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求艺—您的留学规划师

近几年中国大学生的毕业率为多少

#出国留学 回答者:刘岸殊 2024-02-20 02:51:55

十年间,中国高等院校大学毕业生人数出现了翻倍增长。

2005年,338万中国大学生毕业,这一数字在2015年达到了750万。欧洲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教育主管安德烈亚斯·施莱克尔近日在BBC撰文称,这场消无声息的变革正扭转全球大学毕业生的人口结构。大学毕业生数量:中国已超美国文章称,数十年间,美国主宰了毕业生市场,拥有最高的大学人口比例。全球主要经济体55-64岁的人口结构中,本科学历的三分之一来自于美国。但这一数字在年轻人口结构中出现了变化。中国每年的大学毕业生已超过了美国和欧盟,差距还在进一步拉大。保守估计,到2030年,中国25-34岁年龄段的毕业生数量将增加300%,欧洲和美国约30%。在美国,大学学费常常成为学生的负担。在欧洲,很多国家通过减少政府在公共领域的投资或限制大学筹款款阻止大学扩建。文章称,如果西方国家放任此种现象,中国、印度或其他亚洲国家将相继赶上。建设和发展大学并不仅仅意味着增加的大学生数量。文章认为,中国和印度的学生更热衷于数学、科学、计算机和工程类的学科,因为这些学科与创新、科技发展关系密切。2013年,40%的中国学生毕业于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等专业,这一比例是美国毕业生的两倍。这类毕业生是发展知识型经济的基石,未来将越来越多地来自中国和印度。到2030年,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专业的毕业生中,中国和印度学生将占60%,欧洲和美国分别为8%和4%。诸如中国和印度这类国家正将未来押注在这些大学毕业生身上。知识型人才收入变低?随着高素质人才的增加,一些传统人士预测,毕业生质量会随着扩招受到影响。文章称,这一担心并不成立。OECD国家拥有最多的大学毕业生数量,却并未出现收入下降。“知识型人才”的增加并不会导致他们收入的减少,这种趋势与技术提升、全球化使低技能劳动者收入减少不同。过去,OECD国家主要与提供低技能、低收入成本的国家竞争。但如今,类似中国、印度这样的国家开始提供高技能的工作并适当提高工资。西方国家不能再抱有将世界其他国家排除在自身经济体系以外的想法。欧洲很多国家曾因这种想法遭遇发展停滞。亚洲国家对教育的大力投资,意味着降低生产成本只不过是这些国家追赶西方国家的过渡性策略。他们正朝着成为世界顶级产品生产者的方向努力。而西方国家真正面临的挑战是与亚洲国家在知识领域展开竞争。毕业生质量数量可兼得文章称,有人质疑中国大学毕业生的质量。“的确,目前没有任何方法能直接对各国大学毕业生质量比较的方法。但中国已经向世界证明,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和质量可以同时得到提升。”文章写道。在OECD最新一轮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测试中,来自中国上海的学生与来自美国的学生进行了数学测试,两人都是15岁。最终上海学生胜出。OECD随后提议各国高等教育进行一次比较。对此持反对意见的均来自英国和美国。中国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大力发展表明西方国家目前遇到了很大挑战,未来人们可能不再重视大学的传统和声望。

精选答案
  • 其他回答

95%和60%学生毕业后的就职方向如下:

一、继续深造。大学扩招后,学历就在不断贬值。有些职业可能还感觉不到,但有些职业起点就是硕士研究生学历,没有这个学历你连敲门砖都没有。比如大学的辅导员,要求的就是研究生学历。就算其他行业,有个高学历还是有一定优势的,比如:我们单位,工资是和学历挂钩的,研究生就比本科高一个级别。及时做同样的工作,人家也比你拿的工资高。

二、自主择业。只从不再实行包分配政策后,每年百万级毕业大军一下子涌入市场。企业选择毕业生,毕业生也可以选企业,也就是双选。可是未来就业环境如何呢?据报道:未来5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将持续增加,年均达到770万人左右。听听这些数字,想想未来的就业压力。自主创业。从这两年来看,大学毕业生选择自己创业的越来越多。自主择业甚至成了很多人的第一选择,不少人在校期间就开始着手谋划创业之路。现在,大学生搞软件开发、开公司、下乡种植养殖的都不在少数。这些也受益于国家的政策,国家大力提倡的“双创”政策,帮助不少大学生实现了创业梦仅供参考

2017届中国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1.9%。调查显示,2017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1.9%,与2016届、2015届基本持平。其中,2017届本科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1.6%,高职高专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2.1%,高职高专就业率首次超过本科。值得一提的是,调查显示,2017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为67%。从不同城市来看,北京是“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中就业满意度最高城市,杭州是新一线城市中就业满意度最高城市。扩展资料应届毕业生一般就业形式:毕业生通过学校与用人单位签定就业协议书,领取就业报到证,到用人单位就业。毕业生不通过学校办理手续,也不需要就业报到证,直接到用人单位应聘(毕业生应持有用人单位接收函或与用人单位签定的劳动合同)。师范类专业毕业生回来源地区,由地方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安排就业(其他类型的本专科毕业生回省二次就业不计入此列)。毕业生自主创业(应有毕业生的书面申请,同时不参加回省二次就业)。毕业生考取研究生(已参加复试)。毕业生出国学习及出国工作。

