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求艺—您的留学规划师

古代治水名人有哪些

#出国留学 回答者:陈雅 2024-02-20 06:42:25

大禹父子李冰父子

精选答案
  • 其他回答

中国古代著名的治水功臣 大禹 大禹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治水专家,大禹治水的股市妇孺皆知,这里不再多叙。 史禄 亦叫监禄,名禄。秦朝人。史系官职,并非姓氏。禄的姓氏和生卒籍贯已不可考。历史对史禄的记载极为简略,只知道他受命在今广西安县主持兴建了著名的灵渠工程,从而把长江水每次和珠江水系连接了起来,对祖国的统一、南北经济和文化的交流,起过重要作用。灵渠的巧妙规划和高超的建筑技术,至今仍然受到中外人士的称赞。 郑国 战国末期韩国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水利专家。战国末期,秦国崛起,东进中原,占领了周王室的旧地荥阳,陈兵于韩国边境,韩国危在旦夕。韩醒惠王设"疲秦之计",想诱使秦国将人力财力用于大兴水利,以解燃眉之急。于是派遗郑国星夜兼程,赶赴秦国,给秦王蠃政献上一条"富国强兵"之策:郑国对秦王说,水害与水利本为一体,有水害需当治理,无水害可兴办水利。堵和疏的办法,固然得之于治理水害,但是,同样可以用于修堤筑堤渠,引水浇灌。秦国无水患可治,却可大兴水利。关中沃野千里,祗是雨水太少。关中东部是渭洛二水入河处,三水交汇,地下水位高,一经蒸晒,地面出现盐硷,百里茫茫,寸草不生。如果能修一条长渠,引泾水灌溉,干旱自然解决。时值关中连年干旱,军用粮草供应不足,秦兵无法继续东进,秦王正为粮草而苦恼,郑国之策正中下怀。秦王求利心切,不惜耗费巨大的资财,选精壮劳力,投入引泾程。郑国怀着非常复杂的心情开始主持修筑这项巨大的水利工程。他暗自决定,不管将来形势如何,一定要搞好这项工程。他在广泛勘察精心比较的基础上,找出了一条渠线。渠首自池阳(今陕西泾阳县)的瓠口,渠尾入北洛河,由西至东绵延三百余里,灌溉4万余顷。地形虽然复杂,但渠干一登上台?,就如?屋行水,居高临下,最大限度地扩大流域的灌溉面积。在缺乏勘察设计和仪器的古代,郑国凭借经验和勇气大胆设计,敢于引水上?。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广大民工的辛勤劳动,于公元前235年竣工。后人为了纪念这位水利大师,将此渠叫做"郑国渠"。在我国历史上,郑国渠是一项开凿早工程大 施工技术高超的水利工程,它改变了关中农业区的面貌,使八百里秦川成为富饶之乡。 李冰父子 李冰父子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治水任务,因都江堰工程而流传千古。 西汉贾让 被雍正皇帝供奉于河南嘉应观. 当时黄河频繁决溢,灾患严重。朝廷征集治河方案,绥和二年(公元前7),贾让应诏上书。内容包括:上策主张不与水争地,“徙冀州之民当水冲者,决黎阳遮害亭放河使北入海”。这是针对当时黄河已成悬河的形势,提出人工改道,避高趋下的方案。他认为,实行这一方案,虽要付出重大代价,“败坏城郭、田庐、冢墓以万数”,但是可以使“河定民安,千载无患”。中策是开渠引水,达到分洪、灌溉和发展航运等目的。他认为这一方案不能一劳永逸,但可兴利除害,能维持数百年。他又认为如果保守旧堤,年年修补,劳费无穷,是最下策。贾让三策具有以下特点:

