与沟通能力,五是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现在开始,培养孩子面向未来的竞争力
现在,哈佛比任何一个时刻,都更注重通识教育,和学生综合素质以及领导力的培养。面向未来的教育,应该把通识教育理念融入到课程体系,增加动手实践的知识和课程,让世界成为孩子的课堂,帮助他们找到真正的兴趣和目标,培养面向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微语】在远方的天空下,他/她用笔尖书写着未来,愿每一个夜晚都有星光陪伴,让梦想不再孤单。
本文地址:https://www.liuqiuyi.com/liuxue/204290.html
转载说明:文章《美国通识教育的重要》由【留求艺】原创发布(部分转载内容均有注明出处,如有侵权请告知),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通识教育...
美国的本科通识教育课程是大学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教育体系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愈发受到重视。...
在全球高等教育的舞台上,美国本科教育以其多样性和灵活性而著称。...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美国本科学生通识教育的内涵与重要性,帮助读者理解这一教育体系的基本构成和实施情况。...
通识教育 人本教育...
美国大学教育中的价值所在:通识课程与自由教育...
美国最顶尖私立大学的本科教育通常采用通识教育,并且要求学生在毕业时修满120-128个学分,其中通识教育部分至少占35个学分,大多数情况下为45个学分。通识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广泛知识和技能,包括英语写作、数学等基础......
关于美国通识教育...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我对于申请准备过程中所秉持的第三个理念:突破学科的边界性,理科也好,文科也好,“伟大的科学与伟大的诗歌都充满想象力,甚至最终会有同样的洞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