中华英才网HR专家就2007年热点行业趋势作出预测,指出通信、汽车、快速消费品及石油能源等四大行业人才需求大,且有较明显的人才缺口。此外,明年另一个职场趋势是海外人才市场将进一步升温,更多的外国公司白领职位将会越来越多地投向中国。以中华英才网与美国MONSTER合作的国际频道所发布职位的趋势分析,精通外语、具有某项专业优势、具有外资企业或国内知名企业的工作背景的求职者,将会赢得更多的海外发展机会。通信业需求旺盛,营销人员比重继续上升。今后几年,通信业人才需求将主要分布在基础电信运营企业,新增电信企业和政府部门,市场营销服务人才比重将超过技术人才。人才构成进一步变化为:经营管理类、通信技术类和市场营销类人才需求比例为2∶3∶5。这个比例中经营管理与市场营销人员比重较之前有所上升,预示着更多非通信专业人才将涌入通信行业。目前通信业进入行业的调整期,业内人才存在严重的高不成低不就现象。相当一部分人由于不具备更高的战略眼光,很难担当更高的职位;而对于目前从事的工作已无新鲜感,一大批中级人才遭遇“天花板”。这为有冲劲、积极主动的新人提供了很多机会。汽车业人才全面紧缺。未来5年,根据汽车发展的水平和需要来看,人才供求矛盾的变化将不是渐增,而是激增。这意味着人才供求的结构性矛盾非常突出,尤其是研发机械工程师、销售和市场人员的新增工作机会将非常可观。在汽车企业的招聘中,不是哪类人才比较重要,而是各类人才都很重要;不是哪类人才紧缺,而是全面紧缺。国家人事部人才流动开发司发布的公告指出,汽车人才已高居北京2006年紧缺人才榜首。目前汽车业招聘按岗位集中在研发、销售、品牌、售后领域,尤其缺少既了解汽车构造、产品性能,又了解企业文化和市场需求综合性人才。2007年汽车人才需求领域包括:汽车研发人才、维修人才、营销人才、管理人才、汽车服务人才等。快速消费品营销人才缺口大。快速消费品行业的人才缺口将依然主要来自市场营销岗位。近年来,该行业大量的市场、销售人员,特别是品牌建设人员流向其他行业,而从其他行业流向快速消费品行业的市场人员并不多。从2006年8月份开始,不少快速消费品行业知名企业开始2006年下半年的新一轮招聘,蒙牛、联合利华、青岛啤酒、达能等均在其中。据猎头人士分析,快消企业对营销专业人才需求量最大,未来的市场缺口也最大。最热门的营销职位包括品牌经理、产品经理、城市经理、大区经理、渠道经理、KA经理(重点客户经理)等。在某招聘网发布的7月就业指数中,上海、广州两地消费品行业职位数量在各行业中排在前列,上海消费品业职位数占总职位数的8.53%

与中国大学的一些对比:现在美国高中毕业生的大学入学率在70%上下,而中国大陆的大学录取率也到了60%以上。而美国全国范围的大学生毕业率在50%多一点;中国似乎没有公开报道毕业率,猜测大概在90%以上。若是这样,中国大学生的毕业率比美国的要高很多。这可能有如下的几个原因:

1、中国的生源质量比美国的高得多;

2、中国大学的教学质量高得多;

3、中国大学对毕业生质量控制不严,让一些不合格学生毕业。因此今后要重视对中国大学毕业生质量的调查研究。中国大学只要不挂科,也就是说每科成绩达到60分就可以顺利毕业了,这是对于普通大学而言的,但是很多学校对于考试成绩的规定是不一样的。例如:香港中文大学毕业条件并不高,学生的成绩达到70分以上,只要出勤率足够高,修够了学分完成了毕业论文并且完成学校安排的实习项目,毕业就不是很困难的。这明显就比一般的院校要求多了10分,不要小看这10分了,每科成绩提升10分对于很多学生而言这是有很大难度的。相对于香港中文大学美国高校毕业率就更低了,据《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杂志发布的高校排名前50之外的四年制高校中,约有60%的大学本科生在入学后6年内拿到学位,也就是说,有40%的人没有拿到学位。美国之所以大学排名一直很难被超越,这其实跟他们的办学理念是有很大关系的,考上美国的大学不可谓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但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进去了之后还是需要非常努力才可以毕业的,20世纪初,美国6年内大学毕业率为50%,20世纪90年代初只有40%。美国国家学生交流研究中心的数据表明,2012年秋季入学的学生中,只有58%的人在6年内获得了学士学位。

©本文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我们:18890014593。

刘岸殊


精通英国,澳洲,中国香港等留学规划申请流程,了解多国签证移民政策,高端院校申请专家,擅长各阶段疑难案例申请,多次受邀参加海外院校考察

网站首页  |  在线报名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