①第一次全面地对治理黄河进行了方案论证,较完整地概括了西汉治黄的基本主张和措施;②首次明确提出在黄河下游设置滞洪区的思想,强调滞洪区的作用是“使秋水多,得有所休息”;③论证规划方案时首次提出经济补偿的概念,主张筹划治河工费用于安置因改道所需的移民;④提出综合利用黄河水利资源,具体论证开渠分水有三利(低地放淤肥田,改旱地为稻田,通漕运),不开则有三害(民常忙于救灾,土地盐碱沼泽化,决溢为害);⑤分析了黄河堤防的形成,发展过程及其弊端。由于上述特点,他的治理黄河三策对后世治河产生了重要影响,是古代治河思想方面的重要遗产之一。西汉末年的治黄战略家贾让,针对汉代黄河河患频发的原因,提出了以“宽河行洪”思想为主的全面治理黄河的上、中、下三种不同对策,上策主张滞洪改河,中策提出筑渠分流,下策则为缮完故堤,贾让还对此进行了对比选优和评估。贾让“治河三策”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东汉王景 被雍正皇帝供奉于河南嘉应观。当时黄河、汴渠同时决口,拖延未修。汉武帝建武十年(公元34年),才打算修复堤防,动工不久,又因有人提出民力不及而停止。后汴渠向东泛滥,旧水门都处在河中,兖、豫二州(今河南、山东一带)百姓怨声载道。永平十二年,汉明帝召见王景,于该年夏季发兵夫数十万人,实施治汴工程。王景亲自勘测地形,规划堤线。先修筑黄河堤防,长千余里,然后着手整修汴渠。它从郑州西北引黄河,经过开封、商丘、虞城、砀山、萧县,至徐州入泗水,再入淮河。由于黄河溜势经常变化,如何保持取水的稳定是一大难题。汴渠位于黄河以南平原地区,黄河南泛时往往被冲毁。黄河汛期时,引水口控制不好,进入渠内的水过多,汴渠堤岸也有溃决危险。王景在对汴渠进行了裁弯取直、疏浚浅滩、加固险段等工作后,又“十里立一水门,令更相洄注,无复溃漏之患”。王景的治河工程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工程完成不久,汉明帝颁诏中说:“今既筑堤,理渠,绝水,立门,河汴分流,复其旧迹。陶丘之北,渐就壤坟。”指出王景的工作恢复了黄河、汴渠的原有格局,使黄河不再四处泛滥,泛区百姓得以重建家园。 对王景治河的具体情况,后人见解不完全一致。尤其对“十里立一水门,令更相洄注”有多种解释。 元朝贾鲁 被雍正皇帝供奉于河南嘉应观。贾鲁至正十一年(1351),诏命贾鲁为工部尚书、充总治河防使,征发民工15万,军士2万,兴役治河。 贾鲁敏达干练,竭诚行事。他面对奔腾咆哮的黄河,采取疏、浚、塞并举的方略,疏浚中,凡生地新开,凿之以通,故道高低,取之以平,河身广狭,导之以直,淤塞之道,浚之以深,泽水之地,开渠以排洪。塞堵中,凡薄垒之堤,增之以固;决河之口,筑堤坝以塞其流。贾鲁在三百余里的治黄工地上亲自指挥,督人巡察,宜疏则疏,宜塞则塞,需防则防,需泄则泄,使河槽高不壅,低不潴(聚水),淤不塞,狂不溢,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在堵截山东曹县黄菱岗大堤决口时,因决口势大,又遇秋汛,河口刷岸北行,回旋急,难以堵截,贾鲁用27艘大船做一“方舟”,方舟装石,依次下沉,层层筑起“石船大堤”,大堤合龙时,水势猛急,若自天降,怒吼咆哮,犹撼船堤,“观者股栗,众议腾沸”,以为难合,贾鲁神色不动,机解捷出,对施工人员“日加奖谕,辞旨恳切,众皆感激赴工”。