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求艺—您的留学规划师

中国教育VS澳洲教育的差异化

  • 艺术留学大表哥
  • 2024-09-03 19:44

01
起跑线理论

中国教育VS澳洲教育的差异化

在中国,不知从何时起,“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成为了很多教育机构高举的旗帜,也着实让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为这一句话而癫狂。

上个礼拜我去参加外甥女的家长会,让我嗔目结舌的是,校长在一千多位家长面前公开宣称:“我们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我们的努力不让任何一个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在澳洲,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是从小到大一直有的,而且是全方位的。不像中国父母把所有的资源都重点投入在孩子的小时候,他们对孩子的教育是持续性的。

最大的区别是澳洲的教育关注的是给孩子的人生做好足够储备,而中国的教育只关注一个高考,而忽略了整个人生。

澳洲的小学基本在玩,但绝不是漫无目的的瞎玩,它让孩子在该玩的年纪痛快的玩,几乎没有压力的多少学一点东西,更重要的是潜移默化中让孩子喜欢上上学,读书和最基本的汲取知识的方法,那就是阅读。

小学还会做一件事情,就是让每个孩子学着公众表达和沟通,这一技能要贯穿整个人生。

澳洲的中学六年,它会用整整三年让每一个孩子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然后要么选择去技术学校学习具体技能(如TAFE,VET等职业培训机构),要么在自己的兴趣上深挖并进入大学精雕细琢。

看看中学的头三年学些什么吧。每一个孩子都要选择音乐,美术,食品加工,影视制作,服装设计,木工,机械加工,艺术鉴赏,运动,数学,科学等林林总总的课程,这些都是教学大纲的规定课程,有的私校在此基础上还会有更多选择。

它的目的有二:

一是用三年时间交给孩子们所有未来人生所需的基本生活技能;

二是用三年时间让每个孩子都能发掘自己的兴趣爱好并在后续的学习里重点打磨。

所以,在澳洲绝不会出现上了大学的孩子还不会做“番茄炒蛋”,他(她)也绝不会在半夜三更吵醒父母仅仅为了询问个配方。

当我们成为父母并逐渐老去后,会渐渐明白一个道理:人生是场马拉松,起跑线的快慢也许并不重要,“赢在起跑线”恰恰是一种短视的策略,可谓有勇无谋,其结果往往是“赢在起跑线,却输在后半程”。

02
澳洲家长更懂得鼓励孩子

相比发达国家,我们这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大国的国民普遍缺乏普世礼仪。这是为何?我琢磨,家庭的影响至关重要。

中国有句古话:“面由心生”。一个人的喜悦,幸福,苦恼,仇恨等等内心的感受都可以从他(她)的面部表情清晰的观察得到,成年人或许懂得伪装,但可以装得了一时,装不了一世。所以,判断一个人的心境,看脸,看眼,准确无误。

孩子成长的过程几乎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家里,和父母一起度过的,所以,家庭教育,父母的影响无疑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做父母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给孩子的人生留下巨大的烙印。

在我们的文化里,听父母的话,挨父母的打,天经地义,孩子的独立人格在这样的氛围里很快都会被磨灭。

我们喜欢听话的孩子,我们称之为“乖”,殊不知在这个“乖”的背后是孩子个性的抹杀,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变得唯唯诺诺,长大后怎能真正自信?我们也决容不得孩子和自己意见不合时的坚持,更见不得孩子的执拗,这在很多时候被称为“翅膀硬了,不服管了”。可殊不知这背后是为人父母的专政和家庭民主的缺失,所以我们也就不要抱怨我们中国人在在面对国际竞争中习惯性的逆来顺受。

我们总是自觉不自觉的如对待“私有财产”般的对待孩子-“你是我生的,你就得听我的”,我们从未认为这有何不妥?也就绝不会反思我们从未给过孩子”尊重“。想想看,在人生观,价值观建立的那段时间,有三分之二处于被打压状态的孩子,怎么可能有轻松的面容和未曾受过欺负的脸庞?这是我们的家庭教育给我们自己和后代种下的苦果,对于这一点,我很是悲观,即便每个人现在都意识得到,没有几代人也不会真正得到改观。

澳洲的父母对孩子出奇的耐心,在两年多的时间里,我只见过一次一个年轻的爸爸在街边对三岁的儿子低声呵斥,除此以外,我看到的都是那些充满爱意的陪伴和慈眉善目的平等对话。