经过惊心动魄的大搏斗,终于完成了黄陵岗浩大截流工程。治河工程从四月二十二日兴工,七月就凿成河道280多里,八月将河水决流引入新挖河道,九月通行舟楫,十一月筑成诸堤,全线完工,使河复归故道,南流合淮入海,治河大功告成。 元朝郭守敬 是元代一位著名的天文学家和水利专家,也是十三世纪世界上杰出的科学家。他的一生主要是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在科学活动中,他精心观察客观事物的特点,从中掌据它们的发展规律;他能很好地发现和总结劳动人民的发明创造,从具体实践中得到运用和提高;他善于从别人的经验教训中吸取有用的东西,取长补短,使自已的科学研究事业逐渐趋于完善。但是,他从不满足前人的现成经验,敢于大胆探索,富有创新精神。由于他孜孜不倦、刻苦钻研、勤奋实干,所以在天文、历法、水利和数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元初,郭守敬二十多岁就勇敢地承担了邢台五里的流通淤塞河道修建石桥的任务。全部工程用了四十五天就胜利地完成了,当地人民都很佩服他。郭守敬对发展生产非常注意,符合了元朝统一中国后广大人民的迫切要求。中统三年(1262年),刘秉忠的同学张文谦向元世祖忽必烈推荐郭守敬“习知水利,巧思绝人”。元世祖在上都(多伦)召见郭守敬时,郭守敬便对发展华北平原的水利交通事业,向元世祖面陈了六项建议,颇受忽必烈赞赏,授提举诸路河渠使,次年加授银符合渠使。至元元年(公元1264年),郭守敬随张文谦到西夏(甘肃宁夏)一带,视察水利修筑了淤塞水道千余里,灌溉农田九万余顷,为发展生产作出了很大贡献。次年升为都水少监。当地人民对郭守敬非常爱戴,并建造郭守敬祠作为纪念。此外,郭守敬还在河北、山东、大都(北京)等地,兴建了不少工程,对当地交通运输、农田灌溉等都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明朝潘季训 被雍正皇帝供奉于河南嘉应观。潘季驯,浙江乌程(今吴兴县)人,生于明武宗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死于万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他创造性地提出了比较科学的治河理论和措施,并且在黄河下游的治理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绩。 潘季驯的治河理论和实践经验收集在他所著《河防一览》一书中,书中有详细的治河全图、有关治河的章奏和关于河防险要的论说,是中国古代治理黄河经验的珍贵记录,是中国水利科学的宝库。 潘季驯最重要的贡献是提出了“塞旁决以挽正流、以堤束水、以水攻沙”的理论。 清朝林则徐 人们都知道林则徐曾担任两广总督,虎门销烟大张民族气节,他又怎么会当上了河龙王呢?原来在道光年间,他曾任河道总督,主管河南、山东黄河运河的修防事务。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撤了他两广总督的职务,发配新疆。途中,黄河决口,林则徐又受命堵口。“肝胆披沥通幽明,亿兆命重身家轻。

中国治水名人1.禹(约公元前21世纪),中国传说中古代部落联盟领袖,是中国最早治理大洪水的领袖人物。他改以前边单纯用堵的办法为疏导的办法,取得了成功。他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精神,至今为人所传颂。他的治水思想至今仍值得借鉴。2.孙叔敖(公元前770-前476年) 楚国期思(今河南淮滨期期思)人,当时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水利家。公元前605年,主持兴建了我国最早的大型引水灌溉工程——期思雩娄灌区。因该灌区的两条引水河总长为100余里,公元前598-前591领导修建了淮河流域著名古陂塘灌溉工程,以称安丰塘,其周长120许里,灌田万顷,迄今2500多年一直发挥着灌溉效益。3.西门豹河北人,战国时期魏国人,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水利家。魏文侯时曾任邺令,主持修筑引漳十二渠灌溉工程,在漳河上建无坝取水枢纽和12座低溢流堰,引出12条灌渠,既减少了河水泛滥之祸,又肥沃了土壤。引漳十二渠经人们的不断整治,灌溉效益一直延续到唐代至德年间(756-758年),有1000多年。西门豹死后,邺地百姓在他治水的地方兴建了西门豹大夫庙,宋、明、清三朝还为他树立了碑碣。直到现在,河北临漳地区还有一条渠道叫西门子渠。4.李冰,秦昭王灭周后(公元前256-前251),任蜀守,领导兴修了一批水利工程,其中最主要的是都江堰工程。都江堰工程至今仍发挥着巨大的灌溉效益。为纪念李冰,早在唐代就兴建了李冰祠。访问纪念李冰的网站5.王景(约公元20-90年) 琅琊不其(今山东即墨县西南)人,东汉水利家。自幼“广窥众书”,学识渊博,掌握多种技艺,尤其热心于水利工程建设。永平十二年(69年)主持由几十万人参加的治理黄河、汴河。使桀骜不驯的黄河安流800年,后人对王景“河、汴分流”,固定了河道,给予很高的评价。历史上对王景充满了赞扬之词:“王景治河,千载无患”。6.范仲淹(989-1052),苏州吴县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出生在一个贫苦农家,两岁丧父。他从小有志,发愤读书。26岁中进士,开始做官。文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武官至枢密副使(宋朝军事机关枢密院的副长官),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倡言。他在水利方面也作出了不朽业绩。曾在江苏东部海滨修筑捍海大堤——范公堤,恩泽后代。在治理太湖时期,结合自已的治水实践,提出了“浚河、修圩、置闸”三者并重的治水方针,较妥善地解决了蓄与泄、挡与排、水与田之间的矛盾,至今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7.王安石(1021-1086) 江西抚州人,北宋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他所主持的变法,在历史上有较大影响。变法期间,他制订了发展农业的各种新法,其中《农田水利约束》是我国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农田水利法。《农田水利约束》的颁布和实施,大大调动了全国人民兴修水利的积极性。形成了“四方争言农田水利,古堰陂塘,悉务兴复”的喜人景象。许多地方在新法的彭励下,自动组织起来,大兴农田水利,形成了一次水利建设高潮。8.郭守敬(1231-1316) 河北邢台人,元代杰出的科学家,对天文、历法、水利三方面贡献很大。中统三年(1262年)提出修治燕京附近运道、开发邢台、磁州农田水利及豫北沁河、丹河水利等六项建议,这些建议得到元始祖忽必烈的称赞,并被任命为“提举诸路河渠”,受命负责河流与渠道的整修、管理事务。中统四年(1263年),郭守敬因兴修水利有功,升任副河渠使。1264年在西夏地方行政长官张文谦的支持下,在宁夏等地修复、新建了数十条引黄灌溉渠道,并修建了许多水闸。至今仍在发挥作用的唐徕渠、汉延渠等十几条渠道就是当时重修的。次年郭守敬升任都水少监,协助都水掌管全国的水利事务。回到大都后,郭守敬提出重开金口河,以引浑河(今永定河)之水入大都,兴漕运与灌溉之利。至1266年,全面整修了金口河,使这条旧渠道起到了既能灌溉又能漕运的作用。至元八年(1271年)郭守敬升任都水监,掌管全国水利工作。元十二年(1275年)元朝庭开始修筑京杭大运河,郭守敬奉命勘察了今山东西南的泗水、汶水、御河等主要河流,设计了京杭大运河山东段的河道线路,为运河全面沟通奠定了基础。至元十三年任工部郎中,不久又调至太史局,负责制订新历法。至元十七年完成了我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最精确的《授时历》。郭守敬还研制成功了近二十种观测天象仪器,组织实施了规模宏大的“四海测”计划。提出了以海平面为地形测量的基点的科学理论及“海拔”的概念。元二十八年复任都水监,修复通惠河工程。至元三十一年任文馆大学士知太史院事。郭守敬是与张衡、祖冲之等人齐名的我国古代八大科学家之一,是十三世纪末登上世界科学高峰的杰出人物。9.潘季驯(1521-1595),乌程(今浙江湖州)人,明工治河专家。30岁中进士,嘉靖末至万历中,4次任总理河道大臣,主持治理黄河、运河等,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都有重要贡献。提出著名的“束水攻沙”理论,对以后治河有很大影响。其代表作《河防一览》,共14卷。10.李仪址(1882-1938),1909年毕业于京师大学堂,先后赴德国皇家工程大学和但泽工业大学学习土木工程和水利,1915年与张謇一道创办了南京河海工程学校(现河海大学的前身),引进西水利技术。主持兴建了陕西泾惠渠、渭惠渠等灌溉工程。曾任陕西省水利局局长、渭北水利工程总局总工程师范、担任中国水利工程学会第一至第六任会长,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兼总工程师,导淮委员总工程师、扬子江水利委员会顾问等,为我国近代治水的先驱