有人会说,我们中国父母也会耐心,也不全是批评。但两相对比,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我们是三百六十天批评,五天鼓励,而澳洲的父母是三百六十天耐心,鼓励,五天呵斥。想想看,哪一个孩子会愁眉苦脸,哪一个会笑口常开。

直到今天,我依然认为在鼓励这件事上我们做的远远不够,或者说我们根本不懂得如何鼓励孩子,我们天然就具备批评和苛责的能力,无师自通,”你再认真一点,就可以考得更好“”今天做得不错,但是。。。。就可以更好“这都是我们惯用的句型。鼓励尤其发自内心的鼓励和赞美”真的是我们文化的缺口,所以我们也就很难培养出真正自信的孩子,因为,在父母的眼里,我们永远不是最好,而且,即便你已经做到了自己的最好,中国的父母还是会指出远方还有一个“更好”。

“ 澳洲人总会千方百计的有意无意的找到孩子的哪怕极微小的优点把它点亮发光,我们中国人恰恰相反,我们为人父母与生俱来具有挑剔的天赋,总会鸡蛋里挑骨头的找出孩子的缺点,却看不到孩子的任何优点。

更要命的是,我们的嘴里总是有个“别人家的孩子”来做对比,而且只比好的,而且只会说“你瞧某某某比你懂事多了,成绩好多了!”

华人无论是身处新加坡,香港,台湾,还是久居海外,为人父母的我们在鼓励孩子,耐心对待,语言冷暴力及培养孩子自信方面都还差距不小,但更让人痛心的是绝大多数的我们尚未意识或者绝不承认。

03
提前教育

如果你曾经尝试过辅导孩子做功课,相信你会有类似的感觉:怎么现在小学一年级就学这么难的课程,印象中这应该是三年级才学的啊。没错,提前教育已然成为中国教育的全新标准,不断刷新人们的三观。

课外教育的泛滥,间接导致学校被动改进课本,不断的加深难度,课程内容被不断提前。一如整个社会的浮躁,人们都在匆匆赶路,却忘了要去哪里和为何出发——学校也在忙着赶进度,忘记教育的根本目的。

在中国的提前教育是疯狂地补习高年级的知识,而澳洲家长们则更关注孩子在将来社会中的为人处世。与中国的提前学知识不同,澳洲的孩子则是提前去适应这个社会。所以澳洲的孩子们学到的是鼓励和宽容,尊重和个性,平等和公正。
鼓励和宽容

土澳人从不吝惜在公众场合给陌生人微笑,鼓励,帮助和宽容,我们总能在人和人目光相对的那一个微笑瞬间感受到来自陌生人的温暖,世界不再冷冰冰。

我们从不用担心自己碰到困难,自己摔倒会没有人帮助,因为你周围几乎所有的人都会停下脚步扶你一把。当我们成为目光焦点,无论做什么,做的好坏,澳洲人都会用一句”Goo Job" "Well one" 来和你击掌,给你鼓励,没有人体会不到掌心传递过来来自陌生人的力量。

这种社会带给人的影响,像一粒种子种在每个人的心田,有一天,它就会发芽长大,然后开花结果,传递出去。
尊重与个性

时常在想,为什么国外总能出现很多奇人奇事,而且层出不穷?当我在这片土地上扎根,这个社会给了我答案,那就是: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个性,尊重会让它自由释放。

在澳洲,你能看到很多各种各样的残障人士,自由,自信的生活,工作在社会的每个角落,但你看不到人们对他们的异样眼光。你可以做任何你喜欢的工作,而绝不需要担心别人对你的评价。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取得高分,考上大学,也不是所有人都乐意走读书的道路,有的人读不了书,但天生就喜欢做木工,这个社会会给你提供一切来尊重,保护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天赋,所以你不用任何顾虑,所以也就能每个人都人尽其才。

这个社会让人们明白每个人都是不同,教会人们彼此尊重,所以你不会在乎别人的眼光,你的个性就会闪出光芒。

平等和公正

几百年的社会演进和民主人权,给澳洲带来了平等和公正,这里没有特权,所以即便每个人的起点不尽一致,但它却能用尽可能的公正给每个人提供平等的上升空间。

你不需要攀附权贵,那也没用,因为权贵们手中的权力也今不保夕且时时处处被千百万双眼睛盯得紧紧,你也不需阿谀奉承,那也没必要。因为这里信奉生而平等,宪法誓死捍卫你作为人的应得权利。

所以,你出多大的力,你就有多大的收获。你动多少脑子,你就会挣到多少银子。都说澳洲的蓝领(建筑工,电工,水工等)时薪高,但你要明白他们下的苦力你是否能够承受?都说在澳洲做个医生,律师收入高的吓人,但你也要明白,他们熬过的夜,考过的试你是否愿意尝试?

04
教育产业化

教育是目前中国非常热门的风投热点,俨然是一个亟待挖掘的巨大金矿。

仿佛一夜间,很多课外教育机构接连上市,并没有资历的教育机构也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市场规律告诉我们: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商机。

不知道起初是先有家长和孩子对于课外补课的需求,抑或对学校教育的失望才造成课外辅导的兴起,还是先有课外机构持续轰炸式的市场宣传裹挟着家长纷纷把孩子送到这些机构进而造成教育市场的井喷。

无论何种动因,不可否认的是,中国教育已经陷入了全面的产业化,疯狂的敛财模式。这种产业化无一不是应试模式,像极了几年前中国实体经济井喷的年代,人们疯狂的攫取利润,却并没有人顾及其对社会、国家和环境的破坏。

就教育本身而言,更可怕的是课外教育机构和各种名校的“默契合作”——如果你想让孩子未来进名校,那么和那所名校挂钩的课外教育机构将是你孩子的必经之路,这已然成为一种社会潜规则。

就拿学音乐这样一种课外补习班为例,在中国,学一门乐器就相当于是一门特长,不管孩子喜不喜欢,父母都会希望孩子能多一门特长。这仿佛成了一种炫耀的资本,而不在乎孩子自己是否真正的感兴趣。最终,他们培养的只是一个演奏家,而不是真正的音乐家、艺术家。

而澳洲是一个对运动和艺术极为热衷的国家,但凡周末和课余,澳洲的父母都会带孩子参与到各种体育运动里去,各种运动在澳洲都有着庞大的群众基础,同时各种健全的运动体系也支撑着这个国家的躯体,所以就不难理解为何一个仅仅二千万人口的国家在各项体育运动中都名列前茅。

澳洲人对各种艺术也非常狂热,基本上每个人都从小会学习一两种乐器或者艺术形式,如果感兴趣,会持续终身,所以在整个澳洲,都能看到各种民间艺术社团层出不穷,而且水准极高,普罗大众都具备了非常高的平均艺术鉴赏水准。

不要简单的认为体育仅仅是对身体的锻炼,运动在不知不觉中历练了孩子的坚韧,毅力和抗击打能力。也不要以为学习音乐,艺术只是为了多一项技能,艺术,音乐带给你的心身愉悦在很多时候可以帮你度过荆棘丛生的人生苦旅。

只有对运动、艺术极致热爱的孩子,家长才会支持孩子去继续学习,因而在澳洲,这种课外班的产业化并不像中国一样,盲目的跟风,而不考虑孩子真正的兴趣。

05
结语

如果立足在知识的传承上,个人认为中国教育很强大,然而如果把教育定义为“因材施教,百年树人,独立思考,人格塑造”上,澳洲的教育可能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反思。

教育有时是个很复杂的课题,有时又非常简单,我们千万不要被那些鼓吹“西方教育阴谋论”的文章绑架蛊惑,他们会一厢情愿的告诉人们“西方教育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社会的分层”。

我想告诉这些人们,其实社会分层在有人的地方就一定会存在,因为每个人的起点不同,天赋不同,后天努力不同,但就教育而言,受制于无处不在的特权和公办教育的资源不均以及由此而引发的教育腐败公开化才导致中国教育极为不公的现实,毫不夸张的讲,在澳洲,再穷的孩子都能够享受高质量的十年义务教育,但在中国,穷人家的孩子在这样的体系下上升通道已被全然堵死。

我们最终是想要孩子过好这一生,所以他(她)光会考试远远不够,那些人生所需要的东西才是教育最应该教会孩子们的财富,譬如自信,尊重,生存技能,礼节,涵养,沟通技巧,而这些,遗憾的被中国的教育被我们一再忽略,而这些,恰恰就是澳洲教育的真相。

【微语】出国留学,不是为了做富二代。而是为了让自己更加独立和强大!

本文地址:http://www.liuqiuyi.com/liuxue/261670.html

转载说明:文章《中国教育VS澳洲教育的差异化》由【留求艺】原创发布(部分转载内容均有注明出处,如有侵权请告知),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