1.大禹禹(约公元前21世纪),父鲧,姒姓夏后氏,中国传说中古代部落联盟领袖,是中国最早治理大洪水的领袖人物。他改以前边单纯用堵的办法为疏导的办法,取得了成功。他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精神,至今为人所传颂。他的治水思想至今仍值得借鉴。鲁迅著有小说《理水》。 2.孙叔敖. 孙叔敖(公元前770-前476年) 楚国期思(今河南淮滨期期思)人,当时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水利家。公元前605年,主持兴建了我国最早的大型引水灌溉工程——期思雩娄灌区。因该灌区的两条引水河总长为100余里,公元前598-前591领导修建了淮河流域著名古陂塘灌溉工程,以称安丰塘,其周长 120许里,灌田万顷,迄今2500多年一直发挥着灌溉效益。 3.西门豹 西门豹河北人,战国时期魏国人,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水利家。魏文侯时曾任邺令,主持修筑引漳十二渠灌溉工程,“西门豹即发民凿十二渠,引河水灌民田,田皆溉。”在漳河上建无坝取水枢纽和12座低溢流堰,引出12条灌渠,既减少了河水泛滥之祸,又肥沃了土壤。引漳十二渠经人们的不断整治,灌溉效益一直延续到唐代至德年间(756-758年),有1000多年。西门豹死后,邺地百姓在他治水的地方兴建了西门豹大夫庙,宋、明、清三朝还为他树立了碑碣。直到现在,河北临漳地区还有一条渠道叫西门子渠。 4.李冰李冰,秦昭王灭周后(公元前256-前251),任蜀守,领导兴修了一批水利工程,其中最主要的是都江堰工程。都江堰工程至今仍发挥着巨大的灌溉效益。为纪念李冰,早在南北朝时期就修建了二王庙,唐代就兴建了李冰祠。 5.王景王景(约公元20-90年) 琅琊不其(今山东即墨县西南)人,东汉水利家。自幼“广窥众书”,学识渊博,掌握多种技艺,尤其热心于水利工程建设。永平十二年(69年)主持由几十万人参加的治理黄河、汴河。使桀骜不驯的黄河安流800年,后人对王景“河、汴分流”,固定了河道,给予很高的评价。历史上对王景充满了赞扬之词:“王景治河,千载无患”。 6.范仲淹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出生在一个贫苦农家,两岁丧父。他从小有志,发愤读书。26岁中进士,开始做官。文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武官至枢密副使(宋朝军事 的副长官),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倡言。他在水利方面也作出了不朽业绩。曾在江苏东部海滨修筑捍海大堤——范公堤,恩泽后代。在治理太湖时期,结合自已的治水实践,提出了“浚河、修圩、置闸”三者并重的治水方针,较妥善地解决了蓄与泄、挡与排、水与田之间的矛盾,至今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7.王安石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 江西抚州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他所主持的变法,在历史上有较大影响。变法期间,他制订了发展农业的各种新法,其中《农田水利约束》是我国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农田水利法。《农田水利约束》的颁布和实施,大大调动了全国人民兴修水利的积极性。形成了“四方争言农田水利,古堰陂塘,悉务兴复”的喜人景象。许多地方在新法的彭励下,自动组织起来,大兴农田水利,形成了一次水利建设高潮。 8.郭守敬郭守敬(1231-1316) 河北邢台人,元代杰出的科学家,对天文、历法、水利三方面贡献很大。中统三年(1262年)提出修治燕京附近运道、开发邢台、磁州农田水利及豫北沁河、丹河水利等六项建议,这些建议得到元始祖忽必烈的称赞,并被任命为“提举诸路河渠”,受命负责河流与渠道的整修、管理事务。中统四年(1263年),郭守敬因兴修水利有功,升任副河渠使。1264年在西夏地方行政长官张文谦的支持下,在宁夏等地修复、新建了数十条引黄灌溉渠道,并修建了许多水闸。至今仍在发挥作用的唐徕渠、汉延渠等十几条渠道就是当时重修的。次年郭守敬升任都水少监,协助都水掌管全国的水利事务。回到大都后,郭守敬提出重开金口河,以引浑河(今永定河)之水入大都,兴漕运与灌溉之利。至1266年,全面整修了金口河,使这条旧渠道起到了既能灌溉又能漕运的作用。至元八年(1271年)郭守敬升任都水监,掌管全国水利工作。元十二年(1275年)元朝庭开始修筑京杭大运河,郭守敬奉命勘察了今山东西南的泗水、汶水、御河等主要河流,设计了京杭大运河山东段的河道线路,为运河全面沟通奠定了基础。至元十三年任工部郎中,不久又调至太史局,负责制订新历法。至元十七年完成了我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最精确的《授时历》。郭守敬还研制成功了近二十种观测天象仪器,组织实施了规模宏大的“四海测”计划。提出了以海平面为地形测量的基点的科学理论及“海拔”的概念。元二十八年复任都水监,修复通惠河工程。至元三十一年任文馆大学士知太史院事。郭守敬是与张衡、祖冲之等人齐名的我国古代八大科学家之一,是十三世纪末登上世界科学高峰的杰出人物。 9.潘季驯潘季驯(1521-1595),乌程(今浙江湖州)人,明工治河专家。30岁中进士,嘉靖末至万历中,4次任总理河道大臣,主持治理黄河、运河等,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都有重要贡献。提出著名的“束水攻沙”理论,对以后治河有很大影响。其代表作《河防一览》,共14卷。 10.李仪址. 李仪址(1882-1938),1909年毕业于京师大学堂,先后赴德国皇家工程大学和但泽工业大学学习土木工程和水利,1915年与张謇一道创办了南京河海工程学校(现河海大学的前身),引进西水利技术。主持兴建了陕西泾惠渠、渭惠渠等灌溉工程。曾任陕西省水利局局长、渭北水利工程总局总工程师范、担任中国水利工程学会第一至第六任会长,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兼总工程师,导淮委员总工程师、扬子江水利委员会顾问等,为我国近代治水的先驱。

1、禹,中国传说中古代部落联盟领袖,是中国最早治理大洪水的领袖人物。他改以前边单纯用堵的办法为疏导的办法,取得了成功。他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精神,至今为人所传颂。他的治水思想至今仍值得借鉴。

2、孙叔敖,楚国期思人,当时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水利家。公元前605年,主持兴建了我国最早的大型引水灌溉工程——期思雩娄灌区。

因该灌区的两条引水河总长为100余里,公元前598-前591领导修建了淮河流域著名古陂塘灌溉工程,以称安丰塘,其周长 120许里,灌田万顷,迄今2500多年一直发挥着灌溉效益。

3、西门豹 ,河北人,战国时期魏国人,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水利家。魏文侯时曾任邺令,主持修筑引漳十二渠灌溉工程,在漳河上建无坝取水枢纽和12座低溢流堰,引出12条灌渠,既减少了河水泛滥之祸,又肥沃了土壤。

引漳十二渠经人们的不断整治,灌溉效益一直延续到唐代至德年间(756-758年),有1000多年。西门豹死后,邺地百姓在他治水的地方兴建了西门豹大夫庙,宋、明、清三朝还为他树立了碑碣。直到现在,河北临漳地区还有一条渠道叫西门子渠。

4、李冰,秦昭王灭周后(公元前256-前251),任蜀守,领导兴修了一批水利工程,其中最主要的是都江堰工程。都江堰工程至今仍发挥着巨大的灌溉效益。为纪念李冰,早在唐代就兴建了李冰祠。

5、王景,琅琊不其(今山东即墨县西南)人,东汉水利家。自幼“广窥众书”,学识渊博,掌握多种技艺,尤其热心于水利工程建设。永平十二年(69年)主持由几十万人参加的治理黄河、汴河。

使桀骜不驯的黄河安流800年,后人对王景“河、汴分流”,固定了河道,给予很高的评价。历史上对王景充满了赞扬之词:“王景治河,千载无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禹

百度百科-孙叔敖

百度百科-李冰

©本文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我们:18890014593。

陈雅


从事留学行业13年多,深知英语系国家留学政策趋势、申请技巧以及各个步骤,精准制定留学方案。对各国的教育体制和未来就业形势非常之熟悉。作为留学嘉宾多次接受搜狐、新浪、北京青年报、北京晚报等主流媒体采访。

网站首页  |  在线报名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